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发展史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72598374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会计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会计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会计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会计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会计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会计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会计发展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史摘 要:中国会计文化是在古代账簿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关财务、 计算制度的综合文化,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等方面为一体。在我们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会计的发展也随之发展为三个阶段 , 即, 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而各个时期的会计又有其自己的特征。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 是社会物质 , 精神文明在会计领域的反映。要研究中国会计文化 , 就应该对会计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及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进行研究。 本文就从各个历史时期展开, 介绍了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从中寻求会计文化的发展, 希望会使大家对

2、中国现代会计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关键词: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 是社会物质 , 精神文明在会计领域的反映。要研究中国会计文化 , 就应该对会计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及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进行研究。会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表达能力 , 其中包括书写技术、算术的应用和普遍使用货币作为共同计算单位等。 尽管在复式簿记发明之后 , 用罗马数字记分类帐和计算净利很不方便 , 但仍在证式帐簿中曾使用达几个世纪之久 , 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大大促进了会计的发展。会计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分为三个阶段 , 即, 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而各个时期的会计又有其自己的特征

3、。一、中国古代会计文化发展的历程在旧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 , 出现了最早期的会计 , 为近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西周时期初步会计报告思想,根据周礼天官冢宰载: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日入其成,月入其要这里的日成、月要、岁成都是按不同会计时期编制的会计报告。 西周时代的官厅会计中出现以入和出作为记账符号。西周时期会计的文化特征是: 有了比较系统的财会机构, 并初步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报告思想。官厅会计形成完整的考核监督功能, “入”和“出”这一源自西周的记账符号影响了中国官厅会计几千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作为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会计部门依附于统治阶级利益。(二)春秋

4、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 , 新新地主阶级的建立适应了封建制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会计的文化特征是: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繁荣期, 诸子百家思想影响深远。儒家和法家对这一时期会计影响很大,会计法规和制度初步建立,统治者意识到会计管理的重要性,官厅会计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已经比较规范,会计理财观念出现。 但是这一时期会计服务于各个诸侯国的争霸需要,会计核算以实物和官厅会计为主,会计人员多为官员。(三)秦汉隋唐时期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出现定式简明会计记账方式, 出 和 入 作为记账符号已在秦代一致通用。汉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经济又一高峰。汉朝初期设立了治粟内吏

5、主管国家财计,景帝时改为大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并又同设立少府,掌管皇家财政和宫廷庶务。汉朝设立三年一 上计 。汉代单式会计记录方法已成定式, 记录格式已经较为固定划一, 出 、 入 作为记账符号已通行一致。唐朝是我国单式记账的完善时期, 唐朝官厅仍以 出 、 入 为记账符号, 但记账符号的具体运用已能根据具体内容而灵活加以运用。 唐朝有专门的法律, 对会计报告、计帐都要按期送达,否则论罪。秦汉至隋唐时期会计的文化特征是: 汉唐是我国封建经济繁荣时期,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 会计的记录方法和会计分析方法得到很大改进, 会计记录方法越来越定式。会计信息观念得到确立, 法制思想得到完善, 对会计

6、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同时会计簿记缺乏理论指导和依据。(四)宋元明清(初、中)时期宋代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货币- 交子 。促进了商品流通、商贸经济及会计的发展。宋朝会计录有力促进了会计核算和分析思想的发展。宋朝创立了 四柱结算法 ,宋朝的会计报告分日、月、季、年报等,并规定时间如实填报。宋朝四柱式会计报告通过 旧管 +新收 - 开除 =实在 这一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起到了全面、系统、综合反映问题。宋民间许多采用 收 、 支 等记账符号,产生账薄思想。宋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会计政府组织 - 三司会计司 总核天下财赋收入,提高会计机构地位。元

7、朝基本沿袭了旧制, 遵循 汉法 ,四柱结算法更加运用广泛。 元朝设立行省制,有利于加强地方的财税控制。明朝加强了封建统治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 明朝的户部作为全国的财计机构。地方采用府、县两级。明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民间会计发展迅速,影响了明朝官厅会计发展。 明朝官厅会计多以 收 、 付 作为记账符号。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过渡, 明末出现 三脚账 。这种记账方式对中国簿记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 清初沿袭明制, 中央设立六部中户部统管国家财计; 地方省级最高长官简称督抚, 督抚下设布政司、按察使统管地方民政、财政、司法和刑狱。

