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2682472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年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年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年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年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年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为加强安全风险管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安全隐患及时治理,特制定本制度。一、安全风险识别安全风险识别是指在安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人们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确保及时发现并准确研判风险,为风险防控提供依据。1、安全风险识别的种类(1)部门、岗位的风险识别,即“层层识别”。“层层识别”从明确防范的事故对象开始,分专业逐层识别,通过“短板”分析的方法查找引起事故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应用安全原理确定事故防范的监控手段和风险控制的现场措施。(2)设备、环境的风险识别,即“处处识别”。“处处识别”从

2、生产作业场所、环境、设备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较为系统设备环境的识别工作。2、研判危险源,确定安全风险点根据生产实际,准确确定危险源,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危险点,制定相应防范风险控制措施。3、抓好安全风险点与风险控制依据确定的安全风险点,针对每个岗位有针对性的加以安全防范,事故总是在生产现场发生或引起的,因此风险管理的核心是控制作业过程,是现场作业危险因素的识别和控制。作业前,预先辨识风险,分析、描述“危害程度有多大”。通过措施的采取,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则针对危险因素,有效_和实施控制措施,防范风险失控。为了促进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要求管理人员开展作业安全规范检查和反违章工作,实现闭环管

3、理。二、跟踪安全风险点,预先识别,建立隐患排查制度通过识别、辨识发现的安全隐患,建立“隐患问题库”,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实时监管隐患的发现、发展、处理和评价,在现场作业前及时调阅隐患问题库,防止隐患暴露于人员活动范围而导致事故。对于重大隐患还要研究方案,尽力整改,以防重大事故发生。对于作业现场场所,要不断分析作业中的安全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安全隔离、防护、警示措施,改进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提高安全本质化水平,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隐患排查内容:1、工作区域生产设备是否完好;2、作业场所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完好、可靠;3、从业人员作业是否规范、按章操作,是否遵守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4、

4、从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进行作业;5、个人不安全、不规范或异常举止行为;6、其他各类不安全隐患问题。隐患处理要求。1、对排查出的隐患应立即整改;2、对排查出的隐患危险,不整改直接危害自身及他人的安全要求立即整改;3、影响和危及他人安全的工作活动、不规范行为要求立即整改;4、他人影响和危及本人安全的工作活动、不规范行为要求立即整改。三、危险源控制1、从业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本单位危险源的数量、分布和危害特性,必须熟知危险源的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排险救援预案。2、危险源场地和处所按照技术规范要求配备相应安全设施、灭火器材等,并定期进行检验。3、严格执行日常检查制度,加强对危险源的监控,消除危险源

5、的安全隐患。4、生产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作业标准,坚决杜绝违章。5、对危险源设施设备应设置安全标语和警示标志。淄博和精细易化工有限公司安全风险识别及隐患排查制度第二篇:风险隐患排查制度风险隐患排查制度为尽快发现、整治风险隐患,将事故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制度:一、村委会每月_开展一次风险隐患的全面排查,重点时段要加强增加对重点部位的检查评率。二、各社信息员每10天进行一次风险隐患排查。三、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森林防火、农村大院、道路交通、地质灾害、工业企业及社会不稳定群体。四、风险隐患排查必须分级分类,做好一对一的应急预案,并明确相应的责任领导,

6、责任人限期整改化解。五、对一时不能整改的要加强监测防控做好应对准备。第三篇:安全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安全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制度1.目的为了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保证风险管理和隐患治理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有效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保证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2.使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风险管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检查。3.职责各部门及负责人严格履行风险管理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建档监控责任制制度的职责。4.术语和定义4.1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

7、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风险管理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4.2风险点风险点亦称风险源,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备、设施、场所、区域等的物理实体、作业环境或空间。5.风险防控程序5.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企业风险防控与隐患治理的前提,也是安全管理的必要手段,在现场的生产过程中,诱发安全事故的因素很多。企业各部门、车间、班组、岗位要围绕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这几个方面开展风险辨识,在风险辨识过程中,要对风险点进行分析,确定其危害因素,并根据各区域、场所的风险点制定有效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防范措施,便于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5.2

8、形成风险点库企业完成风险辨识工作后,将识别出的风险点纳入系统,形成企业自己的风险点源库。风险点库主要包括:风险点名称、危害因素、防控要求。5.3制定风险清单企业建立风险点源库后,需要根据风险点源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厂矿、车间(部门)、班组、岗位的风险清单。每一层级的清单中的风险点、检查周期、检查频次均需符合企业实际情况。5.4风险信息更新要对风险防控进行跟踪验证,定期进行风险辨识,涉取新的风险信息,对产生新的风险危害进行补充评价,对原有风险评价中的措施进行修订、更新。6.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程序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法定义务,也是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充分应用,针对每个

