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卷**** 文档编号:472467163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7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濮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微粒说与波动说的第一次交锋中,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战胜了波动说,取得了在物理学界被普遍公认的地位。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英国米尔沃顿的一个教徒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被取名为托马斯杨。经过学习和探究,他最终形成了光具有波动性质的想法,这个认识源于波动中所谓的“干涉”现象,波的干涉现象是各种波所独有的基本特征。我们都知道,普通的物质是具有累加性的,一滴水加上一滴水一定是两滴水,而不会一起消失。但是波动就不同了,一列普通的波,有着波的高峰和波的谷底,如果两列振幅相同的波相遇,当它们正好都

2、处在高峰时,那么叠加起来的这个波就会达到两倍的峰值,如果都处在低谷时,叠加的结果就会是两倍深的谷底。但是,等等,如果正好一列波在它的高峰,另一列波在它的谷底呢?答案是它们会互相抵消。如果两列波在这样的情况下相遇物理上叫作“反相”那么在它们重叠的地方将会波平如镜,既没有高峰,也没有谷底。这就像一个人把你往左边拉,另一个人用相同的力气把你往右边拉,结果是你会站在原地不动。托马斯杨在研究牛顿环的明暗条纹的时候,被这个关于波动的想法给深深打动了。为什么会形成一明一暗的条纹呢?一个想法渐渐地在杨的脑海里成形:用波来解释不是很简单吗?明亮的地方,那是因为两道光正好是“同相”的,就好像有两个人同时在左边或者

3、右边拉你,它们的波峰和波谷都得到增强,结果造成了两倍光亮的效果;而黑暗的那些条纹,则一定是两道光处于“反相”,它们的波峰、波谷相对时,就好像两个人同时往两边拉你,正好互相抵消了。这一大胆而富于想象的猜测使杨激动不已,他马上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并发表了论文报告,阐述了如何用光波的干涉效应来解释牛顿环和衍射现象,甚至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了光的波长应该在1/600001/36000英寸之间。1807年,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第一次描述了他那个名扬四海的实验:光的双缝干涉。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实验完全可以跻身物理学史上最经典的五个实验之列。而在今天,它更

4、是理所当然地出现在每一本中学物理的教科书上。(用波动来解释条纹干涉)杨的实验手段极其简单: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干涉条纹。杨的著作点燃了革命的导火索,物理史上的第二次“波粒战争”开始了。波动方面军在经过了132年的沉寂之后,终于又回到了历史舞台。但它当时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微粒大军仍然一统天下的年代,波动说的士兵们衣衫褴褛,缺少后援,只能靠游击战来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杨的论文在最开

5、始受尽了权威们的嘲笑和讽刺,被攻击为“荒唐”和“不合逻辑”,被压制了近20年。杨为了反驳专门撰写了论文,但却无处发表,只好印成小册子,据说发行后“只卖出了一本”。高傲的微粒说起初并不把起义的波动叛乱分子放在眼里,但在遭受了几次沉重的打击后,干涉条纹这门波动大炮的杀伤力终于惊动整个微粒军团。这个简单巧妙的实验所揭示出来的现象证据确凿,几乎无法反驳。无论微粒说怎么努力,也无法躲开对手的无情轰炸:它就是难以说明两道光叠加在一起怎么反而会造成黑暗。而波动说的理由却是简单而直接的:两条缝距离屏幕上某点的距离会有所不同。当这个距离差是波长的整数倍时,两列光波正好互相加强,就在此形成亮带。反之,当距离差刚好

6、造成半个波长的相位差时,两列波就正好互相抵消,这个地方就变成暗带。理论计算出的明暗条纹距离和实验值分毫不差。决定性的时刻在1819年到来了。最后的决战起源于1818年法国科学院的一个悬赏征文竞赛,竞赛的题目是利用精密的实验确定光的衍射效应以及推导光线通过物体附近时的运动情况。竞赛评委会由许多知名科学家组成,其中有比奥和泊松,都是积极的微粒说拥护者。从这个评委会的本意来说,他们或许是希望通过微粒说的理论来解释光的衍射以及运动,以打击波动说理论。但是戏剧性的情况出现了:一个不知名的法国年轻工程师菲涅尔向评委会提交了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里,菲涅尔采用了光是一种波的观点,并以严密的数学推理,极为圆满地

