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平时作业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2626351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南理工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平时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华南理工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平时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华南理工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平时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华南理工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平时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华南理工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平时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南理工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平时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理工第一学期自动控制原理平时作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试将下列系统的结构图化简(本题10 分)(说明:本题考查对第二章第三节系统结构图化简及等效变换的掌握程度,该类题目有两种求解方法。 第一种求解方法可参见课本 4447 页的例题 2-11 、2-12 、 2-13 等。第二种方法可利用 46 页公式 2-82 ,两种方法结果一样。)R(s)C(s)+答:化简如下:2.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确定使系统稳定的开环放大系数 K 的取值范围。(本题 10 分)KGK ( s)s(s2)( s4)(说明:本题考查对 第三章第一节 劳斯稳定判据的理解和应用, 可参见课本 67 页例题 3-6 。一样的求解思路)3.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

2、开环传递函数G (s)10(本题 20 分)。(s s+4)5s+11)试判断该系统属于几型系统。2)系统的开环放大系数K 是多少?3)试判断该系统是否稳定。4)试求在输入信号r (t)2+4t +5t 2 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是多少。(说明:本题考查对第三章第六节稳态误差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计算。可参见课本 105 页表 3-6 的总结及例题 3-16 。)答: (1)由系统开环函数可知系统为型系统102. 5(2) 由G(s) = s( s 4)( 5s 1) s( 0. 25s1)( 5s 1)可知向前积分环节有一个,系统是型系统,且开环放大系数K= 2.5 。4. 某二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

3、 (a) 所示,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 (b) 所示。(本题20 分)1)试计算该系统的性能指标:稳态值、超调量;2)试确定系统参数K1,K2 和 a。答: 1)由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图b)可以得出C()3t p0. 1%4333%32)由图 a 可知系统闭环传递函数:k1k 22( s)k2Wns2as k1s222 WnS Wn( A)t p12 .Wn0. 10. 33% e/1233. 3%联立解得 Wn 33. 28由2k1Wn1108将以上参数代入式(A)可得a2 Wn22C( )limS( s ) .1k1k 2k 23lim2又因为s0ss0 sas k1最后得出系统参数

4、k1 =1108, k2 =3, a =225. 已知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200(本题 10分)1 s 1s 241)试求解系统的转折频率;低频渐近线斜率等参数;2)绘制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图;要求标明转折频率及斜率,幅值等必要数据。(说明:本题考查对第五章第四节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要点,可参见课本213215页,对绘制步骤有详细的说明, 绘制要点是确定低频渐近线斜率、 转折频率、及转折后斜率的变化量。可参看例题5-3 。一样的求解思路)G( s)1001)( 0. 25s 1)答: 1)将传递函数变形为( s()100G s( j1)( 0. 25j1)其对应的频率特性表达式

5、得转折频率为1 =1 、 2 =1/0.25 =4,放大系数 K =100 ,由 =0,故低频渐进线的斜率K= 0dB/dec2) 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图如下:因 在 1 =1 处,由低频渐进线 L( )= 20lg K = 20lg 100 =40(Db)6. 试绘制下列两幅图的根轨迹。 (本题 10 分)jjL/dBL/dB4040(说明:本题考查对第四章第二节系统根轨迹的绘制要点的理解,可参见课本141159页的内容。)答:(a)(b)7. 某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其奈奎斯特图如图所示,试利用奈G(s)s -1奎斯特稳定判据判断该系统的稳定性。 (本题 10 分)(说明:本题考查

6、对 第四章第二节 系统根轨迹的绘制要点的理解,可参见课本141159页的内容。)答:G( s)22S 11 SG( j-2)j1 -系统稳定性:Z= P 2( N+ N- ) = 0 2(0 1) =2 系统为发散不稳定系统8. 简答题(本题 10 分)1)闭环控制系统中主要包括哪些基本环节,并简述主要环节的作用。答:闭环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通常是由测量反馈元件、比较元件、放大元件、校正元件、执行元件、控制对象等基本环节组成。作用:测量反馈元件:用以测量被控制量并将其转换成与输入量同一物理量后,再反馈到输入端以作比较。比较元件:用来比较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并产生反映两者差值的偏差信号。放大

7、元件:将微弱的信号作线性放大。校正元件:按某种函数规律变换控制信号,以利于改变系统的动态品质或静态性能。执行元件:根据偏差信号的性质执行相应的控制作用,以便使被控制量按期望值变化。控制对象:又称被控或受控对象,通常是指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控制的工作机械或生产过程,出现于被控对象中需要控制的物理量称为被控量。2)对控制系统采用频率法校正时,一般采用串联超前校正或串联滞后校正,请简述各自的概念及特点,两种校正分别对系统有何作用。答:串联超前校正概念:利用超前校正网络的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量,以达到改善系统瞬态响应的目的。为此,要求校正网络最大的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的截止频率( 剪切频率 )处。通过所加校正装置,改变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形状,使校正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具有如下特点:低频段:用以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中频段: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并具有较宽的频带,这一要求是为了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以较少噪声的影响。串联滞后校正:利用滞后网络或 PI 控制器的高频衰减特性,是已校正系统截止频率下降,从而获得足够的相角裕度,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a)超前校正:优点:加快系统响应速度;提高系统相对稳定性。缺点; 问题精度变化不大。b) 滞后校正 ; 优点:提高系统稳态精度;提高系统相对稳定性。缺点:降低系统响应速度。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