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公”消费综合治理的路径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279517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三公”消费综合治理的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三公”消费综合治理的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三公”消费综合治理的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三公”消费综合治理的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三公”消费综合治理的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三公”消费综合治理的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三公”消费综合治理的路径(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析“三公”消费综合治理的路径摘要:“三公”消费一般是指政府部门公款接待,公费出国和公车消费,因其占行政支出比例过高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三公”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官本位”思想的存在、专门治理法规尚未建立、政府部门监督缺位和绩效考核不科学以及公务人员的节约意识淡薄等。“三公”消费问题的综合治理不仅要转变行政理念、提高政府透明度,而且需建立“三公”消费专项治理制度,同时要加强对“三公”消费的全方位监督以及建立“三公”消费绩效考核体系等。关键词:“三公”消费;综合治理 ;治理路径近几年来,政府部门“三公”消费的增长难以遏制,行政成本高居不下,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2006年3月17日学

2、习时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04年“三公”消费的数额高达9000亿元,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2011年两会期间,“三公”消费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治理“三公”消费问题已刻不容缓。“三公”消费一般是指政府部门公款接待、公费出国及公车消费的行为。“三公”消费理应是政府部门必需的开支,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必要条件,但若超过了一定的“度”,它就变了质,成为一种铺张浪费、甚至滋生腐败的行为。从数量上来看,我国的行政成本和社会管理费用每年都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但是不能简单从数量的增长就界定政府这三项支出的增长为“三公”消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面临着更多的公共事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承担新的职

3、能,而政府行使这些职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行政支出,引起行政成本的增长。但如果“三公”消费占行政成本的比例逐年增长,而且增速很快,这就可以界定其为“三公”消费行为。治理“三公”消费,就是要治理超过这个“度”的过高过快增长的部分。一、“三公”消费存在的问题(一)行政成本逐年攀升我国的行政成本比起很多发达国家来说都要高,而且高得惊人。据国家财政部、发改委和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 9000 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较高的比例。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

4、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 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 学校、国企、 军队以及超编配车)。公务用车购置费年支出增长率在20%以上。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1。 “三公”消费的增长占行政支出的比例不断攀升,行政成本逐年增长,财政负担沉重。(二)行政资金利用率低据国家发改委及广东省测算,党政机关的公车,每万里运行成本是社会运营车辆成本的56倍,而使用效率则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5至1/6。一方面,巨额行政支出严重挤占了财政资源,消弱了财政部门购买公共产品的能力,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

5、管理的行政支出在很大程度上被用作维护行政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公务员队伍建设上,纳税人的钱被用于行政官员的吃喝和车轮的运转上,而广大纳税人却享受不到应得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这些巨额的行政支出由于缺少一定的投入产出的考量,并没有产出预期的效果,行政资金利用率低下。(三)“三公”消费隐藏腐败“三公”消费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公谋私。以公车为例,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再如公款吃喝,有数据表明,我国近10年来公款吃喝占餐饮消费总额的比例逐年递减,但是绝对数仍高居不下。据新快报报道,2002年中国餐饮业全行

6、业年度营业总额首次超过5000亿元,其中公款消费的比例是20%,绝对数竟然达到1000亿元。吃喝玩乐都能报销,是社会上对公务人员职务消费的普遍认识。公务人员在这种吃喝玩乐的过程中,通过作假帐等方式谋取个人利益,大搞贪污腐化,使“三公”消费成为藏污纳垢的腐败行为集结地。(四)政府公众形象受损我国公务人员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他们理应代表的是廉洁奉公的政府形象。但是近年来随着政府支出的过度增长和行政官员腐化案件的曝光,政府廉洁的形象不断受到公众的质疑。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调查显示,在17836名受访者中,98.3的人认为行政成本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公务人员廉洁奉公的公仆形

7、象在公众的心目中大打折扣,民众要求公开“三公”消费的呼声不断,对政府的信任度也降到了一个低点。二、“三公”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一)行政官员“官本位”思想犹存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在这种封建集权统治的国家里,行政官员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一旦他们通过科举考取了行政官员的身份,就意味着进入了特权阶层,意味着吃皇粮,配备车轿。而出行仪仗和用餐的标准越高,代表着他们的行政级别也越高。“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政府在行政官员的这种炫耀和讲究排场的心理影响下,催生了过度的行政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行政浪费。政府官员唯上意识还严重存在,上级官员下去视察工作,下级政府必是倾尽物力人力招待好上

8、级官员,他们不是把本职工作做好,而是通过提高招待标准的方式来取得官员对本地行政事务的好评。行政官员除了吃好喝好,还要在离开时以各种名义赠送纪念品,这样的纪念品都价值不菲,对当地政府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行政开支。这种行为对于上下级双方而言几乎是一种惯例。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在公务人员心里根深蒂固,导致了政府“三公”消费居高不下。(二)“三公”消费治理法规尚未建立2006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工作,减少经费支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此规定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一是条款较少,总共19条

