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生产专业实习汇报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7253628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生产专业实习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计算机生产专业实习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计算机生产专业实习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计算机生产专业实习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计算机生产专业实习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生产专业实习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生产专业实习汇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计算机生产专业实习汇报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计算机处理的业务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络在铝电解生产中一样得到了应用及推广。下面是有,欢迎参阅。范文1硬盘是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存放中心,我们运行计算机时使用的程序和数据现在绝大部分全部存放在硬盘上。硬盘在多种多样固定存放设备中的地位是最主要的,它是计算机中不可或缺的存放设备.必备常识篇说到了解硬盘,我们首要的一步是了解部分相关硬盘的常识。有关硬盘,最主要的不外乎结构、磁头技术、接口、容量、单碟容量、缓存、转速、数据传输率等概念,我们不妨一一来看1、结构现在绝大多数硬盘在结构上全部是温彻斯特盘。从1973年ibm生产出第一块温氏硬盘以来

2、,以后的硬盘基础全部沿用了这一结构,即采取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其关键就是:磁盘片被密封、固定而且不停高速旋转,磁头悬浮于盘片上方沿磁盘径向移动,而且不和盘片接触。2、磁头技术硬盘读取数据是经过磁头来完成的。最早的传统磁头是电磁感应式磁头,这些磁头是读写合一的,因为硬盘读、写操作的不一样,这种二合一磁头就必需要同时兼顾到读/写两种特征,对硬盘的设计造成了不便。以后的硬盘开始采取mr(磁阻磁头技术)磁头这种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取磁感应磁头,而mr磁头则作为读取磁头磁阻。这么便能够得到更加好的读/写性能。mmr磁头是经过阻值改变来感应信号幅度,对信号改变相当敏感,正确性也

3、较高,而且因为读取的信号幅度和磁道宽度无关,故磁道能够做得很窄,从而提升了盘片密度,扩大了盘片的容量。然而,伴随单碟容量的不停增加,最终到了mr磁头的读取极限,于是gmr(巨磁阻磁头技术)磁头诞生了,现在单碟容量超出5g的型号全部采取了gmr磁头。进入XX年后,几乎全部硬盘均采取gmr,gmr磁头技术是在mr的基础上开发的,它比mr含有更高的灵敏性。正在基于越来越优秀的磁头技术,才使硬盘单碟容量越做越大成为可能,现在最新的磁头是基于第三代巨磁阻磁头技术。3、接口硬盘的接口方法能够说是硬盘另一个很主要的技术指标,这点从scsi硬盘和ide硬盘的巨大差价就能表现出来,接口方法直接决定硬盘的性能。现

4、在最常见的接口有ide(ata)和scsi两种,另外还有部分移动硬盘采取了pcmcia或u 接口。(1)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ide接口最初由cdc、康柏和西部数据联合开发,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ta)制订标准,因此又称ata接口。我们一般用户家里的硬盘几乎全是ide接口的。ide接口的硬盘可细分为ata1(ide)、ata2(eide)、ata3(fast ata2)、ata4 (包含ultraata、ultra ata/33、ultra ata/66)和serial ata (包含ultra ata/100及其它后续的接口类型)。基础ide接口

5、数据传输率为4.1mb/秒,传输方法有pio和dma两种,支持总线为isa和eisa。以后为提升数据传输率、增加接口上能连接的设备数量、突破528m限制和连接光驱的需要,又陆续开发了ata2、atapi和针对pci总线的fastata、fastata2等标准,数据传输率达成了16.67mb/秒。1996年昆腾和英特尔合作开发了ultra dma/33接口,严格说来,这已经不能算ide接口,而应称为eide接口,它采取pio模式5,数据传输率达成33mb/秒。1999年昆腾又推出了ultra dma/66接口,传输率为ultra dma/33的两倍,采取crc(循环冗余循环校验)技术以确保数据传

