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的建筑考古——考古之美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7249198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路上的建筑考古——考古之美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路上的建筑考古——考古之美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路上的建筑考古——考古之美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路上的建筑考古——考古之美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路上的建筑考古——考古之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路上的建筑考古——考古之美(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见面课体会之考古之美报名感悟考古学是由于当时刚刚看完?盗墓 笔记?、?寻龙诀?、?老九门?等一些电视剧 和小说,心向往之,因此兴致颇高.然而,等到 开始从考古学正解开始,耐着性子听了两三讲之 后,兴致便已经消散殆尽了.对于历史和学术性 的知识点不那么感冒,后来的课多少有点心不在 焉了.不过,见面课给我看考古,读考古,感受 考古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确确实实感到了考古 之美.考古美,美在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大殿、 宝土氐广济寺、新城开善寺、易县开元寺的辽代建 筑等等通过图片和?营造法式?等相关资料由北 大主讲老师讲解出来时,你能感受到除却平时我 们看到的名胜古迹的壮观、秀丽之外的历史与心 血.建

2、筑描述的不只是雕梁EI栋的简单叠加,不 只是形式对功能的直接表现.建筑到现在留下的 也不仅仅是建筑本身,包括一个个时代的缩影, 一代代人的烙印,甚至有一些已经毁于历史与战 火的建筑,通过文献,诸如“营造学社对建筑 的记录,诸如你了解建筑的历史后再去观察审 视,就好似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考古美,美在器物.而器物之中,又以瓷器 为首.作为中华文明标志性符号,已经伴随中国 历史走过了三干年漫长岁月.区别于众多文化瑰 宝,瓷器的美,从来不专属于达官显贵、皇亲国 戚,而是贴近每个人生活的表里.从茶器、酒器、 水器,到礼器、文房、雅玩,瓷器的实用之美, 默默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同时还静静地诉说着整 个时代的

3、风貌和印迹.学会欣赏瓷器之美,不仅 能给现今生活增添不少仪式感的趣味,更能将视 野拓展到千年之外,去翻翻古人们的瓷器手 帐、看看他们认真生活的模样,去感受中华文 明特有的肌理和温度,有时我不禁想起那句话 “后之视今,又如今之视昔,看我们身边的器 物,有些惋惜,于是更加珍惜这些穿越历史的器 物.考古之美,美在发现的过程.一些细碎的碎 片反倒最能传递信息,青山万重,古屯一座. 残垣十里,雄关九个.茅屋两楹,野人五粒.豆 腐两块,土酒三盅.闲书半册,牢骚一萝.碎瓷 万片,青花朵朵,这是田野考古的日子,考 古的田野、文献的田野和口碑的田野,三者统一, 发现掩埋在历史中的真相,砖砌的灶台残破不 堪,四围

4、散落的灶灰、炭屑、破碎的器皿和琢磨 精致的石盆,这是厨房,数以千计的瓷器碎片, 是精美的青花,这些青花瓷来自千里之外的景德 镇.这样的反差,令我着迷,心驰神往,恨不得 感受亲身挖掘.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拥有着自己 的历史,当然也都非常重视自己历史的研究,我 们的国家是一个拥有者深厚历史底蕴的国家, 我 们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 尤其应 该重视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的研究. 培根说,历 史使人聪明.考古,重要的还不只是让我们对古 代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当代的了解,对当下生活 的了解,古人做过的事,当今的人,好的要记住, 坏的要防止.这就是历史对我们生活的意义.考古就是通过对实物的材料

5、来直接了解历 史.通过对地下的古代材料的发现,来直接感觉 触摸历史.考古,从字面上说就是考察古代.我 们当然不可能从时间上走回过去, 不可能在空间 上走回过去.但是古人有意识无意识残留下来的 东西里面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遗迹.考古使我们 可以和他们面对面交流,这是美.甲古到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汉隶再到楷书行书 草书.又从繁体简化为简体.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啊,汉字载着中华文明的火种透着汉文化的骨 血,从横竖的中正美到撇捺的平衡美再到点勾的 点缀美,从读音的音韵美到结构的搭配美再到一 直拼凑出整体的神韵美.考古是为了什么呢,不 是为不是文物,而是这背后整个中华民族五千年 文明的脉络.是最大程度的对文化解读复原和传 承.这是考古的美.考古学的终极意义,就是告诉我们生存在这 个世界上的人过往的经历,让我们不再犯同样的 错误,为我们的决策提供更好地建议一一再往深 里说,通过考古学,我们可以知道自己存在于这 个世界上的原因,找出我们存在的方法,寻找我 们存在的意义.这是考古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