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刚性节点的特点及其综述论文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2795215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刚性节点的特点及其综述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半刚性节点的特点及其综述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半刚性节点的特点及其综述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半刚性节点的特点及其综述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半刚性节点的特点及其综述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刚性节点的特点及其综述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刚性节点的特点及其综述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刚性节点的特点及其综述Review on Characteristics ofSemiRigid Joints半刚性节点的特点及其综述摘要:对于节点的设计,在传统的建筑构造设计与分析中,理论上我们一般将框架构造中梁柱节点处理成理想的的刚接节点或铰接节点。由于刚性节点承载力与刚度均很大 , 因而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抗震节点形式而广泛应用于地震区框架构造的节点连接设计中。但现实中的刚节点刚度总是有限的,而所谓的铰节点也是有一定刚度的。本文介绍了国外学者对半刚性节点的研究和半刚性节点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半刚性节点在抗震性能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节点,半刚性节点,连接方式,研究方法引言

2、传统的分析设计理论中,节点连接作为铰接或刚接这种理想的力学模式。但现实中的刚节点刚度总是有限的,而所谓的铰节点也是有一定刚度的。根据一组统计数字说明,实际刚性连接端弯矩约为理想刚性连接端弯矩的9095:实际柔性连接端弯矩约为实际刚性连接端弯矩的520。但相继发生的美国Northbridge 地震和日本的Kobe地震说明 : 建筑物的刚性梁柱节点连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脆性破坏。这引起了工程技术人员对梁柱连接节点的重新审视。研究得出采用焊接刚性节点的钢框架构造因节点延性差而易发生脆性破坏,且施工难度也大;铰接节点虽构造简单,但刚度和耗能性能差,对构造的抗震不利;只有连接方式简单快捷的半刚性节点兼有二

3、者之优势,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以及较好的延性性能与耗能性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震害。经过实验,发现半刚性连接的突出优点在于其在地震作用下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和良好的耗能性能。为此它引发了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极大的关注。1. 国外对半刚性节点的研究刚接和铰接是构件连接的力学理想化,实际构造局部节点既不是完全刚接也不是完全铰接,而是呈半刚性连接。目前国外学者对半刚性连接框架构造在静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进展了大量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构抗震性能1.1国外对半刚性节点的研究1991年日本的Benussi 和 Zando nini 对承受周期荷载的半刚性组合节点进展了试验研究,其节点构造形式包括支托型、外伸

4、端板型等。他们的试验结果说明: 此类半刚性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表现了稳定的滞回性能,但在负弯矩作用下节点局部会发生破坏。从实验分析结果中可看到:在循环荷载作用下节点局部的极限转角比单调荷载作用下节点的极限转角要小。1998年以 Robert TLem 为代表的ASCE组合构造设计标准委员会发表了半刚性组合构造节点的设计指南,其中指出半刚性节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表现了良好的滞回性能。它已成功地应用于中小地震区无支撑的框架构造中,并认为此节点也可用于强烈地震作用下的高层建筑中。2000年Thomson在Trinity大学做了两组端板型纯钢构造的半刚性节点试验。试验指出 : 增加节点延性的同时会导致节

5、点承载力的降低,因此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要看节点的延性与承载力这两种因素哪种更为重要。2004年Charles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又对此类节点连接的受力机理作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 并指出地震荷载作用下地震能量由两局部承当 , 一部为阻尼消耗 , 另一局部则为构造塑性变形所吸收。在刚性框架的设计中一般遵循“强柱弱梁 , 节点更强原则 , 使塑性铰出现于梁端,通过梁的塑性变形来消耗能量。但最近美国的建筑规已明确规定: 节点核心区本身也可作为耗能区,允许在核心区出现塑性铰,通过核心区的转动来耗散能量。1.2 国对半刚性节点的研究半刚性连接既能传递梁端剪力又能传递一定数量的梁端弯矩。近年来我国各科研院所及高

