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黑格尔的戏剧美学第一节黑格尔生平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过去在思想文化领域显得十分冷落的德国大踏步跨向欧洲的前 列,以至到了这样的地步:只要是叙述此后的欧洲思想文化史,注意力总不能离开德国太久 我们在论述了莱辛、歌德、席勒、史雷格尔之后,刚刚提及雨果,又不得不立即回到这块土 地上来——而且已经有点晚了,现在要谈到的这位德国理论家已在《欧那尼》事件的第二年 去世这是一位绝对不能轻慢了的理论家,他就是被后人称之为在亚里斯多德之后第一个以 独创精神研究了悲剧的黑格尔当法国的革命风涛和政治云烟起伏变幻的时候,当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兴起、分化、行 时的时候,黑格尔观察着、思考着、品评着,他也有激动,有厌弃,但却把这一切都熔铸在 自己的勃勃雄心之中——建立一个包罗万象、囊括一切的体系德国思想家有一个习惯,只 要有所创见,总喜欢设法把它扩充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方面,黑格尔表现得特别突出, 而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于是,人们从他恢宏的哲学体系中看到了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而 在美学体系中,又看到了他的戏剧理论黑格尔的戏剧理论,也是对戏剧美学的一次关键性的开拓广义而论,有史以来的戏剧 理论有许多可以纳入戏剧美学的范畴;然而严格意义上的戏剧美学,则是近代当美学成为一 门独立科学后随之而产生的一个分枝,它与美学整体一样受着哲学体系的严密制约,比一般 的戏剧理论有着更高的理论等级,更着重于戏剧本质规律的探索。
按照一般说法,十八世纪 中期鲍姆加登动用“美学”这一概念是这门科学独立行世的标记;但在这以前,狄德罗、莱辛、 席勒等人也都是美学的创立者,他们的戏剧理论,已可归入严格意义上的戏剧美学范畴;而 到了黑格尔,当他健步登上资产阶级美学高峰的时候,又把戏剧美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黑格尔(1770-1831)出身于符腾堡公国斯图加特城一个仕绅的家庭,早年在文科学校求 学,一七八八年十月进这个公国办的两所高等学校之一一图宾根神学院读书,两年后谢林 入学与黑格尔住同一间宿舍谢林后来也成了一位有名的哲学家,比黑格尔当然差得很远, 但在许多问题上却是黑格尔的启发者谢林比黑格尔小五岁,但成名很早,在学校里以及离 开学校后的一段时间里,黑格尔甚至还常常觉得自己在学术方面根本不能与谢林相比肩一 七八九年法国革命的爆发曾使黑格尔非常激动,曾参加庆祝活动,接受革命口号,发表政治 演说;后来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手段时黑格尔也象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采取了反对的态度,但历 史发展的明晰观念使他始终未曾抹煞过这场革命对欧洲和人类的意义一七九三年黑格尔从 神学院毕业,先做家庭教师,一八0—年到耶拿大学任教我们记得,耶拿是席勒担任过历史教授的地方,是史雷格尔兄弟从事浪漫主义活动的地 方,离歌德所在的魏玛不远。
耶拿的学术气氛吸引着黑格尔,更何况老朋友谢林也在那里 但是,对于黑格尔能不能担任耶拿大学哲学讲师一事,却颇费了一点周折,调查他的财产情 况,送交论文,举行答辩,如此等等,好不容易才做了个编外讲师这真是一个奇特的教师, 讲解简单的事物费劲钝涩,一进入复杂的内层本质却变得从容酣畅起来当时和他一起开哲 学课的教师中有一半是教授,结果来听他课的人自然不多,开始只有十余名,后来至多也就 是三十人上下,但只要坚持听下去的学生,却都对这位老师钦佩得五体投地,连他一般的生 活用语都要进行细细的考索,看看是否别具深意他们好象跟着这位老师在另一个天地中生 活,这是一个高贵、深奥而又神秘的天地平庸无识的学校当局不仅不理解黑格尔,而且一 再给他以阻难,同时又百般推崇各方面都比他差的一个对头,甚至积极为他的这个对头申请 教授职称黑格尔一气之下给当时在魏玛宫廷任高官的歌德写信陈述,因为魏玛宫廷也为耶 拿大学出资,是管得着的在歌德的干预下,黑格尔方始担任了教授后来,歌德又为黑格 尔搞到了一份为数极为有限的薪俸由于他的学识和朋友们的努力,到一八一四年,几所大学同时聘他担任正教授,黑格尔 决定到海德堡大学任职,后又转赴柏林大学,这是当时德国的最高学府。