6、输的安全性,而且使用了80线的专用连接电缆,现在市场上主流的硬盘接口类型即为ultra ata/66。不过,在进入新世纪后,最有前景的硬盘接口类型则该是ultra ata/100了,它的理论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能够高达100mb/s。(2)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mall computer ystem interface):scsi并不是专为硬盘设计的,实际上它是一个总线型接口。因为独立于系统总线工作,因此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系统占用率极低,但因为其昂贵的价格,这种接口的硬盘大多用于服务器等高端应用场所。4、容量容量能够说是用户对硬盘认识最多的一个技术指标,它的单位是兆字节(mb)或千兆字

7、节(gb)。影响容量的两个原因是单碟容量和碟片数量。顾名思义,单碟容量也就是在单张盘片上所能存放的信息容量,单盘容量越大,实现大容量硬盘也就越轻易,寻求数据所需的时间也相对降低。现在硬盘的单碟容量是越做越大了,通常全部能够达成20g。单碟容量提升的同时,硬盘的生产成本也随之而降低,这也是为何硬盘厂商竞先推出高单碟容量的硬盘产品。你有时在检测硬盘时可能会发觉厂家标称的容量和电脑检测的容量不一致,这是因为她们采取的换算单位不一样,厂家多以1000进制换算,即1mb=1000byte、1gb=1000mb,而电脑中多用1024进制换算。5、缓存因为cpu运算和硬盘读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速度差异,为了处

8、理硬盘在读写数据时cpu的等候问题,在硬盘上设置合适的高速缓存,以处理二者之间速度不匹配的问题。硬盘缓存和主板上的高速缓存作用一样,是为了提升硬盘的读写速度,当然缓存越大越好。现在ide硬盘的高速缓存通常为512k到2m之间,主流硬盘的数据缓存应该为2mb,而在scsi硬盘中最高的数据缓存现在已经达成了16mb。6、转速转速指的是硬盘内电机主轴的转动速度,其单位是rpm(round er minute,每分钟旋转次数),它直接影响硬盘的数据传输率,理论上转速越快数据传输率就越大。现在ide接口的硬盘主轴转速通常为5400和7200rpm(转/秒),主流硬盘的转速为7200rpm,至于scsi硬

9、盘的主轴转速通常可达7200到10 ,000rpm,而最高转速的scsi硬盘转速高达15,000rpm。更加快的转速能够使盘片转动一周的时间减短,使平均等候时间和平均寻道时间减短,更加快地寻求所需要的数据,同时硬盘的内部传输率也会提升,使读写速度加紧。7、平均寻道时间这个指标指磁头从得到指令到寻求到数据所在磁道的时间,它是代表硬盘读取数据的能力,单位为毫秒,需要注意的是它和平均访问时间有差异。平均寻道时间越小越好,现在选购硬盘时应该选择平均寻道时间低于9毫秒的产品。8、内部数据传输率内部数据传输率是磁头到硬盘的高速缓存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这能够说是影响硬盘整体性能的关键,通常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

10、速和盘片数据线密度。在这项指标中经常使用mb/s或m 为单位,这是兆位/秒的意思,假如需要转换成mb/s(兆字节/秒),就必需将m 数据除以8。比如有的硬盘给出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为131m ,但假如按mb/s计算就只有16.37mb/s。现在市场上主流硬盘的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为30mb/s到45mb/s,这比ultra ata/100的100mb/s低多了,由此能够看出现在硬盘作为电脑的瓶颈,其病根还在于硬盘的内部数据传输率上。9、外部数据传输率这是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率。它和硬盘的接口类型是直接挂勾的,所以在广告或硬盘特征表中常以数据接口速率替代,单位为mb/s。现在主流硬盘一般采取的

11、是ultra ata/66,它的最大外部数据率即为66.7mb/s。而采取现在最新的ultra ata/100接口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即可达成100mb/s。对于scsi硬盘,若采取最新的ultra 160/m csi接口标准,其数据传输率可达160mb/s,fibra cha el的最大外部数据传输将可达200mb/s!10、mtbf(连续无故障时间)它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是小时。通常硬盘的mtbf最少在30000或40000小时。这项指标在通常的产品广告或常见的技术特征表中并不提供,需要时可专门上到详细生产该款硬盘的企业址中查询。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技术指标外,影响硬盘性

