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法书新编”第六辑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2624242 上传时间:2024-01-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宫法书新编”第六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故宫法书新编”第六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故宫法书新编”第六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故宫法书新编”第六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宫法书新编”第六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宫法书新编”第六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宫法书新编”第六辑(唐玄宗书鹡鸰颂徐浩书朱巨川告身)“故宫法书新编”第六辑(唐玄宗书鹡鸰颂、徐浩书朱巨川告身)台北故宫博物院两件作品的摄制风格却截然不同。先说说玄宗鹡鸰颂这件作品不用说好坏,连印本都极少,再加上很多朋友感兴趣的二蔡跋文,期待值那是相当 DI 高。好印本的最大功能是承载原作信息。鹡鸰颂相关公案中最有名的算是“勾填之辩” ,史上本就意见不一,因为之前一些“黑又亮”的翻印本子(包括老版故宫法书经过几十年图版渐损的失真),于是附议的又喧嚣尘上。其实,以新编来看这件事很简单,的确是浓墨不错,但运笔纵横线路清楚,与什么勾填八竿子打不着关系。公平地说,这件作品还从未这样好的印过。刨除原色

2、因素,光是墨色的枯润、深浅变化就超出之前所有景印本,以“敕”字观,笔墨的几层重叠仍交待得清清楚楚,值得肯定。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件作品的摄影风格怎么看怎么觉得眼熟,而放在已出的新编中却又显得陌生。新编的摄影风格独特自不待言,前几册中论述已相当充分:润为先,稳为上,宁愿牺牲些锐度,慢热而有回味。一招鲜吃遍天,即使面临强大的对手仍能 hold 住,不同流,不妥协。下面这行字看起来有些吓人,不过是偶的真实体会:鹡鸰颂的摄影一反新编的“光荣传统” ,与国内出版界(如北京故宫等)颇有相似之处。具体看笔划的内部,总有种似明又不明的感觉(书疯子偏执症第三期:连印本的质量都需要形而上去理解 ),使劲瞪大眼睛直至

3、眼球酸痛,都不太能确信自己到底看清了没有。反观,笔划的外形很俊俏,尤其是二蔡跋,黑白分明,清晰之余韵味却不觉间退失。再看王文治跋,墨色变化是表现到位了,但后期制作过程中明显进行了电脑的边缘锐度加强处理,使字与纸间的交界再不像新编一贯的自然稍带混沌。尽管问题并不严重,但躲不过像咱这么挑剔的眼睛。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感觉熟悉,因为这些正是国内书版社的通病,只不过鹡鸰颂总体水平更高、所犯错误较轻微而已。总评鹡鸰颂,实话实说: 1、制印水平处于该帖历史最高点,相对市场中的其他印本而言依然当得精品,对理解这件作品有不可或缺的帮助,值得收入2、遗憾同时存在,主帖问题较轻微,跋文略重3、后面的扩大页,明明图版素

4、质不到偏以位图形式强行贪婪放大,可直接忽略不计。再来说徐浩的朱巨川告身。首先这件真是徐浩之笔么?偶是存怀疑态度的。不管帖中诸家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确认,其实并无半点实指徐浩之据。尽管笔划宽和,然观结体瘦峻有欧风,与世传徐浩书作相似程度极为有限,除非是徐早年所做而中年顿悟变法(因传世者皆出自徐晚年)?不管这个公案如何定论,这件作品偶个人是非常喜欢的,越读越有味道的那种。说到帖的制印效果,这回可以放心和大家说:尽管鹡鸰颂有小小“出轨” ,但朱巨川告身并未受其影响(实际上其他分册也没有类似的例子) ,回到正轨,保持新编传统,柔和素雅令人欣喜。一直在关注这件作品的兄弟也当能体会到找个好印本的难度,可以说之前的所有印本不是糊成一片就是黑白分明、细节尽失。原作本帖的保存状况堪忧,纸墨剥落,色又极沉,对制印是个不小的挑战。新编新纸的优势这回充分显露出来,在深色底上仍能稳定地呈现墨与纸的层次细节,没有“蛋清”之感,值得击节。朱巨川告身主帖的制版处理上为了显示细节故意调高点亮度,其结果是包括印章在内的整体色彩都略偏淡些,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总之偶是头一回看清楚这件名作,而且越看越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