7、解释了光的衍射问题。他的体系洋洋洒洒,天衣无缝,完美无缺,令评委会成员为之深深惊叹。泊松并不相信这一结论,对它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审查,并使用论文中的理论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当把这个理论应用于圆盘衍射的时候,在阴影中间将会出现一个亮斑。这个计算结果在泊松看来是十分荒谬的,影子中间怎么会出现亮斑呢?这差点使得菲涅尔的论文中途夭折。但评委之一的阿拉果在关键时刻坚持要进行实验检测,结果发现真的有一个亮点如同奇迹一般地出现在圆盘阴影的正中心,位置亮度和理论符合得相当完美。(圆盘衍射和泊松亮斑)菲涅尔理论的胜利成了第二次波粒战争的决定性事件。圆盘阴影正中的亮点(后来被误导性地称作“泊松亮斑”)成了波动军手中

8、威力不亚于干涉条纹的重武器,起义者的烽火很快就燃遍了光学的所有领域。随着麦克斯韦的理论为赫兹的实验所证实,光的波动说终于成为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波动说现在是如此强大。凭借着麦氏理论的力量很快就拓土开疆,建立起一个空前的大帝国。不久后它的领土就横跨整个电磁波的频段,从微波到X射线,从紫外线到红外线,从射线到无线电波普通光线只是它统治下的一个小小的国家罢了。波动说君临天下,振长策而御宇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可怜的微粒说日渐式微,似乎永远也无法翻身了。(摘编自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1下列对原文中出现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反相:若两列波波峰(或波谷)同时在某点相遇

9、,则可以称两波在这一位置反相。B.干涉条纹:光的干涉实验中,由点光源射出并穿过两道狭缝后相互干涉的两道光。C.波粒战争:“波动”派和“微粒”派两大阵营对光的性质进行的学术观点的碰撞和争论。D.泊松亮斑:由泊松发现并命名的,在圆盘衍射实验中出现的位于圆盘阴影正中心的亮斑。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马斯杨大胆而富有想象地用光波的干涉效应来解释牛顿环和衍射现象,表明科学研究也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B.无论微粒说怎么努力,也难以说明两道光叠加在一起怎么反而会造成黑暗,这说明了微粒说已被彻底推翻。C.结尾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手法来描述波动学说迅速发展的历程,展现了科普文语言的

10、丰富多彩,生动活泼。D.作者在介绍第二次波粒战争时,使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使文本的内容更准确,更生动,也更有说服力。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推理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列波在某点反相,它们会互相抵消,这就好像两个人同时往两边拉你,结果你会原地不动,运用了类比推理。B.托马斯杨认为普通的波都会呈现“干涉”现象,如果光是一种波,那么光也符合“干涉”现象,运用了演绎推理。C.在泊松看来,将菲涅尔论文中的理论应用于圆盘衍射时,得出的结果会十分荒谬,这说明波动理论不合理,运用了归谬法。D.阿拉果认为如果实验结果是有一个亮点出现在圆盘阴影的正中心,那么菲涅尔的论文就是正确的,运用了

11、条件推理。4下列对文中两个实验的图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在光源面前放置带孔的纸张是为了得到一个点光源以排除其他光线的干扰。B.使光穿过带有两道狭缝的纸张,可以得到波长完全不同的光线,便于研究。C.两列光波在某点波峰叠加,会加强形成亮带,波峰波谷叠加会抵消形成暗带。D.在圆盘阴影的正中心的亮点,符合光作为波的性质,这一结果具有说服力。5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章,将科学发展史演绎得趣味横生。试分析本文是如何将波动说战胜微粒说的过程写得充满戏剧性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且看清花摘美酒徐芳凝摘酒,单单这两个字,含在口里,就会让人津齿生香,忍不住连心头也会隐隐一颤。摘花,摘茶,摘菜花可以摘,

