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课程论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284727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域文化课程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域文化课程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黑土文化与精神建设建设黑土文化,就是要推动黑土文化,使其发挥其特有的地域性特点,是 我们目前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使黑土文化不断适应历史发展 的趋势,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促进经济振兴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精神力 量。一、摈弃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 物质基础的变化完全一致,而是或前或后,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保持着动态的对应。作为黑土地上各种社会意志的总概括的黑土文化也不例外,也包含着进步和 落后两种社会意识。黑土文化中所包含的进步社会意识,是黑土文化的主流、主导力量和本质表 现,它适应、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

2、要,代表了黑土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黑土文化中旧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那些阻碍、制约经济 文化发展的社会意识。它是黑土文化的非本质表现,次要部分,是在黑土文化发 展过程中被否定的社会意识。这种旧的落后社会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1. 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农民惰性心理黑龙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生活在这时的世世代代人 民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条件。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副作用。那就是大自然过于丰厚 的恩赐易使人们过分地依赖自然,缺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气和创造能力, 滋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正像马克思所说:“过于富饶的自然使 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小孩离不开

3、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 自然必然性。”长期以来,黑龙江的各民族虽然生活在肥沃土地之上,但更多 的是想索取自然界现成的财富。游牧渔猎于草原山川,直到近代仍不愿深耕细作于土地之上,常常是“播种 慢散之,茁芽后牟而为深。恶草满畦,亦不芟”、“地无阡陌、亦不治沟洫、旱 乾水溢听天由命”,就连涌来的大批流民也受到了这种落后、懒惰心理的严重影 响,渐渐地使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中原精神褪了色。这种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 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它不仅表现在黑龙江农民身上,而且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 进整个黑龙江人的精神素质中。因此,黑龙江人从来不愿干那些诸如修鞋、补伞 等走街串巷、出大力挣小钱的活是不

4、足为怪的。2. 高消费、超前消费的商品意识 黑龙江轻工业虽然不发达,但是日用商品的消费支出高居全国榜首,其中以 哈尔滨最为突出。有统计结果表明,哈尔滨的啤酒、化妆品销售量居全国第一。造成这种高消费、超前消费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黑龙江经济的发达,恰 恰相反,黑龙江的经济发展与全国一些重要的省市比较起来还很落后,很不发达。 这种消费水平与社会经济基础极端不平衡的现象完全是近代以日、俄为首的帝国 主义在黑龙江半殖民地统治下的后遗症,是殖民主义者颓废文化影响的结果。3. 粗暴、野蛮的土匪意识的潜在遗留 黑龙江是历史上有名的土匪活动猖獗的地区。1949 年的统计结果表明,当 时“在北满的土匪,总数在

5、10万人以上”。这些由日伪残余势力,封建恶霸地 主、惯匪、地痞流氓以及野心家、投机分子组成的土匪武装曾在黑龙江地区作恶 多端,他们残害百姓、烧杀抢掠、造淫生事、聚众闹事,残杀革命者。抗战胜利 后,我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上,一举歼灭了盘踞在黑龙江的全部土 匪。 虽然作为人民的敌对势力的土匪武装在黑龙江绝灭了,然而土匪那种粗 暴、野蛮的思想意识却一直没有从黑土上彻底根除,它依然以一种潜在的形式滞 留在黑土地上,毒害、污染着一部分人的灵魂,它也是造成黑龙江地区社会治安 秩序难于治理的重要原因。以上三种陈旧、落后的社会意识的消极影响是不能低估的。它不仅关系到个 别黑龙江人的精神素质,而且直接影响着

6、整个黑龙江的精神面貌,束缚、制约黑 龙江社会的进步发展。因此,彻底消除、摈弃这些与先进文化对立的精神蒙昧, 精神野蛮,引导人民形成先进的社会意识,是建立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黑土文化的首要任务。同时,也将成为推动黑龙江发展的巨大动力。二、发展黑土文化的优势,显示地域文化的独特风貌 有位哲人说过,越是民族性的东西,也就越具有世界性。这就是说,普遍性 不能离开特殊而存在,无个性也就无共性。因此,建设黑土文化,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在特色上下功夫,要建立起黑土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深入挖掘北方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积极发扬和继承北方少数民族的优 秀文化传统,努力吸收地域文化的最高成果,继承造

