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正后壁导联心电图分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72599779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人正后壁导联心电图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正常人正后壁导联心电图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常人正后壁导联心电图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常人正后壁导联心电图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常人正后壁导联心电图分析正后壁导联心电图特征临床应用价值已逐渐受到重视,心电图机由于左心室后壁最后除极,其梗死病变在常规导联上便不会出现异常 Q 波,而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仅依据 V1、V2导联出现对称直立高耸的T 波,ST 段压低及 R / S 1 等指标,有时较为困难,把电极放于面对左心室正后壁背部导联 V7、V8、V9有助于检出该部位心肌梗死。但是对正后壁导联正常心电图报道不多。现将近期 300 例正常正后壁心电图特征分析并讨论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收治 300 例正常正后壁心电图患者,年龄 25 70 岁,平均 46 岁。 方法: 描记常规 12 导联和 V7、V8、V9,

2、导联部分还分别记录 V7、V8、V9高一肋间和低一肋间,心电图均采取仰卧位或右侧卧位描记。分析常规 12 导联心电图和 V1、V2导联 R/S 比值,测量 V7、V8、V9及其高一肋间心电图 QRS 波形态,Q 波振幅时间,Q/R 比值和 ST T 改变。 结 果 QRS 波形态: 300 例受检者 V7、V8、V9多数导联呈 qR 型或 qr 型、RS、rSr型,无一例呈 QS 型。Q 波时间: 振幅 V7 V9Q 波时间逐渐增宽,但不0. 03 秒。本组有 3 例 V9为 0. 04 秒,振幅逐渐加深,但多不超过3mm,与 V1、V2导联 R/S 者无关。Q / R 比值: 自 V7 V9

3、Q / R 比值逐渐增大,但无一例 Q/R 1,多数 Q/R 1/3,V7、V8、V9Q / R1 /4。ST T 改变: 共分析 85 例,V7、V8、V9T 波均直立,无一例倒置,ST 段在等电位线,少数有轻度抬高,可能与早期复极征有关,余未超过 0. 5mm。高一肋间与低一肋间 QRS 波,Q 波和 Q/R 的比较: 共检查 60 例,高一肋间比低一肋间发现,高一肋间 Q 波出现明显大于低一肋间,V7 V9均有显著不同,同样 Q 波深度高一肋间大于低一肋间。仰卧位与侧卧位对背部导联的影响:共做 65 例右侧卧位描记,发现与仰卧位描记到的 QRS 波群形态,Q 波时间,Q/R及 ST T

4、波均相似,两者无显著性差异。V1V2R / S 1: 共分析 80 例,V1导联R / S 1 者计 10 例( 12% ) ,V2导联 R/S 1 者计 14 例( 17% ) 。 讨 论 正常情况下,心室除极起始于心室间隔的上方,从除极开始到 0. 02 秒以内,除极向量从左向右前扩布可有一个小 q 波,但时间短于 0. 03 秒,电压不超过同一导联 R 波的 1/4。本组 300 例背部心电图发现,V7、V8、V9导联 Q 波出现率较高,在 72% 96%之间,尤其 V9导联达 80%以上,V7 V9Q 波时间逐渐增宽,但多不超过 0. 03 秒,ST 段多在等电位线上,少数轻度抬高,均

5、不超过 0. 5mm,T 波均直立,无一例倒置,说明背部导联与常规导联有较多不同,但原因可能是 QRS 环的起始向量向前向右投影到 V7 V9导联轴的负侧,且与导联轴的夹角逐渐增大至接近 90有关,因此,若以背部导联 Q0. 03 秒,Q / R1 /4,T 波倒置及 ST 段轻度抬高,作为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是不可靠的。正后壁心肌梗死时,由于心室除极向量的终末部分方向的变化,可能使原有 Q 波加大加宽,V8、V9应出现宽大的 Q 波。因而,笔者认为背部导联的病理性 Q 波,指标应为 V8、V9导联 Q 波 0. 04 秒,Q / R 1,而 Q 波时间延长更为重要。如遇到常规导联 V1、V2、R/S 1以及发现下壁或侧壁心肌梗死时,应加做背部导联,以利检出正后壁心肌梗死。高一肋间的 Q 波出现,Q 波时间和Q / R 比值明显大于低一肋间,说明在做心电图时,电极位置必须十分准确。正后壁导联心电图能够较准确地检出左心室后壁心肌梗死较常规心电图敏感,对怀疑有正后壁心肌病变患者,应常规作正后壁导联心电图,以避免漏诊和误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