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又一篇_模板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279697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则又一篇_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又一篇_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又一篇_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又一篇_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语》十则又一篇_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十则又一篇_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则又一篇_模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十则又一篇模板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教学设想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二、朗读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 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1、时”说” “”愠”君子”2、温故而知新”的含义。3、罔”殆”的意义;4、诲”女”知”的意思5、谓”耻”是以”6、识”厌”7、三”从”善者”8好”乐”9、川”说”10、/

2、尝” |君”三、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 课件。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F、敏而好学G、不耻下问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J、默而识之K、学而不厌L、诲人不倦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N、逝者如斯夫。四、背诵五、板书设计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好学不耻下问一一肯问,善问学而不厌一一不满足,不骄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一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

3、,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一以学习为乐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一一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一一.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一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一一不断积累以思,无益,不如学一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三、要珍惜时间一一逝者如斯夫论语十则又一篇教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教学目标:1从理解 苦”与 乐”来让学生感念生活。2、结合课文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一、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请描绘一下你所能想到的艰苦的生活。(捋槐树叶、地瓜叶子,榆树皮,挖观音土、草根充饥,爬树好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4、啊。)互相合作,交流感受。(从衣食住行角度来谈)2、 柳叶儿是什么?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它吗?学生具体描绘: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 行描绘。3、 就是这我们江南随处可见的柳叶儿,文人墨客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 ”请从你的积累中回忆出写柳的诗句。回顾积累,再现,增强知识储备。二、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 那作者在成年之后对小小的柳叶怀有怎样的感情?抓住文本进行。2、 为什么呢?你能否简单复述一下文中所讲的故事。四人一组讲述故事。3、 中找出些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写法。三、拓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我们现在的生活怎样?结合自身来讲。2、 那我们对待生活应该

5、怎样?培养学生感念生活的思想感情。3、 请你用一、二句名言警句来对不知道珍惜的人进行劝说。发挥学生主动性进行探究合作。 教学板书柳叶儿苦、涩珍爱生活宋学孟乐附: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 a o)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柳叶儿教学设计 1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 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 明出处!四、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法国教学目标:1. 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简单复述故事情节;2 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

6、,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3. 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可能的话。)4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教学重难点: 复述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教学准备:投影仪等。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内容,简单复述故事情节;2 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弓I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1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2、请同学简单介绍

7、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二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1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问题如下:(1) 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和情况下出发航行的?(2) 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3) 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4) 危急情况下,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5) 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参考答案(1). 1870年3月17日夜晚,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2)全速前进的 玛丽”号撞向了 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3).船上发生了巨大的震荡,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乱。(4) .先消除惊恐,强调 必须把60人救出去”

8、 一一了解情况,确保没有其他险情 一一严肃 纪律,优先救出弱势群体 一一指示 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5) . 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结合学生回答,老师略作 点评、补充。2.大家平时讲过故事,有时讲给大人听,有时讲给朋友听,有谁能够告诉我,讲故事要注意讲清故事的哪些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学生回答,教师简单归纳,并过渡一一3那么现在,请大家开始准备,先同桌互讲,然后请几位同学以故事接龙的形式为大家讲 述这个故事。学生准备,约六分钟左右,学生讲述时,老师就学生讲述的要点进行评价、指点。三. 诺曼底”号沉没了,几个月后在海事法庭上双方

9、代理就这场海难事故责任确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未定;现在假设我们正在海事法庭上,分别是双方的代理,我们来一场模拟辩论会,看看事故责任方到底是谁?(课堂探究活动)准备活动:1) 将班级分为两方:一方为 诺曼底”号辩护;一方为 玛丽”号辩护;2)各方在预备时间内找到对已方有利的证据为已方船只辩护;3)辩论开始后,举手经过老师同意后发言,可列举已方证据,也可反驳对方观点。对学生的辩论应作适当的指导和评点,对双方同学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四. 作业150字1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出原因并作简单分析, 左右。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2 设置情境让学生

10、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教学重难点:1 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教学准备:投影片、录像欣赏教学过程:一导入1.就上次作业作适当点评,选两到三篇较好的作业作示范点评。2在作业中,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欣赏哈尔威船长,认为他是一位英雄,大家觉得在文章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特征。十六小节后的一段对话大家准备一下,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象真的那样。二.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1 文章中有两个 谜”让我们大家来共同揭开谜底。谜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 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谜二: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

11、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 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他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参考答案谜底一:有两种可能,一是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救人的信念,忽略了自己;二是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 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愿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记自己。谜底二:从道理上说,哈尔威船长能把那么多人救出去,也一定能救出自己;他可以最后一个下救生艇,但决非不能上救生艇; 他可以在水面上漂浮等人来救,但决非连在水面上漂浮一会儿都不可能。哈尔威已经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以葬身大海作为最后归宿,所以他不想救出自己。2通过两个谜底的揭开,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你能

12、不能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参考答案: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已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等。三拓展探究: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主题: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 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 雄乐章,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时,你认为有哪些人称得上是英雄,为什么?答案:老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成就一个英雄的 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灾难面前,最能够显现出人性的本色,在生死存亡关头,能够克服 恐惧、镇定自若为别人考虑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四课堂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五、作业:1课后练习三六、教后反思:四、诺曼底

13、”号遇难记(苏教版七年级上)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一个孩子 自作主张”地把父亲送给她的 贵重东西”羚羊木雕)转送给了朋友,父母逼着她 向朋友要回了那东西这就是羚羊木雕 (选入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一册)简单的故事梗概。 确实,就故事情节而言,并不怎么曲折动人,但其蕴含的文化现象,却值得深思。按常理,东西一旦送人,哪怕是贵重的东西,所有权不再属于送者。然而在我们上面介绍的故事中, 您已经送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一常理已不复存在。原因何在 ?仅在被送者是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在那位爸爸心目中,只 能处于被支配

14、、被主宰的地位。这样说,丝毫不意味着父母没有管教支配孩子的权利;恰恰相反,设若孩子将木雕丢失, 或者是变卖,父母加以管教当然应该。 然而孩子是送给了朋友, 而且是送给了最知心的朋友(这一点课文里有详细的叙述)。这一行动,本身就浸透了重然诺、 讲义气等传统文化的液质。对孩子举动的否定和责难,也就有悖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义(奶奶的那句话,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就隐含了这方面的信息)。可是也仅仅因为对象是自己的孩子,否定和责难也就堂皇正大,振振有词。设若父母的教育点是放在一般不要把别人送的礼物再转送人”上面,那么否定和责难尚可 占得三分理去。事实却是 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 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能自作主张呢?”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转送的不是木雕而是一盒糖,大概不会招来什么非议和责难,关键是木雕太贵重了。 于是就涉及到另一条原则:父母给孩子礼物,要考虑孩子的承受力(生理、心理、知识等方面),如果承受不了,那礼物显然不宜送。对于父母,这里就存在着两难:木雕的价值贵重到不能送人,而这一点孩子一时又认识不到,就是说,礼物的价值超过了孩子的承受力,事情发展的后果,责任在父母;相反,木雕的价值并没有贵重到不能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