7、就别具一格的冰雪文化,发 扬和宣传在建设和改造黑土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创立其个性的具体行为。只有这 样,才能使黑土文化不断适应历史的趋势,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但是,创造特色文化,绝不能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因此,我们在建设黑土 文化的同时,要克服狭隘的地域主义和保守主义。即对外来文化一律排斥,否定 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拒绝吸收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只自我陶醉于黑土文有 的小圈子观点。因为,这样必然导致地域文化走向枯竭和衰败。三、积极吸收和引进其它地区的优秀思想文化 黑土文化作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与其它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存 在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和依赖关系。因此,建设黑土文化不仅要创造其

8、鲜明的特 色,还要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和汲取其它地域文明的丰富营养。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地域 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以农耕文化为主,注重实际、勤劳吃苦、中华 民族传统美德表现浓厚的黄河文化;思想灵活、风格细腻、商品意识较强的长江 文化;古老风俗习惯保存完整,被称人类社会发展活化石的云贵文化;恢宏的西 藏雪域文化等等,都是黑土文化可以借鉴的优秀地域文化。同样,学习外来文化,也不要妄自菲薄,失去自信。要植根于全民族文化沃 土之中,才能增加其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登上地域文化发展的高峰, 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四、黑土地域文化精神层面建设强魂

9、工程:黑土地域文化精神层面建设的核心 1.有了“地域魂”,方显黑土 地域文化崇高精神本色任何民族都必有自己的民族魂,民族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 否则无以凝聚、生存、发展。以炎黄子孙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五千年,自 立自强,文明日益灿烂,推为首功者应是强健的民族魂,其盖世豪情为世所公认。 松嫩平原以及与它们共生共存的大、小兴安岭,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地域之一 的主要部分,是弥足珍贵的一方宝地。黑土地域居民世世代代、老老少少、男男 女女,无不对自己的家园魂牵梦萦、一往情深。他们爱这里油光发亮的黑土,爱这 里挺拔粗犷的山林,爱这里奔腾不息的江河。他们深知,可爱的黑土地哺育他们成 长,可爱的黑土地将他

10、们塑造成堂堂正正的人。黑土地域的无价之宝就是黑土魂, 它正是黑土地域居民的安身立命之本。黑土魂的锻造与锤炼,乃是黑土地域文化 建设的命脉之所在。2.“魂”字当头,黑土地域文化精神层面建设方能全面启动 民族魂、地域魂是什么?它们就是统摄与引导人们披荆斩棘、奋斗不止。五、建设黑土地域文化对龙江经济发展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 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因此,如何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使黑龙江在本 次文

11、化建设高潮中不落伍,且得到新的突破和跨越,服务于社会、推动经济的快速 发张,是摆在龙江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边陲,接壤于俄罗 斯,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森林丰茂、煤炭储备大、农业上也有“北大仓”的称 号,这些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黑龙江有满 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 10 余个世居民族,这些民族的人口虽少,但却以鲜 明的民族特色而声波海内外,是黑土地域文化的重要缔造者。尽管黑土地域文化 有着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但对外来文化并不排斥,反而有着极强的融合性。六、黑土地域文化与黑龙江现代人的塑造 全省开展的“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教育活动,是对新世纪之

12、初我省面临的 挑战与机遇的回应。未来学家与战略学家都曾指出,21世纪人的素质与知识已 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资源,因此,“强素质、树形象”是具有 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形象与素质是互为表里的。如何认识黑龙江人的形象?我 们感到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是从地域文化建设入手。因为人是文化的载体,人创造 文化,文化也塑造人。而文化又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 特征。上海学者把海派文化作为上海人的标识;北京学者把京派文化、京味文化 作为北京人的象征。黑龙江人生活在这自然神奇的黑土地上,必然受到黑土地域 文化的塑造。为此,有必要对黑土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基调与风格、优长与 缺憾、转型与超越等问题做一解读与反思,从深层结构上促进人们文化意识的觉 醒,增强人们“强素质、树形象”的自觉性,从而促进黑龙江人的现代化。涵义 与特征:独具特色的黑土地域文化黑土地域文化,我们特指黑龙江地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培育发展一方文化,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文中阐述的 黑土文化指的是以东北三省为主,包括内蒙古东部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幅员广 阔物产丰富,大森林、大湿地、大粮仓以及丰富的矿藏,世界上少有的黑土地也 分布在这里,用地大物博来形容绝不为过。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善良,在经济飞 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和人文条件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劲 的发展后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