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说课稿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2803540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说课稿(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说课稿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选自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2 第二章第三节,是利用本章重难点圆周 运动知识分析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一类重要现象离心现象。高中物理课程 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离心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理解离 心现象的应用及其危害的防止。”本节课既是本章内容在知识上的升华,又与 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对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并且为下一章万有引力轨道变换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离心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了解离心现象的应用和危害及其防止.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体

2、会离心现象的产生条件. 列举生活中的离心现象,认识离心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和危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用方法认识自然,发展物理学习的兴趣.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保持物理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离心现象产生的条件.2 难点:对离心现象的理解及其实例的分析.二.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力和圆周运动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 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自主探 究;而且我校具有完备的教学实验器材和多媒体教学平台,所以本节课的设计 体现了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基于本

3、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教学法和问题引导 教学法。具体如下:1 实验观察法:教学上设计了离心现象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离心现象 的产生条件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2.问题引导法:离心现象的分析是教学的难点,本部分教学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 究,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会运用理想化模型的方法和合理外推的方法, 懂得离心现象的运用和防止。学法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冲破思维的缺口,建立正确的思考方法。本节课 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的能 力培养。三说教学过程(40 min 一节课)【一】引入新课(约 5 min)1.

4、知识回顾: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的知识,知道物体能维持在圆周轨 道上运动而不沿圆周切线方向飞离轨道是由于受到向心力的作用。2教师提问:如果提供它的外力消失或不足,物体将怎样运动呢?通过提问激励学生产生猜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向新课过渡。3学生猜测:4.实验观察与思考并验证猜想: 乒乓球在圆盘上做远离圆心的运动(当圆盘的转速较小时,乒乓球随圆盘 一起做圆周运动;当转速增加到某一值时,乒乓球沿槽逐渐做远离圆盘中心的 运动,最后从槽口飞出。) 竖直平面内转动物体,突然松手,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做远离圆心的运动 教师提问:在上述现象中,本来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变化的情况下 做什么运动了?还做

5、圆周运动吗? 学生观察后回答:物体沿曲线或切线运动,不再做圆周运动。从而引出这种现象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离心现象。【二】新课教学(约25 min) 离心现象的认识(约15 min)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离心现象呢? 提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所受到的合外力恰好等于它做圆周运动 所需要的向心力,而当合外力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时就会做远 离圆心的运动。这时候学生根据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以及老师的提醒引导,很有可能就 可以得出离心现象的本质规律。利用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考方 向,顺利的开始本节新课的学习。师生总结离心现象的概念:1. 离心现象的概念(板书)做圆周运

6、动的物体,在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 向心力的情况下,就会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离心现象。教师提问:从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对离心现象的定义课分析总结出物 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么?采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离心运动的条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 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分析讨论,师生总结:3. 离心运动的条件(板书)当受到的合外力突然消失,物体便沿所在位置的切线方向飞出。(牛一 的必然结果)当所受的合外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将沿切线和圆周之间的一 条曲线运动,远离圆心而去。(如下图所示)4. 对离心运动的进一步理解:(如上图所示)当F =F =

7、m32r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合 向当F = 0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合当FV F = m2r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合向当F F = m2r时,物体逐渐靠近圆心.合向利用图像和文字的结合,把知识点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对合外力和向心 力的关系做一个系统的总结,使学生对离心现象有较深刻的认识,这样为后面 离心现象的实例分析做好了知识的铺垫,同时也为突破重难点提供了强力的分 析依据。5. 离心现象的本质:(板书) 离心现象的本质是物体惯性的表现。 离心运动是物体逐渐远离圆心的一种物理现象,不能理解为背离圆心, 并非沿半径方向飞出,而是运动半径越来越大或沿切线方向飞出。(例子说明 呢?) 做离心运

8、动的物体不存在受到所谓的“离心力”作用,因为没有任何物 体提供这种力。很多学生在头脑中潜意识地认为离心运动是因为受到“离心力”的作用, 是沿半径方向飞出去的运动。在这里解决了知识疑点,纠正生活中错误的认 识,通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离心现象的应用和防止(约10 min)1. 离心现象的应用:教师提问:知道了离心现象产生的条件,那么离心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 用呢? 洗衣机的脱水筒将湿衣服放在洗衣机的脱水筒中,当脱水筒转动较慢时,水滴跟衣服的附 着力足以提供向心力,水滴做圆周运动。当脱水筒转速加快时,附着力不足以 提供所需的向心力,于是水滴做离心运动,穿过筒孔飞出筒外。所以转速

9、高时 容易甩干衣物。 旋转雨伞甩干雨伞上的雨滴 离心分离器 离心机把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内 棉花糖的产生:砂糖先高温熔化成液态再被甩出即成棉花状。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离心现象的应用例子,具体分析 一两个例子就可以了,主要由学生讨论分析,老师在学生不理解的细节加以解 释和补充,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2. 离心现象的预防:离心现象可被我们利用,但它有没有危害呢? 汽车拐弯时的限速在水平路面上行驶的汽车,转弯时所需的向心力来源于静摩擦力。如果转 弯时速度过大,所需向心力F大于最大静摩擦力f ,汽车将做离心运动而造成 交通事故。因此在转弯处,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率

10、。 高速旋转的飞轮、砂轮的限速2. 离心现象的预防方法: 教师提问:因此离心现象也是有危害的,要预防,可以怎么预防? 由离心现象的条件和实例分析容易得出预防的方法:增大合外力,使其大于所需的向心力.进一步提问:比如摩托赛车手在转弯时要向转弯的一方倾斜,而且似乎倾 斜得比较厉害,膝盖都快着地了。为什么?减小物体运动的速度,使合外力大于向心力.这部分也是主要由学生讨论分析。体现了课堂上提高分析应用能力的培 养,同时用到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例子,说明物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三】课堂练习:(约5 min)1.物体做离心运动时,运动轨迹是()A. 一定是直线B. 一

11、定是曲线C. 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曲线D. 可能是圆2汽车沿半径为R的圆跑道匀速行驶,设跑道的路面是水平的,路面作用 于车的最大静摩擦力是车重的0.10倍,要使汽车不至于冲出圆跑道,车速最大 不能超过多少?【四】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我比较重视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及时体现教学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 理解掌握。我的板书如下:2.3离心现象及其应用一. 离心现象1.概念:所受合外力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将做逐渐远 离圆心的运动.2-条件:当F =F = m2r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合 向当F = 0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合当FV F = m32r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合向当F

12、F = m32r时,物体逐渐靠近圆心合向3本质:是惯性的表现 远离圆心,不是背离圆心 不存在所谓的“离心力”作用二. 离心现象的应用和防止1应用:洗衣机的脱水筒离心分离器等2. 防止:汽车拐弯时的限速高速旋转的飞轮、砂轮的限速五】课后作业:课本P习题二第9、10题四教学效果本节课的特点是注意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突出实验与观察,重视 离心现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利用多媒体手段很好的把在教室里看不到的生活 现象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突破重难点,使学生很好地完成课堂内 容的学习。五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讨 论贯穿整个课堂活动中,所以课堂上有点“乱”,不得不出现几次提醒学生停 止讨论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好“主导”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