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点:书店的灵魂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2618152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冰点:书店的灵魂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冰点:书店的灵魂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冰点:书店的灵魂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冰点:书店的灵魂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冰点:书店的灵魂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冰点:书店的灵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冰点:书店的灵魂(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冰点】:书店的灵魂本报记者 林天宏从书店营业员干起,在书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徐冲似乎还是不愿“面对现实”.曾有记者的稿子,把这个华东地区最大的购书中心之一-浙江图书大厦的现任总经理称为“开书店的,这让他难受了好些天。 “我不是开书店的。那和开餐馆、开超市有什么区别?”徐冲总是很认真地和旁人纠正这个错误,“我是做书店的,这是一门手艺。” 007年初,徐冲将自己多年来对书业的观察和记录撰集成书,名为做书店:转型期中国书业的终端记录.据称,许多书店老板将此书作为教材下发,员工们人手一册;同时,这也是份“口无遮挡”的文本,文笔尖锐甚至于“刻薄,一个看过书的出版社编辑说:“这本书,把业内能得罪的人都

2、得罪光了。 和想象中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敢言之士不同,这个先后担任过三家书店总经理的杭州男人,是个身材瘦小的文弱男子,说一口糯软软的江浙白话,并时不时地推一下鼻梁上的黑框眼镜。 尽管手下的年营业额已达63余万元,但平日里出差,徐冲依然自己带水,在快餐店吃5元一份的盒饭,背一个用了3年的灰色双肩包,从背后看去,和一个大学生没什么区别。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在各个城市中逛书店,发现一家好书店,就像“捡到了宝”,可以在里面待上一整天。“毕竟,我们的好书店太少了。”徐冲说,“好书店这个概念,根本就看不到头,我只能尽力而为。 让读者配合你、迁就你,这样的书店,哪怕再豪华再奢侈,也是没有灵魂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3、徐冲和他一手筹建、主持的浙江图书大厦,都是同行眼中的异类. 不像我们所熟悉的那些书店场景:墙上到处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标语口号,或者“读书是进步的阶梯”等名人名言;也没有我们常见的“出版社向读者问好之类的灯箱广告,或者任何形式的出版社专柜专架。在这家1万余平方米的书店里,一排排整齐的书架,沉默而纯粹。 在国内的大多数书店里,因为担心读者损坏仪器,电脑查询系统通常都由书店员工来操作。但在这儿,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读者自助电脑查询台。管理者尽可能地利用空间,为读者摆上沙发和椅子,在这些休息位的周围,摆满了绿色的盆载植物. 休息位满了,读者可以毫不为难地席地盘腿而坐,不用担心有营业员前来劝

4、阻,也不会因为只看不买,遭受营业员的白眼和驱赶。如果读者看书睡着,只有在书店结束营业前半个小时,营业员才会把他叫醒。 偌大一个书店,见不到几个营业员,没有充满警惕的眼神,也没有戴着红袖章的保安不断巡视;如果残疾人走进这家书店,不会受到“热情而贴身的服务,因为这家书店的员工们认为,“这反而代表了一种歧视”。当然,如果他们有需要,服务人员会随叫随到。但有些常见的“服务”,在这里是“享受”不到的,譬如现在许多书店提出的“主动推荐”、“专家服务”-“专家服务?搞笑吧!你以为这是医院的专家门诊么?读者可比我们的员工高明。徐冲不屑地说道. 书店里一些必要的提示标志,透出管理者的别出心裁。“小心路滑的标志,

5、是一头笨拙的大象踩在运动着的滑板上;而“小心碰头”的标志,是一只长颈鹿向前俯首。这是店里的一个员工设计的,每次有上级领导和同行来参观,徐冲就会特意带他们看这些标志,因为,“这代表了我们员工的用心”. “一个书店,读者与书是最重要的。两者之外的东西,都必须统一于这个环境。”徐冲这样阐述自己的理念,“读者只关心书本身,他们需要知道出版社吗?至于名人名言和标语口号,这实在是不怎么尊重读者的,难道读者需要你的教育吗?读者自己对书没有辨别能力吗?” 徐冲还很得意于他的一个“全国首创”:在浙江图书大厦进口处的醒目位置,立了一块“推荐书店的告示牌,上面写着:“读者如果在大厦找不到你所需要的图书,建议您不妨去

