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听评课记录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7262440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听评课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教师听评课记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教师听评课记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教师听评课记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教师听评课记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听评课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听评课记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师听评课记录任课教师王开琴科别语文班级五年级听课人陈达听学时间年月3日第二节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1、复习旧课师:我们之前学了两手有关小朋友的诗牧童和舟过安仁,我们试着有感情的背诵一下。(指名背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齐读课题,解题。()简介作者A:同窗们回去做了预习,谁给我们简介一下作者辛弃疾?B:师补充()解题3、一起再读课题。 二、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如何的情景呢?请人们用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和读词的节奏。 、学生由朗读课文。 、齐读4、播放录音。师

2、:同窗们感受到了吗?找几种同窗来读一读。5、指名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1、同窗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窗们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想象画面,同桌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反馈。(二)把握词意1、学思考。(引导学生选择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逐句讨论:(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A:指名解释意思B:(结合插图说感受:虽然是简朴的乡村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绿意盎然的美好感受)C:指名朗读这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A;指名说B;师:仅仅是酒让她们醉了吗?是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

3、让她们陶醉了呀!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一句,读出陶醉来。: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密切地聊天,她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窗们细细阅读下片。(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追问:作者是如何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谁能用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她们的形象。人们来说说这三个儿子给你们什么样的印象?(大儿子是那么勤快、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齐读本句,读出乐趣(4)谁可以把整首诗意完整的说出来?A:指名回答B:师小结后质疑:陶醉的只是这一家五口吗?陶醉的尚有

4、谁?作者辛弃疾。D:师: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陶醉其中了,来,我们一起来读出诗人那陶醉的感觉,一起陶醉在村居的美好情景中吧!。()全班配乐齐读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1、请同窗们选用课文中描写的一种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己喜欢的体现形式和人们交流。 、交流、评价。3、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课后评议一、本课亮点:1、教学过程清晰可见,各个环节衔接然,第三个环节的教

5、学紧凑细致,能通过理解感悟朗读三步曲,让学生理解词意、感受词境。、教师在课堂中渗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采用了多种方式,反复朗读一幅幅画面相相应的句子。较好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快乐幸福生活!整堂课教师都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美,感受形象美,体会情感美,鉴赏意境美,还追求发明美。3、教师抓住了古诗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炼。有助于了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4、教师语文功底夯实,教态大方然,口语清晰流畅,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好,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二、局限性及建议:1、教师不够注重生字词的教学。由于这首词个别生字还是较难,由于

6、学习在初次由朗读词时,教师可在出示的文章上标上拼音,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朗读。、课堂氛围低沉,学生学习爱好不高。教师应当用鼓励性的语言去鼓励学生、赞扬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促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3、教师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好,致使第四个环节没能在课堂上充足贯彻。应当在导入新学时减少用时,为背面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时间。任课教师王开琴科别语文班级五年级听课人陈达听学时间1年月3日第二节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1、复习旧课师:我们之前学了两手有关小朋友的诗牧童和舟过安仁,我们试着有感情的背诵一下。(指名背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

7、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齐读课题,解题。(1)简介作者:同窗们回去做了预习,谁给我们简介一下作者辛弃疾?B:师补充()解题3、一起再读课题。二、主初读,感知词韵。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如何的情景呢?请人们用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和读词的节奏。 、学生由朗读课文。3、齐读4、播放录音。师:同窗们感受到了吗?找几种同窗来读一读。5、指名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同窗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窗们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想象画面,同桌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反馈。(二)把握词意、学思考。(引导学生选择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

8、逐句讨论:(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A:指名解释意思B:(结合插图说感受:虽然是简朴的乡村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绿意盎然的美好感受)C:指名朗读这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A;指名说B;师:仅仅是酒让她们醉了吗?是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让她们陶醉了呀!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一句,读出陶醉来。C: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密切地聊天,她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窗们细细阅读下片。(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追问:作者是如何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谁能用己的话来说说?A:指名说 B:提

9、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她们的形象。人们来说说这三个儿子给你们什么样的印象?(大儿子是那么勤快、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齐读本句,读出乐趣(4)谁可以把整首诗意完整的说出来?A:指名回答B:师小结后质疑:陶醉的只是这一家五口吗?陶醉的尚有谁?作者辛弃疾。:师: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陶醉其中了,来,我们一起来读出诗人那陶醉的感觉,一起陶醉在村居的美好情景中吧!。()全班配乐齐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1、请同窗们选用课文中描写的一种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己

10、喜欢的体现形式和人们交流。 、交流、评价。3、小结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课后评议一、本课亮点:1、教学过程清晰可见,各个环节衔接然,第三个环节的教学紧凑细致,能通过理解感悟朗读三步曲,让学生理解词意、感受词境。、教师在课堂中渗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采用了多种方式,反复朗读一幅幅画面相相应的句子。较好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快乐幸福生活!整堂课教师都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美,感受形象美,体会情感美,鉴

11、赏意境美,还追求发明美。3、教师抓住了古诗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炼。有助于了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4、教师语文功底夯实,教态大方然,口语清晰流畅,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好,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二、局限性及建议:、教师不够注重生字词的教学。由于这首词个别生字还是较难,由于学习在初次由朗读词时,教师可在出示的文章上标上拼音,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朗读。、课堂氛围低沉,学生学习爱好不高。教师应当用鼓励性的语言去鼓励学生、赞扬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促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3、教师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好,致使第四个环节没能在课堂上充足贯彻。应当在导入新学时减少用时,为背面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