在这期间,他出版 了《逻辑学》、《哲学全书》等巨著,讲授过的课程更多,《美学》也已开讲到了柏林大学 之后,他迈向一生荣誉的顶峰,过去讲课时枯燥费解的缺点,这时也成了思想深刻而独特的 标志一八二九年十月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一八三一年获国家勋章获奖的原因,据说是 因为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校内没有发生过【余氏家族过滤词语】的案件,而此时法国正在哄闹 着《欧那尼》事件、酝酿着七月革命他的思想中恭顺、保守的一面正在发挥作用,也正在 被统治当局发现和赞赏,他的哲学被奉为“国家哲学”当年十一月十三日,黑格尔因病去世除了上面提到过的几本著作外,黑格尔在生前出版的名著中还有《精神现象学》、《法哲 学原理》;他死后由学生整理出版的重要著作有《历史哲学》、《宗教哲学》、《哲学史讲演录》 等;《美学》一书,是根据他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的六次演讲整理成的这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在这些博大精深的著作中用高度发达的思辩能力为人们描述了一 个广阔的精神领域,描述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历史过程在那里,一个被称作理念”的上帝在 创造着一切,所有的现实事物都是这种至高无上、包摄一切的普遍思想的外部表现,因此只 有它才是绝对、真实的;理念不断地要发展自己,而且是通过乖离自己、分割自己、追求自 己、认识自己、回复自己的途径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
在这整个复杂的过程之中,有那么一 个阶段,理念认识自己和显现自己的办法不是通过概念而是通过感性形象,那就牵涉到美了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雕镂在黑格尔美学大门上的一句箴言一种思想竟然变成了现实世界的创造主,这是使人难以置信的,但好在黑格尔的哲学和 美学并非仅止于搭建这种唯心主义的大框架一进入具体论述,他对于概念间相互关系的多 层次逻辑分析往往显得相当精妙、深刻,对于各种历史发展进程的辩证考察更是显现出极大 的功力总之,房梁倒竖,但珍宝无数就美而论,既然说了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就既要仔细地研究理念,又要研究它如何显 现为感性形象,还要研究两方面的统一不仅如此,还要从'理念”和“感性显现”这两者的关 系中,引伸、衍发出理性与感性、内容和形式、主观与客观这三对有牵连的关系,并论述每 一对关系的统一性,这一来,这一理论枝干就变得枝叶繁茂、硕果累累了但事情还远没有 完上述这每一对关系的统一是需要通过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达到的:开始时要显现理念而找 不到很恰当的感性形象,只好用符号来象征,后来两者契合得比较好了,但再后来,理念世 界又要无限伸展,感性形象、艺术形式又匡范不住它了——根据这个过程,于是人类历史上 有了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
请看,黑格尔又描绘出一部完整的艺术发展史来了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既然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么,也可能显现在自然中,也可能显现在 艺术中,分别变为自然美和艺术美;而黑格尔所重视的艺术美要实现,又得凭借层层条件, 从比较外围的大环境一直到最里层的激发力,这样分析起来,就更加色彩斑烂,几若邀游于 艺术世界了这只是一个例证,说明一个得之于唯心主义哲学原则的一般命题,如何在这位 辩证法家手上幻化出无穷的精彩内容的,说明黑格尔在基本哲学问题上处于首尾倒置的情况 下如何创造出令人流连不已的合理内核来的在论述理念显现为感性形象的一个环节一一艺术美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方式时,黑格尔一 再论述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皇冠一戏剧;尤其在他的《美学》的最后一部分,谈到理念以 不同的感性材料显现出来而形成不同的艺术种类时,对戏剧进行了集中剖析因此,黑格尔 的戏剧理论是相当丰富和完整的第二节论戏剧文学黑格尔在作艺术分类的时候,将戏剧归属于“浪漫型艺术”中“诗”的类目之下同属于“浪 漫型艺术”的还有绘画与音乐与最低级的、凭借物质材料的象征主义艺术建筑和其后物质 材料心灵化了的古典主义艺术雕刻相比,绘画、音乐、诗都前进了一大步,因为在它们身上, 精神内容从坚固的物质材料中解放出来了。