9、危险源应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排查,才能真正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系统化、规范化,隐患排查治理不留盲区、不留死角。6.1实施隐患排查及公示各层级要对照制定的风险防控清单进行隐患排查,按风险点及时将隐患信息上报到安全管理小组。公司应将排查出的主要事故隐患进行公示,并形成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检查项目公示牌。6.2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通知与整改复查每次隐患排查工作结束后,对存在问题的检查信息需要进行隐患整改操作,并登记隐患的整改情况。安全管理部门要尽快下发风险控制和隐患排查治理通知单,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根据隐患整改记录单进行隐患整改,隐患整改完成后,需要对隐患的整改情况进行填报,安全管理部门对整改结果

10、复查,并登记隐患的复查信息。6.3隐患消除与隐患归档对检查合格的隐患管理人员经确认后进行归档处理,对整改符合要求的事故隐患,系统将自动归档,整改不符合要求的事故隐患需要进行再次整改,知道确认隐患消除为止。7.隐患排查内容和要求对于一般性事故隐患,安全管理部门应要求有关部门期限排除。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安全管理部门应联系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做出暂时局部、全部停车或停止使用的强制措施决定,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限期彻底整改。(一)事故隐患的范围(1)危及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或重大险情。(2)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等。(3)建设、施工、检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能量伤害。(4)

11、停工、生产、开工阶段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5)可能造成职业病职业危害的劳动环境和作业条件。(6)在敏感地区进行作业活动可能导致的重大污染。(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理活动(包括停用报废装置设备的拆除,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理等)。(8)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9)以往生产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二)对所排查的安全隐患,由安全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整改措施,并下发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由各车间、部门负责人负责落实整改。(三)对难以立即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制定整改方案,方案需包括: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

12、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四)在隐患治理过程中,负责整改的部门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事故隐患在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止使用或停产,对难以停止使用或停产的相关生产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五)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各部门负责人应及时向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公司及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报告包括: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隐患的治理方案。(六)事故隐患坚持“谁存在事故隐患,谁负责监控整改”的原则,由存在事故隐患的

13、车间、部门_整改,整改责任人为各车间、部门主要负责人。(七)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对查出的隐患都要逐项分析研究,并提出整改措施。定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完成期限,凡当班组能整改的不准推向车间、凡车间能整改的不准推向公司主管部门的原则按期完成整改任务。(八)整改责任单位要按照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要求,对事故隐患认真整改,并于规定的时限内,向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报告整改情况。整改期限内,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专人监控,明确责任,坚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九)整改工作结束后,整改部门要按要求写出隐患整改回复报告,由安全管理部门_检查验收。(十)对整改措施不到位,检查验收不合格,事故隐患未消除的应停

14、止其相关设施、设备的运转和操作使用,直到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回复运行。8.处罚按照公司安全处罚管理制度进行考核、处罚。第四篇: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制度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制度第一章总则1.1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落实环保各项规章制度和环境保护责任制,减少突发性事件造成环境风险,防范各类环境事故的发生,结合项目实际,制定本制度。1.2通过环境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全面、正确掌握风险隐患存在情况,推进风险隐患登记和现状评估,制订整改措施并落实,逐步建立风险隐患排查监管长效机制,清除各种环境安全隐患,保障环境安全,从源头上预防

15、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1.3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项目环境保护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环境安全状况明显好转。1.4环境风险是指人们在建设、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遭遇的突发性事故(一般不包括自然灾害和不测事件)对环境(或健康乃至经济)的危害程度。环境的隐患,包括自然环境、生产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管理上的缺陷等。第二章管理机构2.1为加强环境管理工作,从源头有效防范环境风险,确保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到位,公司成立环境隐患排查领导小组。2.2领导小组人员由项目安全环保管理委员会人员及专兼职安全员、环保管理员、技术员组成。第三章排查检查范围、内容、形式、方式3.1排查检查范围。公司各车间、各部门的各个工段等。3.4排查检查方式。采取公司月检查、车间周检查,现场排查检查与不定期的巡回排查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部门、各车间进行全面的环境安全排查检查。第四章环境风险排查检查及隐患整改管理4.1建立、完善完善环保监督检查、环境风险排查、环境安全大检查及环境事故隐患整改制度、机制,保证车间、部室环保检查、环境风险排查常态化、机制化,做到班前、班中、班后自检自查。4.2在重大节假日、国家重要活动前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