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玩球的人》教案(附教学反思)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2571371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玩球的人》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玩球的人》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玩球的人》教案(附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玩球的人》教案(附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玩球的人》教案(附教学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班美术活动教案:玩球的人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幼儿美术观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观赏能力的教育活动,尤其是引导幼儿观赏名画家的作品,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儿童开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更敏感了,同时也有益于开展儿童性情、情感、自信和语言。?玩球的人是法国着名画家卢梭的作品,这是一幅具象性作品,画面色调明快、主题鲜明、内容简单,适合小班幼儿观赏。活动目标1、感知图画的色彩和形象美。2、理解画面内容,并能对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盛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察看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2、。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活动准备1、名画?玩球的人。2、视频转换仪、电视机。活动过程一、初步感受画面。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观赏一幅画。请你仔细看,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幼1:我看到球了。幼2;我看到了人。幼3:树。幼4:有很多很多树。幼5:树叶黄了幼6:有的变红了。师:你们察看得真仔细。树叶有的绿绿的、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绿的、红的、黄的,和在一起真漂亮。在这里,老师并不直接提出“画上远处有什么,“近处有什么之类的问题,而只以“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入,放手让儿童认真察看,自由讨论。在美术观赏活动中假设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具体,容易限制儿童的察看思路,使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已有知识

3、和兴趣点,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视点对作品进行独立自由的察看。二、进一步察看画面,感知画面色彩美、形象美。师:你感觉画中的事情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幼:晚上。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幼:我知道的。幼:我觉得是白天,因为我看到了天上的云。师:蓝蓝的天上飘着白白的云,天气真好呀!画中的人在做什么呀?幼:在跳舞。幼:不是跳舞,是在玩球。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那边有球孩子指着球说。师:他们是怎么玩球的?幼:他的手是这样的,脚在这样!孩子边说边模仿画中的动作师:那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玩球的动作吧。幼儿自由模仿画中人的动作。此环节的重点是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画面色彩美、形象美。孩子的察看往往是片面的,点的察看,而老

4、师的引导那么是提升,它让幼儿能更深层次的挖掘画面的内涵,这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所在,教育的价值所在。小班孩子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识依赖于行动,所以在让孩子感受画面的形象美的时候,我设计了通觉得办法,让幼儿通过模仿画面中人物的姿态、动作来,体验运动带来的高兴情绪,感受感受作者描绘的蓬勃向上的朝气,同时它也合乎动静结合的原那么,能满足小班幼儿的身理需求。三、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师:这群人玩球玩得开心吗?幼:开心。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他们在笑。师:真的哦,他们都笑眯眯的。这幅画的名字呀叫?玩球的人,它是一个叫卢梭的外国画家画的,他画的是在一个晴朗的秋天,一群人在枫树林里玩球,他们玩得

5、真开心。幼儿对作品的命名往往能够反映他们对作品的总的感觉,但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这可能有点难度,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情感上的引导,共容易激起孩子的共鸣,所以这里教师把重点放在分享看画的感受上。活动反思说到幼儿园美术活动,通常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绘画活动,而美术观赏活动往往是我们所忽略的。这学期我们小班组换了一套新教材,它的每个主题中都有美术观赏的活动,这也给了我们尝试美术观赏活动的一个平台。小班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我选择了亨利卢梭的?玩球的人这一幅画来观赏。在组织这一活动时,因为孩子是刚才接触美术观赏活动,所以老师结合发散性问题和具象问题,尽可能多的激励和引导孩子细心察看,大胆想象、勇敢叙述。在美术观赏活动中,唯一、绝对的正确答案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也为儿童提供了可以充沛自由地想象和发明的空间。但对美术作品的解释也不能是完全的“什么都是和“怎么都行,它毕竟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特别是对于写实性的作品来说,人们对画面所描绘事物的辨认,对作品情感表现倾向的判定,也总是大致相当的。所以,教师在允许幼儿有自己不同的感觉的同时,又激励孩子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使他们通过讨论和争辨,得出相对更合理的结论。讨论的目的只在引导和提升,而不是硬性说服,更不是压制不同意见,使儿童丢失自信,只迷信权威,不敢再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