8、明末清初出现 龙门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清乾隆和嘉庆期间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复式簿记 四角账 :这两种记账方式的出现标志明清时期中式复式簿记的最高峰。宋、元、明清(初、中)期会计的文化特征是:官厅会计继续发展,会计机构设置出现独立化趋势, 特别是宋朝三司会计司的设立。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民间会计发展迅速。 三脚账、 龙门账和四角账标志着会计记账方式从单式逐渐向复式发展确立, 奠定了我国古代会计在世界上的地位,会计计量也从实物为主转变为货币为主。二、中国近代会计文化发展的历程近代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外国经济侵略下, 小农经济瓦解。 西方各种学说逐渐为人们熟悉,在

9、爱国救国的精神下,我国的会计也掀起了改革,力求仿国外的会计制度和方法。在记账方法上,西式的复式记账方法 - 借贷记账法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会计史上大事件。蔡锡勇的连环帐谱和谢霖银行簿记学是我国会计思想史上两部较系统的会计专著, 比较系统的介绍了西方的借贷记账法的专著, 我国新式会计思想的开端。 很多洋务官办企业多由外国人把持, 并开始用借贷记账方法。1912 年,北洋政府设置财政部主管国家的财政、会计。民国三年( 1914 年)十月,北洋政府正式颁布会计法 。制定的会计法和统一的官厅会计制度,公有营业会计制度, 开创了中国会计法制化、 制度化的先河。 民国三十四年(1935)年颁布会计法,并

10、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建立了全面完整的会计制度。这一时期,中国会计改革形成两大派别: 一个是以徐永祚为代表的改良中式簿记派,主张保存中式簿记核算形式而改良, 把西方借贷会计的优点融合到中式收付簿记之中, 形成中式簿记的理论和方法; 另一个是潘序伦为代表的全面引进西式簿记派, 主张全面引进西式簿记的理论与方法, 致力中国会计改革。 这是中国会计史上第一次学术争论, 增进了会计学术交流, 浓厚了会计学术气氛, 繁荣了会计学术研究。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期的会计文化特征: 这一时期对中国古典的中式会计思想进行总结, 会计思想空前活跃。 会计法制化观念的加强, 学习西方先进会计理念的加强。会计教育蓬勃

11、发展,促进了会计师业务的开展。这一时期大的改革方面的成就有建立财务组织 , 领导全国财政、会计工作与改革工作 ; 建立统一会计制度 ; 推行班组核算制 , 稳固企业会计核算基础 ;改革会计方法体系,实现企业会计方法应用的统一性、一致性 ; 确立总会计师设置制度 , 实行总会计师责任制。三、中国现代会计文化发展的历程一般意义上,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会计文化定义为现代会计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财政经济处于非常困难时期, 为恢复经济, 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 在参照苏联会计模式的基础上, 建立了高度统一的会计制度,并颁布的一些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 初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会计模式,

12、 建立了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会计学科体系。但会计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1958 年的“大跃进”,使会计事业遭到破坏。直到 1962 年,为贯彻国家经济调整的方针,会计工作才得到恢复。与此同时,国务院发布会计人员试行条例 ,加强了会计监督,促进了国民的经济发展。该期的会计理论研究,偏重于批判、改造和吸收原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借鉴和吸收苏联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建立新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出会计事业呈现出兴旺发达、不断进步的景象。但是,随后的文化大革命却打破了这种进步: 国家经济面临崩溃, 会计领域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浩劫, 基本上已不存在会计理论的研究, 会计事业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四人帮”

13、被粉碎后,政府十分重视会计工作,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完善制度,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先后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 ,这都大大促进了会计工作与国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需要的结合, 也使得我国会计制度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把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这使得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这一时期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继续学习和研究引入的苏联社会主义会计学, 并与中国的会计改革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二是随着我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引进和借鉴的西方会计学。80 年代中

14、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主线开始对西方会计学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新,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会计职能的进一步认识,还是对会计准则的研究, 以及对会计教学体系的改革, 都是在继承苏联传统会计学的基础上,结合西方会计理论而进行的。 90 年代以后的会计理论研究更深层次地引入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借鉴现代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会计改革问题, 努力使会计理论研究具体化、 现实化,从而推动中国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对会计边缘学科也开展了研究, 不断完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不断拓展其研究领域。我国现代会计文化的文化特征是: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 , 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 , 会计

15、法制化和规范化受到重视,拓展了传统研究范围 , 由于科学发展 , 各个学科开始融合 , 会计的研究也不例外,经济全球化促使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相互学习融合。四、总结纵观我国会计史变迁的整个过程 , 我们不难看出 , 国家在整个会计史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 包括主导和引导作用,并且,会计的重要性越来越体现出来 , 为各方面所接受。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完善, 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 我国的文化必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构成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 会计文化也会不断的得到发展和完善。 因此,在我国会计文化的实际情况上, 我们应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在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 不仅要继承发展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通过对新世纪会计文化的创新,逐步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会计文化体系。因此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