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72816959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总论1. 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和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2. 共生: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的现象。3.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4. 共栖: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的现象。5. 寄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的关系。6. 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完整过程。7. 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8. 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9.

2、 保虫宿主: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又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10. 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其有机会侵入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11. 免疫逃避:虫体表面结合宿主抗原,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12. 感染期(感染阶段):寄生虫的某个生活史阶段能够侵入宿主体内并可继续发育或繁殖。13. 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无明显临床表现,但可传播病原体,称为传染源。14. 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不能完全消除体内的寄生虫,但对同种的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状态称带虫免疫。15. 慢性

3、感染:寄生虫少量多次感染人体或者急性感染治疗不彻底,常转为慢性感染。16. 隐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17. 幼虫移行症:指一些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宿主组织损伤。18. 异位寄生: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引起异位损害。19.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些人体寄生虫病可以在人和动物间自然的传播,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可互为传染源。蠕虫1. 土源性线虫:这类线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为感染阶段,直接感染入人,亦称直接发育型。2. 生物源

4、性线虫:这类线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其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再感染人,亦称间接发育型。3. 蚴体增殖:指某些蠕虫(吸虫、绦虫)的幼虫繁殖后代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4. 钩蚴性皮炎:指钩虫感染期,幼虫钻入皮肤后形成的局部炎性病变。患者局部皮肤有针刺、灼烧和奇痒感,进而出现充血斑点,若继发感染则形成脓包,最后结痂脱皮而愈。5. 异嗜症:少数钩虫患者表现喜食生米、生豆、甚至食泥土、碎纸、破布等异常嗜好,此种现象称为“异嗜症”。6. 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钩虫寄生于人体可造成患者长期慢性失血,铁和蛋白质不断损耗而导致贫血。由于缺铁,血红蛋白的合成速度比细胞新生速度慢,则使红细胞体积

5、变小,着色浅,故而将此种贫血称为低色素小细胞型贫血。7. 何博礼现象:血吸虫虫卵成簇产于宿主组织内,肉芽肿急性期易液化,出现嗜酸性脓肿,虫卵周围出现许多浆细胞,伴有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8. 囊蚴:为吸虫的幼虫,也是多种吸虫的感染阶段,一般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由尾蚴发育而成。其形状呈球形,外披一层囊壁,内含幼虫。9. 尾蚴:是吸虫生活史的一个发育阶段。虫体分为体、尾两部。其尾部长短,形状各虫种不一。10. 尾蚴性皮炎:是由禽类或兽类血吸虫尾蚴钻入人体皮肤引起的局部超敏反应。11. 链体:是绦虫成虫颈部以后分节的虫体,由幼节、成节和孕节组成。链体是虫体最显著部分,由34个以致数千个节片组成,越往后越

6、宽大。12. 成节:为绦虫链体中部的节片,其内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13. 孕节:为绦虫链体后部的节片,其内除充满虫卵的子宫外,其他生殖器官均已退化。14. 六钩蚴:圆叶目中的绦虫虫卵成熟时内含有1个有6个小钩的幼虫称六钩蚴。15. 囊尾蚴:猪带绦虫中绦期幼虫,其个体大小如黄豆,为乳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囊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囊壁上有一个向内翻转的头节,这种中绦期幼虫也称囊虫。16. 棘球蚴:细粒棘球绦虫中绦期的幼虫,棘球蚴是一个圆形的囊,由囊壁和内含物组成。囊内含囊液和无数头节,称原头蚴。此外,还有许多生发囊,其内又可有许多头节或更小的囊,以致一个棘球蚴中可含成千上万个原头蚴。17. 棘球蚴砂:从

7、胚层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子囊碎片等悬浮在囊液中。18. 迁延移行:十二指肠钩虫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前,可以“暂停发育”状态滞留于组织内,经过一段时间再进入肠腔发育。19. 夜现周期性:丝虫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产微丝蚴,微丝蚴在人的外周血液中周期性出现,白天滞留于肺微血管内,夜晚则出现在外周血液中,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的昼少夜多现象称为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20. 世代交替:指有些寄生虫的生活史中,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规律性地交替进行。21. 伴随免疫:(血吸虫)活成虫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对体内原有成虫没影响,但对再感染的童虫有一定抵抗力。原虫1. 滋养体:基本生活期;具运动、摄食、生殖能

8、力的原虫生活史阶段。2. 包囊:感染阶段;原虫的滋养体在不良环境下分泌外壁,形成不活动的包囊。3. 休眠子:间日疟原虫迟发型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发育缓慢,经不同时间的休眠期,激活后发育为裂殖体并继续分裂为裂殖子,进入血流。休眠期的疟原虫为休眠子。4. 人际传播型:生活史只需一种宿主,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由感染者传播至易感者的原虫,如溶组织内阿米巴。5. 虫媒传播型:原虫完成生活史需在吸血昆虫体内发育至感染阶段,再接种人体,如疟原虫。6. 循环传播型:完成生活史需一种以上的脊椎动物,分别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如弓形虫。7. 再燃:疟疾发作停止后,体内仍有少量残存的红内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大量

9、增殖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再次出现疟疾发作,称疟疾的再燃。8. 复发:疟疾初发后红内期原虫已被消灭,在未经虫媒传播感染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重新出现原虫血症及疟疾发作,称疟疾的复发。9. 机会性致病: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感染某些原虫后并不表现临床症状,暂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后免疫功能不全时,这些原虫的繁殖能力和致病力显著增强,使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节肢动物1. 医学节肢动物:通过骚扰、蜇刺、吸血、毒害、寄生和传播病原体等方式危害人畜健康的节肢动物。2. 机械性传播: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仅起机械携带、输送作用,造成病原体传播。3. 生

10、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须在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和繁殖的阶段,才具感染性造成传播。4. 变态: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由卵至成虫期,它经历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到生态习性、行为和本能上的一系列变化。5. 发育式传播:病原体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只有发育而无繁殖,即病原体仅有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特化,并无数量增加。6. 繁殖式传播:病原体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只有繁殖而无发育,即病原体仅有数量增加,并无形态变化。7. 发育繁殖式传播:病原体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不仅发育而且繁殖,即病原体既有形态变化,又有数量增加,这种病原体必须在虫媒体内完成发育和繁殖过程才能传染给人。8. 经卵传递式传播:病原体在医学节肢动物体内不仅繁殖而且能侵入卵巢,经卵传递至下一代,产生众多的具有感染性后代,造成病原体的广泛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