6、校结合国外的局部科研成果对半刚性节点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分析正从多方面进展。对半刚性节点的研究分析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半刚性节点的连接计算方法;二是以大量的试验为依据来验证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静动力性能。例如:王燕采用M-的三参数线性化模型对各种钢框架半刚性节点的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进展分析,并推导出各种形式半刚性连接的线性初始刚度的计算公式和在荷载作用下的力计算公式;福明等利用拟静力法在位移和力的控制下,研究外伸端板半刚性节点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式、承载能力、滞回性能;顾正维等利用 OPJQJ 软件对钢构造中不同排列的伸展螺栓端板这种半刚性连接节点形式;徐良伟等通过引入螺旋弹簧刚度,在根本假

7、定的根底上,利用简支式等效单元模型推导出半刚性连接梁单元的弯矩转角方程和修正转动刚度,并将无剪力法推广应用于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构造分析,其计算十分简便,可供工程设计人员应用等等。2.节点及节点刚度分类2.1节点分类传统分析与设计中,为简化分析设计过程,梁柱连接被认作理想的铰接连接或完全的刚性连接,并且认为:连接对转动约束到达理想刚接的90%以上,可视为刚接;在外力作用下,柱梁轴线夹角的改变量到达理想铰接的80%以上的连接视为铰接。采用理想铰接的假定,将意味着梁与柱之间没有弯矩的传递,就转动而论,用铰连在一起的梁和柱将相互独立地转动。而实际的钢框架连接在梁柱之间总有不同程度的相对转动 , 即梁柱

8、之间的连接刚度总是有限的。实验证明实际的梁柱节点总是介于刚接和铰接之间。半刚性节点介于两者之间,既能传递弯矩,又具有一定的转动能力。a.刚接 b.铰接 c.半刚性节点图1 节点连接2.2节点刚度分类刚接是指梁柱之间的斜率是完全连续的,同时重力弯矩的全部(或大局部 )从梁传到柱 , 两柱之间的夹角不变 ;铰接是指梁与柱之间不传递弯矩。实际的梁柱节点总是介于刚接和铰接之间的。从理论上对半刚性节点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工程应用上,半刚性节点对抗震设计是很有利的。目前对半刚性节点的研究主要有对节点本身性能的研究和节点对构造的影响两类。梁柱节点是连接梁与柱,传递包括轴力、剪力、弯矩、扭矩在的一组广义力,

9、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弯矩的传递。通常用弯矩和连接的转角变形关系即M - r来表示。美国规中把构造连接形式分为完全约束型、局部约束型。规中特别强调在连接设计上,刚度、强度、变形3种因素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这种分类基于连接的弯矩转角的曲线关系,利用连接刚度与梁的刚度的比值来分类。规中对半刚性连接规定了一种简化的二阶效应计算方法,但设计规对设计和计算只提出了一般原则,而将这些原则的具体量化工作留给了设计人员。欧洲规中依据有支撑框架和无支撑框架分别把框架连接形式分为刚接、半刚接、铰接,对应于弯矩转角的曲线关系也有具体的分界值。但该规的分类方法仅考虑了节点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情况,而没有涉及到正常使用极

10、限状态。由于梁柱单元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不可防止地会出现塑性变形,故这样的假定高估了梁柱单元的刚度。我国规把框架分为无支撑纯框架、强支撑框架、弱支撑框架 3 类,提到了半刚性连接的概念,但未提及在设计中如何考虑其影响。2.3半刚性连接的受力性能以一个单梁来说明半刚性连接的受力性能。在均布荷载q作用下,假定单梁两端的连接分别为刚性连接、铰接和半刚性连接,梁的跨度为l。则按照构造力学的计算方法,对于刚性连接的梁:梁端弯矩为q/12,跨中弯矩为q/24;铰接的梁:梁端弯矩为0,跨中弯矩为q/8;而对于半刚性连接的梁来说,梁端弯矩和跨中弯矩的大小则取决于半刚性连接的刚度,假设刚度趋近于+,则半刚性连接

11、可认为是刚性连接;假设刚梁的梁端弯矩在0, q/12区间,连接刚度越大,梁端弯矩越大。构造在地震过程中有一些杆件及连接处可能出现塑性铰,对于刚性连接而言,多出现在梁的跨中位置,而半刚性连接时,其主要通过节点屈服转动吸收地震时输入的能量,而不是主要通过梁的跨中屈服来吸收能量,塑性铰则多出现在梁柱连接节点处。这样,半刚性连接时,到达了保证节点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耗能能力和延性的目的3.研究半刚性节点的方法3.1 通过实验建立数据库为了实际应用时方便,一些学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做了一些数据库 , 实际应用时需把这些数据与推荐的用于钢框架分析的各种选用计算模型进展比拟。有一些比拟成熟的数据库, 如 : G

