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3029530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总体规划(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6-2010)目 录前 言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 发展条件第二节 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二节 功能定位第三节 发展目标第三章 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第一节 总体开发框架第二节 与区外发展的协调与统筹第四章 城镇发展与布局第一节 合理城镇布局第二节 协调城镇功能第三节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第五章 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一节 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第二节 加快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新兴产业第三节 巩固提升具有传统优势的支柱产业第六章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 完善区交通通道建设第二节 加快综合枢纽建设第三节 能源设施建设第四节

2、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七章 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第八章 区域发展政策和机制第一节 国家支持政策第二节 区域协调政策与措施第三节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前 言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包括市,省的、市,省的、市,共16个市,国土面积11.0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常住总人口9698.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3896.7亿元,分别约占全国1.1%、6.3%和18.6。区域各城市经济社会联系密切、文化相融,具有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厚实基础,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和产业最密集、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正在成长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城市群,在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在长三角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长三角乃至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国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总体安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共同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作为跨省级行政区的区域发展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是区域各城市编制和修订各类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专项规划与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注重指导性、约束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

4、,科学合理确定区域发展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框架,明确区域部各城市职能分工,统筹区域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重点协调解决区域各地区共同关注、任何一方都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加快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规划以5年(2006-2010年)为基本规划期,对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 发展条件长三角区位得天独厚,自然禀赋优良,交通联系便利,经济和科教实力雄厚,是全国发展条件最好、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区位条件优越。位于亚太经济区、西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处于西太平洋航线要冲,具备成为东北亚重要门户

5、的优越条件;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结合部,拥有连接南北、辐射中西部的密集陆路交通网和现代化江海港群,交通位置居中,经济腹地广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自然禀赋优良。位于我国东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001465mm,水资源总量超过10000亿m3,约占全国地表水资源总量的2/5。地势平坦,平原面积约占全区的70%,土壤肥沃,水土气生资源组合较好,环境容量较大,发展适宜性较强。经济基础雄厚。是我国自古以来的赋税重地、近代民族工业和现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发展水平一直领先全国。2005年GDP总量约为33900亿元,占全国1

6、8.6%,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34950元,为全国平均的2.5倍。农业基础良好,制造业轻重适宜,服务业全面发展,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与加工制造业均较发达,国资、民资、外资投资多元混合,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区。文化科教发达。开发历史悠久,开放程度较高,拥有底蕴深厚的吴越与维扬文化以与东西融合的海派文化,人文荟萃,科教事业发达,集中了全国24%的“211工程”大学、20.2的中级职称以上科技人员以与1/4的专利申请与授权,拥有、等科教名城以与、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与和谐社会的良好基础。城市体系完备。城镇密集,城市等级体系完整,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地位明确,、等特大

7、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具有很强的发展活力。2005年区域城镇化水平达到60%,具备跻身世界城市体系的基础。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区人缘相亲、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交往密切。近年来,两省一市以与十六个城市已初步形成政府高层定期会晤与各层面定期会商机制,企业、社会中介以与民间等各种合作全方位展开,提出“服务长三角”,和提出“接轨”,长三角部已经形成区域共同发展和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二节 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照长三角作为全国现代化领先区、国际化前沿区、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发展要求,区域职能分工体系不明确,增长方式总体粗放,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凸显,创新能力、开放水平和协调程度有待进

8、一步提升。总体功能定位与分工不明确。缺乏对整个区域功能的明确定位和分工,与、的各城市之间发展定位雷同,职能分工不明确,存在产业低水平、低效益同构以与过度竞争现象;空间开发秩序较为紊乱,开发与保护界限不清,影响了区域整体优势的发挥。资源环境瓶颈日益凸显。开发总体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人均耕地面积少,仅0.05公顷,建设用地扩展受到很大制约;能源消耗量大,水、大气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国1/3以上,洪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风险加剧;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超过1500万人,进一步加剧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地位尚待提升。引进制造业外资总量大,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本份额低;制造

9、业的生产规模大,但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产业层次和增值能力低,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仅2%,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的全球城市功能和地位有待提升,国际商务、文化环境有待改善。区域协作和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以与铁公水空等多种交通设施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套与衔接,资源浪费与设施短缺并重;促进要素流动的制度环境与其统一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缺乏衔接,尚未建立由市场和企业为主导的区域竞争协调机制,区域竞争大于协作,影响了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第二章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一、指导思想长三角区域发展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

10、会发展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稳定的率先现代化区域,在带动长江流域快速崛起、壮大东部地区经济实力、推动中西部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引领中国经济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发展原则必须保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紧紧抓住并用好本世纪初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率先发展的同时,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世界先进城市群为标杆,力争快速崛起、后来居上,

11、不断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寻求缓解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瓶颈约束的途径,加强生态与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冲破行政壁垒,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和分工机制,整合各地区优势资源,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必须争创自主创新发展的新优势。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教研发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知识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保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战略支点和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第二节

12、 功能定位根据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充分考虑长三角的现状基础和发展趋势,长三角的总体功能定位是:我国最具综合实力的经济中心、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我国最具综合实力的经济中心。利用全球化资源,依托现有发展基础,不断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构筑区域核心竞争力,成为我国最具综合实力和带动能力的经济中心。通过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建设以与制造业产业链延伸、服务业功能提升等,增强对全国其他区域的带动影响,成为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增长的动力引擎。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强大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完备的研发体系为支撑,建设国家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

13、积极发展较为完备的重化工业、加工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体系,提升制造业的层次和水平,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建立符合国际规的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航空枢纽,提高全球资源利用和配置能力,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对外交流的最重要窗口,以与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完善城市等级和规模结构,努力构建具有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为龙头,全面加强城市国际化环境建设,使本区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第三节 发展目

14、标到2010年,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国际融合加深、创新能力和区域协调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区所有城市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部分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达到20%,人均GDP达到7000美元以上,总体上达到当时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比重达到5%,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市的国际人口比重达到5%以上,到各节点城市的平均通达时间2小时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20%,受保护国土面积比重达到10%左右。 到2020年,牢固确立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达到当时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较高水平,努力实现分工明晰、设施完备,空

15、间集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区域和谐的发展局面,建成拥有若干国际影响的战略产业、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第三章 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第一节 总体开发框架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分区的要求,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以为核心,组织长三角开发的整体空间构架。依托沪宁、沪杭通道,带动沿线城市的功能优化提升;依托长江黄金水道,辐射带动沿江开发和长江流域发展;依托跨长江和湾的沿海通道,带动沿湾地区以与长江北岸与沿海地区的开发;依托宁杭通道和申浙皖交通线,加快长三角西部的发展,形成以“一核六带”为骨干、辅以若干发展轴的网络状总体开发格局。强化发展核心。充分发挥作为国外交通枢纽、长三角要素资源配置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以与创新源头作用,整合和利用周边地区的优势资源,进一步凸现作为长三角核心地位,强化四大中心功能,增强带动长三角轴带集聚和网络开发的组织引导能力,促进整体优势发挥和竞争力提升。优化提升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包括沪宁、沪杭交通沿线地区。着力优化调整,按照集约、创新、优化的原则,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严格控制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发展,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城市功能,保护开敞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建成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