但这三者本身还有高下之别:绘画凭借颜色来表 现,以一个平面否定了物质的空间性;音乐凭借声音来表现,把空间和物质全否定了,精神 更其自由;而诗,则索性对感性材料更加超脱,直接用观念性的精神符一语言来表现, 因而可以把精神展示得特别透彻在诗里边,戏剧诗又把其他诗的特点综合起来了,所以又 特别显得完满黑格尔就是这样象垒宝塔一般把戏剧扶上了诸门艺术的顶端他作为比较各 类艺术后得出的结论,又作为论述戏剧艺术的开端的一句话就是: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 的最高层在上述艺术分类层次中,黑格尔把戏剧作为“诗”的一种来考虑,可见他首先是从文学角 度来看待戏剧的黑格尔对戏剧这一综合艺术有着足够的整体观念,我们将会看到,他十分 注意舞台表演,并要求剧本在创作过程中就要考虑到上演,但论述的基点,还在戏剧文学上 面一、戏剧文学与其他文学样式的区别如果只是浮浅地归纳几条戏剧文学与其他文学样式在现象上的某些不同,黑格尔也就混 同一般了他表面上也把戏剧与早期的其他文学样式一一史诗和抒情诗作了对比,但实质上 却对这三种文艺形态一一作了规律性的概括,对比就是对规律的直接阐述。
黑格尔所谓的史诗,是创作的客观原则的代表;所谓的抒情诗,是主体性原则的代表; 而戏剧,则是这两种原则统一的产物史诗的客观原则是早期民族活动的性质决定的,一个 民族早期的伟大功业大多是征讨外族或抵御外族入侵,不能说当时没有个人的主体意志,但 一般都消熔在民族精神的实体性的整体中了,或者说,主体意志正与环境和外界阻力保持着 平衡而显露不出来在特洛伊战争和波斯战争的茫茫尘雾中,人们见到的是一种雄浑一片的 民族精神,单枪匹马的个别英雄人物还未能独自跃将出来,那当然更无从清晰地看到个人的 自由意志和感情活动了这种民族征战反映为史诗,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很有广度的实体性的 动作和情节,其主角是民族整体这就是史诗的史诗原则的客观性和实体性晚一点,情况 就不同了:个别英雄独立地定出目的和实现这个目的,这就为抒情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 抒情诗中,主体凭它的独立的内心活动自己站出来表现自己戏剧对这两种倾向都不能满意光象史诗一样表现一个热闹、曲折的外在过程不行,光 象抒情诗一样一味抒发内心也不行它既要深刻地写出外在过程的原因和动力一一自觉活动 的主体,又要把主体的心情外在化,使其在动作中变成现实这就是史诗的客观原则和抒情 诗的主体性原则的统一。
黑格尔说:“戏剧之所以要把史诗和抒情诗结合成一体,正是因为 它不能满足于史诗和抒情诗分裂成为两个领域要达到这两种诗的结合,人的目的,矛盾和 命运就必须已经达到自由的自觉性而且受过某种方式的文化教养,而这只有在一个民族的历 史发展的中期和晚期才有可能这样说来,戏剧对两种创作原则的包摄和统一,也是历史 进程的产物黑格尔认为,有的民族在自身的历史进程中本身就未能做到两者统一,那戏剧 也随之而不能发达他以古代东方为例,认为那时东方不存在个人自由独立的意识,所以不 利于戏剧艺术的完备发展戏剧只有卫护这种统一,才能卫护自己的特性但要卫护这种统一,就存在两方面的问 题:一要认清从史诗和抒情诗里各各承袭过来的部分,二要认清那些非改易不可的因素,而 这两方面都是很具体的艺术问题戏剧要通过可见的行动和情节明确地导向结局,并从中表 现出行动的依据和本质,这是同于史诗而异于抒情诗的,黑格尔认为这一点对戏剧有着首要 的意义;戏剧又要使全部内容与剧中人物的内心生活保持持续不断的关系,把外在环境'吸 收”到人物之中,这是同于抒情诗而异于史诗的这前后两端,落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就变 成了情节和人物的关系问题相比之下,黑格尔首推情节,把人物性格置之情节之后,这是 与亚里斯多德相一致的。
黑格尔一再申述,尽管人物的内心因素很可能成为戏剧的中心,但 这种人物却不能停留在一种独立自足的状态,而必须在一种具体的环境里本着自己的性格和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