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的建构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3027679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生关系的建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师生关系的建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师生关系的建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师生关系的建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师生关系的建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生关系的建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生关系的建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生关系的建构(文献评述)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现在的高考制,随着时代的更替,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处于不断地改革中,而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千百年来,两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发展,师生关系的建构是教育改革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研究者开始关注到师生关系的建构相关问题,也为此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现在我将通过一些研究文献他们的观点作一个简要的概括和评述。一、相关文献回顾(一)“师生关系”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师生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但师生关系并不

2、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一关系层面。师生之间不仅有正式的教育关系,还有因情感的交往和交流而形成的心理关系以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由教师与学生的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构成的伦理关系。其中伦理关系处于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起到约束和规范其他关系的作用。(二)关于“师生关系”主要观点及评述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永恒的人际关系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对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以及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师生关系研究受到凯洛夫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留在谁为主体,谁为客体的对立框架中。于是,产生了“教师中心论”以及“学生中心论”的两种观点教师中心论”即教师为

3、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教师加工、塑造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一切活动的基础都应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客体地位,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但该观点过于强调教师和书本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于是,又有学者提出“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相反,它认为教育过程是学生人是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该过程中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但这种观点同样也忽视了教师再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把师生关系局限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范畴,都难免于片面和局限。基于这两种观点,又形成了“师生双主体论。

4、该观点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即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为活动的主体,学生为活动的客体;在学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师生双主体论”看似极具超越性,然而却仍未脱离“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框架。不论哪种观点,都是以知识为媒介建立的,于是师生关系就被异化成了“人物人”的关系。随着人本主义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教育活动中出现的人性缺失、教育活动工具化、功利化等问题。随着人们的反思,又有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理论“主体间性”被提出。“主体间性”是20世纪在西方主体性哲学发展到顶峰时出现的一种新的哲学话语。所谓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教育研究者将这种哲学理论运用于师生关系的

5、研究。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交流对话,主体间的人与人的交流活动是交互性而不是对立性的,因此师生关系不能用“主体客体”这样的二元对立关系来说明(三)、师生关系在中国的发展脉络1、推崇“师道尊严”的封建社会我国自古便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社会,人伦关系备受重视。前面也提到伦理关系为师生关系最高层面,起到约束和规范其它关系层面的作用。在古代师生关系作为一种人伦关系,最显著的特点可用四字来概括“师道尊严”。师道尊严,强调对教师绝对的尊重,在诸如“天、地、君、亲、师”,“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儒家观念的影响下,学生被要求无条件服从教师,将教师视作绝对权威,顶礼膜拜。这种尊师重道的思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6、对教师赋予足够的尊重,怀着虔诚敬畏之心求学,对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有推动作用的。然而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将教师和学生置于了统治与被统治地位,教育失去了其独立性,学生的思想也被禁锢,教育沦为了封建统治的工具。2、五四时期“以学生为重”的新思想“五四运动”爆发后,封建思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涤荡。民主与科学得思想深入人心,人民的思想受到了极大地解放。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这种思想也在教育上得到表现,人们开始提倡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一时期,以实用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的思想也流入中国,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人们对于师生关系的主张开始倾向于“学生为重”,“与学生为重”的观点给了传统的封建等级观以沉

7、重一击,但片面强调学生中心,而忽视教师作用的做法又使其走向另一个极端。3、新中国成立后师生观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力,各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受苏联影响,我国在政治上实行“一边倒”政策,在教育上,也受凯洛夫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育学中教育思想的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张开始由“学生为重”向“教师中心”发展。文革期间,对传统旧的师生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批判,许多教师也遭到批判,教师的崇高地位被动摇。改革开放后,国家领导人认识到教师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又提倡全民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的地位和角色被重新定位。实际上,“尊师重教”

8、的核心还是在于尊重知识,注重教育。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个全球化的到来,更多西方先进思想涌入中国,受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等对我国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师生关系开始不仅仅局限于谁为主体,谁为客体,教师与学生二元对立的框架,“师生双主体论”之后又有学者提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等主张。二、综述纵观我国师生关系从“师道尊严”到“尊师重教”从“师生平等”到“尊重学生”的变迁,我国的师生关系不断地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另一方面,根据前人的研究,纵观师生关系主张的演变,也不难看出,我国的教育研究自建国后不断在向国际主流靠拢。而这些发展与国民思想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五四运动

9、”的思想解放是一个导火索,开启了构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大门,到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涌入的新潮思想,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各种思想基础。而现代对于人性的弘扬成为构建师生关系的主流思想。人学视域中的师生观要求教师在重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同时,要尊重学生,这是新型师生伦理观的主要特征。总之,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和主张一路向着“人本”的方向在不断发展。评述文献:1. 从师道尊严到尊重学生伦理学视野中我国师生关系的变迁和学新,闫芳(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2. 论当代高校人本师生关系的建构魏学江(山东师范大学,20090603)3. 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师生关系论析陈春莲(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

10、校,政教系,云南临沧677000)4. 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巩斐巩斐西安科技大学5. 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蒋文昭(河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南焦作454000)6. 论后现代转换中的师生关系李嘉玮(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7. 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的重建王效梅(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12)8. 试论走向对话的高校师生关系刘秋鸽,刘建林(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148)9. 谈当前对高校师生关系认识的几个误区张昌波(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10. 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评述万晨琳11. 师生关系教育功能探索刘鑫淼(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2004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