6、下列书店看看,可能会有使您满意的结果。”然后推荐了杭州有影响的若干书店,既有大型书店,也有一些有质量的民营书店。这些书店都是浙江图书大厦在杭州的直接竞争对手.曾有人向徐冲提出过异议:“这怎么行?你见过麦当劳里挂着肯德基的广告吗?” “一个城市如果只有一家书店活着,有什么劲?徐冲觉得这再自然不过了,“多几家书店供读者选择,不好吗?竞争是好事,刘翔不也是被人撵得没办法了才拿了块牌子? 但有些书店却不像徐冲这么想。某市曾有一家新开不久的书店,请了一位不算太有名气的作者签名售书.但同城一家又大又火的书店却不乐意了,从自家的书架上找出那位作者的所有书籍,统统退回了出版社。这件事让徐冲惊愕得“一塌糊涂”:

7、“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类似制裁、封杀、抵制、绝交,这样的名堂,是官府的杀手锏,怎么会轮到生意人学样? 浙江图书大厦这种宽松的气氛,引起过许多同行的质疑“他们光看了,就不买了”,“这样图书的破损率会很高的”,“你们怎么容许农民工翻看美术画册 防盗,是许多书店的必修课.徐冲曾在广州一家大型书店见到,每隔几排书架,必有一个能登高两级的监视台,一位戴红袖章的书店员工坐在上面,目不转睛地“关照着视线所及之处的读者。这让徐冲觉得浑身不自在,也没了在书架前挑选和阅读图书的兴趣。 所以,每当有同行问起徐冲书店管理的问题,他总爱说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徐冲收到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读者寄来的一大纸箱建筑设计、装潢类

8、图书,箱里附着一封信。信中说,他曾在徐冲的书店里偷拿过很多书籍,一直心中有愧。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事业做得不错,能够买一批相似的书籍还给书店,也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个弥补。于是,徐冲这样劝告他的同行们:“书是讲道理的,喜欢读书的人也一样.文明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最终你会知道,这些付出是值得的,有益的。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可徐冲这种对细节苛求的理念,曾有人问他:“那就让读者配合书店管理好了.这有什么关系呢?” “衡量一家书店的服务,就看管理者定的规矩,是方便书店的管理,还是方便读者。”徐冲回答,“让读者配合你、迁就你,这样的书店,哪怕再豪华再奢侈,也是没有灵魂的。 诸如体制或者机制,诸如改制或者上

9、市,我相信,这些都不是能否做好一家书店的真实原因 徐冲常常觉得,夜深人静时,自己闭上眼,就能触摸到那些曾经的老书店的灵魂,那种书店伙计和读者之间“隽永的人情味. “伙计和读者,特别是与经常光顾书店的老读者建立友谊.读者会告诉你,什么书好,可你的书店没有;什么书不行,你的书架上却还有一排;什么书出新版本了,书店还没有更新换代;这个作者还有什么书,可以一起陈列;甚至还会推荐,你应该读什么书而伙计也能知道这位读者的职业和水准、他的消费能力、对某些品种和作者的偏好,业务上遇到哪些问题可以和他讨教这样,过上几年,几十年,读者还依然记得你,你走了,他还会打听,谁谁谁现在哪里去了?” 徐冲禁不住问道:“我们

10、现在的书店,有几个营业员能做到这一点?”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961年生人的徐冲,也经历过阅读的“饥饿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里,为数不多的好书,总是在人们手中连轴转着,上家传下家,一天轮一天。为了看完一本好书,当时还是中学生的徐冲,必须在被窝里偷偷熬上一夜,甚至连毛泽东选集,他都从头到尾看了4遍。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去书店上班,当一名营业员。愿望很快变成了现实。1981年,杭州新华书店下属的古旧书店招收古籍整理员,徐冲报名并被录取。在书店卖力干了五六年营业员后,1986年,徐冲成为了这家书店的经理,两年后,他又开始主持杭州一家中等规模的新华书店。 但据徐冲回忆,这份书店的工