12、overdhan数据库 ; Nethercot数据库 ; Kishi和 Chen数据库。国近年对半刚性节点的实验研究也比拟多,由此也得出了一些结论。3.2 曲线拟合法对于连接的模拟,现在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的 M- r数据拟合出对应于*种连接构造的M -r关系的简单表达式。常用的M-r模型有以下几种。(1)线性模型: 简单的线性模型有三种(如下图)。单刚度线性模型是采用初始连接刚度Rki来代表全部加载围的连接特性, 当弯矩超过连接使用极限后,这种模型失效。双线性模型在*一转折弯矩处用一条更平坦的线来代替弯矩-转角线的初斜率。折线模型是用一组直线段来逼近非线性的M- r曲线。这些线性模型

13、使用方便 , 但由于不够准确且转折点处刚度突变,故难于应用。图2 连接的弯矩转角关系曲线图3 弯矩-转角关系模型(2) 多项式模型:是M - r关系用一个奇次方的多项式来表达。其形式为:r= C1+C2 + C4式中, K为取决于连接类型及几何尺寸的标准化参数:C1、C2和C3为曲线拟合常数。这个模型能很好地代表 M - r特性。但由于多项式自身的性质,在*一围它会到达并通过峰值点,用M -r曲线斜率来代表的连接刚度,就可能为负值,与实际不符。(3) B样条模型:是将M -r实验数据分成许多小组,每一组跨越M的一个小围。然后用三次B样曲线拟和每组数据,同时保证交点处各组数据的一阶和二阶导数是连

14、续的。这种模型能有效地回避负刚度问题,并能极好地表示非线性的M - r特性,但需大量数据。(4) 幂函数模型 : Kishi和 Chen( 1990) 提出一个幂函数模型,其形为:r =M/Rki式中, Rki为初始连接刚度; Mu为连接的极限弯矩承载力; n为M-r曲线的形状参数。(5) 指数函数模型 : Kishi和 Chen( 1986)作的指数模型形式为 :M= +M0 +式中, M0为曲线拟合的连接弯矩初始值; Rk为曲线线性局部的定值参数;k 为曲线线性局部的起始转角; H 为Heaviside阶梯函数 (当 0时取值为1, 当 0时取值为0; Cj和Dk为由线性回归分析求得的曲线

15、拟合常数。3.3 塑性分析法为了正确地掌握半刚性连接的性能,在实验结果的根底上应该进展理论分析。在进展节点的塑性分析计算中,人们常采用简单塑性分析法和高精度塑性分析法来分别进展。1997年,Padher等人用塑性铰线法对端板、T型钢和柱子翼缘受连接螺栓拉力作用时的塑性铰线分布情况进展了研究,获得了受影响区域的宽度和极限荷载值。Bahia等人 (1981) 分析了柱翼缘屈服线机构。这种塑性分析法可计算连接种*个部位的极限承载力。3.4 有限单元法有限单元法是当前常用的分析半刚性节点性能的一种方法。有限元法将所研究的工程系统(Engineering System)转化成一个有限元系统(Finite

16、 Element System),该有限元系统由节点(Node)及单元(Element)组合而成,还包含工程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边界条件(约束条件、外力荷载等),它可以转化成一个数学模式,并据此得到该有限元系统的解答,然后再通过节点单元表现出来。具体步骤如下:(1)构造离散化:即将要分析的构造分割成有限个单元体,离散后单元与单元之间利用节点相互连接起来。(2)单元特性分析:其中包括:位移模式:当采用位移法时,构造离散之后,就可以把单元的物理量如位移、应变和应力等由节点位移表示。单元属性:根据单元的材料性质、形状、尺寸、节点数目、位置,找出单元节点力和节点位移之间的关系式。应用弹性力学中的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建立单元节点应力和应变之间的方程,从而导出单元刚度矩阵。等效节点力:物体离散化后,假定力是通过节点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