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登革热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2395445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埃博拉、登革热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埃博拉、登革热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埃博拉、登革热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埃博拉、登革热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埃博拉、登革热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埃博拉、登革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埃博拉、登革热(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埃博拉出血热一、临床表现:潜伏期: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一)初期。典型病例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2-3天后可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表现,半数患者有咽痛及咳嗽。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二)极期。病程4-5天进入极期,可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患者在发病数日可出现咯血,鼻、口腔、结膜下、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少数患者出血严重,多为病程后期继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病程5-7日可出现麻

2、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二、隔离指征1.留观病例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并且体温37.3者。 2.疑似病例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并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1) 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2) 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3) 不明原因猝死。3.确诊病例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血液等标本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结果阳性。若核酸检

3、测阴性,但病程不足72小时,应在达72小时后再次检测;(2)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ELISA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3)分离到病毒:采集患者血液等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4)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5)组织中病原学检测阳性。登革热一、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感染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

4、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一) 急性发热期。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二) 极期。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

5、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极期通常出现在疾病的第38天。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在血浆渗漏发生前,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不同患者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腹水等。红细胞比容(HCT)升高的幅度常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如果血浆渗漏造成血浆容量严重缺乏,患者可发生休克。长时间休克患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大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患者还可出现脑炎或脑病表现(如剧烈头痛、嗜睡、烦躁

6、、谵妄、抽搐、昏迷、颈强直等),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肝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三) 恢复期。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个别患者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二、隔离指征: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