11、作,根本不是在与书打交道,绝大部分的心思,都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像许多国企一样,新华书店内部的人际关系极为复杂。虽然在他的管理下,书店的营业额节节上升,但店内的员工也被他“得罪得差不多了”. 1999年,浙江省新华集团开始兴建浙江图书大厦,当时还在杭州市店的徐冲主动请缨,他的“做书店”的理念,受到了当时省店周立伟经理的肯定.在这段时间里,从筹建到主持,徐冲事无巨细,用半年左右的时间,考察了国内的主要书店,对书店的设计与管理、员工队伍建设、卖场的实际业务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创新的建议,并在浙江图书大厦着手实施。 在徐冲看来,新华书店原本的员工构成,是不能让人满意的.这些员工多是书店内部家属

12、,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大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而且身上带着几十年来新华书店根深蒂固的陋习.于是,在浙江图书大厦的招聘会上徐冲提出,旧的员工一个不要,全部聘请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新员工. 消息传出,众人哗然,许多人当着徐冲的面表示不满,说他破坏了“店规”,还有人讽刺徐冲“大材小用”,“这些事,高中生也能做啊”。 但事实证明,这支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员工队伍,就像“最容易作画的白纸,成长得极快”,很受顾客青睐。 为方便读者,浙江图书大厦开放了电脑自助查询系统。其他新华书店的同行来参观,不解地问徐冲:“你们怎么能让读者自己查呢?” “可为什么不能让读者自己查呢?”徐冲反问道。他明白,就像那些几十年来传下的

13、莫名其妙的“店规”一样,没有人会想这是否合理。 浙江图书大厦的定位是“成年读者、成熟消费”,并不把教辅类图书作为主攻方向。这在教辅类图书占据大半江山的新华书店系统里,是极为罕见的。对此,连许多同行也提出异议。 “教辅类的东西好卖,能出业绩,有了业绩,就能对上面负责.”徐冲分析道,“可如果哪一天,教育制度发生变革了,人们不再这么看重学习成绩了,那书店怎么办?眼光要放长远啊!当然,很多干部会觉得,想那么远干嘛,那时我的任期早就结束了。”每年,徐冲花在购书上的费用都在万元上下.在他看来,一个书店的管理者,只有自己买书,读书,才知道什么是好书,才能对图书市场有着敏锐的把握。但在他多年来接触的各地新华书

14、店经理中,不读书、不懂书,对书毫无兴趣的大有人在。“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分到多大面积的房子,坐上什么级别的车子”。 曾有一次,他去福建一个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出差,想去看看当地最大的新华书店。第一个司机说不知道在哪;第二个司机将徐冲拉到了新华书店设在这个城市边缘的一个仓库;第三个司机终于把徐冲拉到了目的地.简陋的卖场藏在繁华的街道一角,没几个顾客,店员们懒散地四处游走聊天,还有一个营业员堂而皇之地在柜台上沏起了功夫茶。这让徐冲瞠目结舌。 徐冲自认为,对“新华书店这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已看得十分透彻。他分析道:“在17年以前,新华书店是宣传工具的一部分。在改革开放以后,当新华书店真正作为书店出

15、现时,大多数的新华书店出现了两种不适应的状态:一是马上将自己变成简单的商人,将卖场出租的出租,承包的承包;一是仍然以为自己是政治宣传工具,官腔十足,沦为官商;这些管理者,要么是单纯的商人,要么就成了行政干部。” 近0年来,徐冲走遍全国绝大多数大中型城市的新华书店,他悲哀地发现,几十年来沉淀下来的陋习,依然在多数地方顽固地存在、生长着-拥挤的卖场,嘈杂的空间,昏暗的灯光,破旧的书架,肮脏的地面,成堆的教辅,蛮横的保安,散漫的员工“不要再去找一串又一串的理由了.诸如体制或者机制,诸如改制或者上市,我相信,这些都不是能否做好一家书店的真实原因。”徐冲很肯定地说,“所谓干部身份、干部级别、干部意识,这都不是一家书店所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职业经理人,和职业营业员。他们真正热爱书、热爱做书店这门手艺。” 现在市场淘汰书店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可在无数家书店倒闭的同时,又有哪一家出版社被淘汰过在徐冲眼里,不只是书店的管理和经营人员不够职业,图书产业链上最为重要的生产环节出版社,也远远不能让人满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