9、,不能概括规范公务接待的方方面面;其次是不够细化,只是笼而统之的一些宏观规定,没有实施细则,且语言模糊性大,这给执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造成“三公”消费治理效果不明显。只有把“三公”消费纳入法制化管理,才有可能解决“三公”消费问题。(三)“三公”消费监督工作不力主要体现在行政预决算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我国行政部门经费的配置主要是依据部门人员的多少和上年经费的额度来参照和衡量。这种财政预算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忽视行政经费内部审计以及公众的参与监督,使财政预算监督约束机制失去了效力,且这种行政预算决算机制弱化了行政财政预算机关的效率性和公务人员服务意识。由于预算外资金在地方政府大量存在,不同

10、行政部门为了部门利益竞相隐瞒预算外资金,提高预算资金额度,进一步促使行政支出的增长。据公开数字,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有67000亿,纳入预算管理的只有39000亿,而预算外资金达到28000亿2。这笔巨额资金没有提交各级人大审议、批准和监督,预算外资金监管存在一定的问题。这种缺乏公众监督的预算机制是造成“三公”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四)行政成本绩效考核不够科学当前我国政府只注重行政效果而缺乏对行政成本的绩效考核。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主要看经济发展指标,忽视行政成本指标。这种考核方式使政府官员失去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政府部门对于政绩的考虑主要侧重gdp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以

11、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这种观念导致行政官员围绕gdp与政绩大做文章,预算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了畸形的政绩观、发展观的支配。重复性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修建既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也导致行政支出急剧增长。政府自身支出过多,挤占了公共财力,使得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公共设施、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供给不足或无力供应,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支出的能力就必然降低。(五)公务人员个人节俭意识的缺乏有些公务人员节俭意识差,缺少尊重纳税人的意识,浪费成了一种个人习惯。有些行政官员之间存在斗富比阔的心理,过惯了奢靡的生活,节俭观念的树立很困难。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强调指出,各级干

12、部能够多一些忧患意识,少一些享乐行为,多一些公仆意识、少一些老爷气派,多一些节俭意识,少一些奢侈念头,和谐社会就有指望了。浪费是很大的犯罪,公务人员要自觉培养勤俭自律的意识,从我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三、对综合治理“三公”消费的思考(一)转变行政理念,提高政府透明度首先,转变“官本位”的思想,树立公仆意识。人民把自己的权力让渡给政府,赋予他们处理公共事务的权力。政府以公民的合法代理人的身份管理国家公共事务,公务人员不应该是社会的特权阶级。各级公务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他们的每一分钱的花费都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随着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确立和深入人心,公务人员要从思想上消除“官本位”和特权观念,牢

13、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主动接受人民的监督。其次,树立责任政府的理念。政府基于受委托人的身份,有责任向自己的委托方,即人民群众报告政府事务状况,有责任公开各种行政开支,接受纳税人的监督,让纳税人知道各项开支的来龙去脉,并且有权利质询政府部门财务执行状况。再次,推行政府机构改革,为政府部门“瘦身”,甩掉多余的财政包袱。合并同一级政府机构职能重叠的部分,精简政府机构的数量和多余的人员编制,推行电子政务和“一站式”服务。随着大部制改革的实验和推行,逐渐过渡到“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治理模式。最后,建立透明型政府,推行政府信息公开。通过推行政府信息公开,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阳光是最好

14、的防腐剂、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众才能监督政府部门的财政情况。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推进政府部门预算决算公开的法律动力。具体来说,一是继续扩大政府部门预决算公开的程度。报各级人大批准的总预算,除涉密以外全部公开,尽量推进公开的深度和透明度;二是公布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三是各级政府尽量公开预算外资金,把预算外资金纳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二)建立“三公”消费专项治理制度要彻底治理“三公”消费,就要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来治理“三公”消费。这种制度应该是以遏制“三公”消费过度增长为重点,以建立行政经费支出管理长效机制为核心,努力实

15、现“三公”消费支出管理的科学化,使治理机制常态化,形成治理的永久保障。首先,我们还没有专门的治理“三公”消费的法规,政府部门应借治理“三公”消费的契机,建立统一的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治理“三公”消费的法规,并增强治理法规的权威性。其次,现有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是一部需要完善的规定,其对政府部门的公务接待规范性不够,而且实施细则教模糊,没有明确具体规定公务接待的费用,留有一定的空间;其惩戒性也不够,加上现有制度多头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缺陷,起不到惩治的效果。因此,制度设计首先应该落实治理“三公”消费的责任主体,各地行政部门应考虑建立专门的“三公”消费综合治理组织,只向上级治理组织负责,不受当地政府部门的管辖,行使独立的预算监督权和审计权以及违规查处权,且有权审查和否决当地政府的预算。其人员由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不在政府部门任职,薪酬由政府专项财政拨款,并且有绩效工资,以达到其正面激励的效果,同时增加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三)加强“三公”消费的全方位监督综合治理机构的设立很重要,但设立后的监督制度建设更关键。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指出“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批评政府”。公众有知情权,更有监督权,要建立健全一套让公民能够参与监督的“制度平台”。全方位监督主要是公众和上级部门对“三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