12、茶叶可以摘,菜可以摘,皆因它们是具有固态的形体,可以拿取,可以摘掐。而酒,这种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这种令多少男儿热血沸腾的精灵,居然也可以用来摘?酒醅在窖池内深埋数月,发酵成熟出窖,运至甑锅旁,均匀掺拌新的五谷原粮,然后一锨一锨手工装甑。装甑的活儿很有讲究,并不是简单地把酒醅盛进甑锅就行,而是需讲究许多的要领,要“轻、松、薄、匀、平”。这五字指令,让人不禁想起,母亲做棉被时,讲求的“松、软、匀、平”要令。母亲做棉被认真拿捏的神态,像极了在甑锅前细致装酒醅的酿酒师傅们。只见酿酒师傅们,手握长长的锹把,一弓腰,一起身,一用力,一抛撒,酒醅轻扬,被均匀地铺撒在甑锅内。一锨又一锨,一锨盖一锨,酒醅在甑锅

13、内松松软软层层加厚,半个小时,甑锅就被装满了。整个过程不急不躁,看似随意,其实,他们一直都在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把控拿捏着一个度。我站在一旁观望,不禁感叹,这哪是酿酒哇,这简直就是在进行人生的修炼急躁不得,烦乱不得,寒来暑往,四季交替,是任凭你急也急不来的。酒醅入甑,密封甑盖。这时候,摘酒的师傅就要做些准备工作了,比如在冷却桶的出酒口接上酒桶,再准备看花摘酒的“镰头”。“镰头”即品酒的花盅。虽说酒醅是刚刚上了甑锅,又是缓火蒸馏,但感觉不过是说话的间儿,清凌凌的原酒就从出酒口汩汩流淌而出了,速度之快,远比母亲在灶火里蒸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要迅速得多。刚流出的酒液是酒头,爆辣,劲头烈,味杂,是要单另装

14、桶单另存放,这叫掐头。酒头短暂,流程犹如昙花乍现,时长不过两三分钟,斤数也不过四五斤而已。酒头摘完,就要摘优级品了,这才是摘酒的重头戏。摘酒师傅半蹲在出酒口,目不转睛,手拿花盅,开始看花摘酒。花指酒花。酒花分大清花、二清花、小清花等。优级品的酒花是大清花,其成形快,破碎消失也快。成形与消失,皆在瞬间,要捕捉,不仅需专心,还需静心,于气定神闲中瞬间把控,半点浮躁不得。大清花,二清花,小清花听着这酒花名,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遐想。大清花,是否有着大丽花一样的硕大和浓艳?是否有着一层一层的花瓣,在层层叠加中,挤压出碗一样大的艳丽和喧黑?二清花,是否只是从形状上比大清花缩小一些?小清花,是否从形态上就更

15、微型?如果你要这样想,那就错了。大清花,二清花,小清花,它们均不是惯常见到恣意开放的任意花种。说白了,它们根本就不是植物花,而是酒液被截接在花盅里时,旋即生成的一层酒泡。酒泡在瞬间迅速聚集,像花一样绽放,随即又破碎幻灭。那么,师傅们又是如何区别大清花、二清花、小清花呢?大清花酒花大,与黄豆大小仿佛,透亮,酒浓度高,酒度也匀,酒花消失破碎也快,这时段的酒品在口里,劲大味香。二清花较之大清花,酒花略小,此时段的酒液含在口里,味道较之先前有了缓冲,平稳且醇香舒适。小清花的酒花就更小了,仅有绿豆般大,层层叠叠,集结在酒面上,不肯散去,酒味品起来则明显寡淡了许多。小清花之后,过花摘酒,就成酒尾了,酒尾的

16、口感甜兮兮,开始有了水的质感。酒尾也要单另存放,这叫取尾。流动的酒液不仅仅能摘,还既可掐头又可取尾,实在是玄妙至极。摘酒掐头取尾的过程,实在像极了人的一生,少年掐头,老年取尾,少年与老年时都懵懂不清,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唯有青年、中年的阶段,犹如人生之精华,意气风发,成熟醇厚,爆发出人生的精彩。酒花明明不是花,仅仅是酒液在表面形成的一层酒泡,却被命名为大清花、二清花、小清花、云花仅一个摘酒,就已足够令人惊艳,令人猜想,而这一系列的酒花命名,更让人闻听为之瞠目。这是谁为之起的名呵,怎么可以这样大胆,这样奇绝,这样动人,只消听一遍,就过耳不忘。这样丽字佳词的配合,这么绝妙诗意的命名,是什么时候又是谁起的名?是夏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