12、能的还有道至道时间、硬盘表面温度等原因,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说实话,一口气说这么多专业性挺强的内容,不仅你可能难以消化,就是我的头全部大了。但之因此坚持讲这些术语常识,只是期望你对硬盘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至于对硬盘一无所知。范文2一.摘要1 、经过理论联络实际,巩固所学知识, 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了解实际工作的详细步骤和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方法3 、发觉自己知识缺乏的方面,立即进行补充,为未来顺利进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二.关键词计算机 组装 CPU 主板硬盘 内存 光驱 机箱三 正文1.实习日志四月二十九号我们开始参与生产实习,老师安排了实习前的认识培训,让我们观

13、看了有关硬件试验所必须了解的常识的录像带,比如说:台式组装计算机所具有的几大部件,各大部件的关键功效和性能指标等等。实习中的笔记总结为:separator4月29号30号(硬件实习第一天、第二天)这两天其实也没动手去拆机装机,只是先叫大家学习一下拆机装机的基础必备知识,因此,学院统一安排看拆机装机视频,当然,学到了很多东西,看不到的东西。平时虽说在这方面有积累,但归咎是表面的,部分细节及部分原理自己是没有总结出来,而经过看这两次视频补充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缺点。让我看后得到最多的不是步骤,而是原因,比如,在以前,只知道哪根线往哪插,那个设备该怎么样放置,完完全全的是靠死记硬背性的,可经过这两天的学

14、习,不但让我知道了这些,更让我知道了为何要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利弊是什么,该怎么样去预防及保护等等以前看不到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5 月8号9号(硬件实习第三天、第四天)说实话,只有这两的实习才真正的体验了一下拆机装机的过程,可这毕竟来自前两天的准备工作。即使说拆机装机早在自己的机子上做过“试验”了,但在这里有不一样的地方,一是拆机装机气氛不一样,大家也是讨论的很剧烈,问同学,问老师,总要问个为何,可见大家的爱好及高。二是这些古董机子几乎大家全部没见过,就像我们这一组,CPU还是卡插式的,整了半天才卸下来,大家也对这玩意很感爱好,拿着四处研究,当然,给装机带来了好多麻烦,因为没见过,因此

15、在以前的实习中没装过,也就造成了现在不会装的后果。拆机装机分组,大约35人为一组,每组里有自己的“高手”带头,第一天的拆机装机先由每组中的高手示范,第二天才由剩下的人拆装。高手在示范时不光是头低下一直拧螺丝,还要讲解部分注意事项,而低手,在装机时要根据高手的指示去做,老实交待了,她会转着检验,还可能提问,假如哪一组有问题,对低手没什么处分,而会拖累到高手,这是因为高手的渎职,没给她们讲解清楚,没给她们示范正确所致。当初我(黑慧、门路和我为一组,我是组长,所谓的高手)也为了不被“株连九族”,因此我拆机装机时尤其慢,也讲解的很具体(当然,我不是专业的人,只讲部分我大约知道的),也问一下她们的问题,说实话,真的担心被老师逮着,但这么,让大家学会了很多东西,也不是坏事。当然,拆机装机次数也很多了,但依然出了差错,在第一天装机时,有两件事想再想起来也以为可笑。第一件就是装主板时忘了装那个后盖,不过没关系,这也不是很要紧,就扔在机箱里等明天来了再弄。第二件真是糊涂到家了,把硬盘和软驱的连接线给插反了,当初也因为急,因为讲解得慢耽搁了时间,看人家全部已经装起了,我们也急了,因此就出问题了。亏第二天拆机时发觉了,好险呀!总而言之,一切还是比较顺利,自我感觉还比较良好,当然,这也要来自另外两位的配合和共同努力。我们的结果也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肯定,使我在这一次硬件实习中学到了不少东西!2.实习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