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左传两篇精品教案鄂教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72395407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左传两篇精品教案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左传两篇精品教案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左传两篇精品教案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左传两篇精品教案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左传两篇精品教案鄂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左传两篇精品教案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左传两篇精品教案鄂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8课左传两篇教案教学目的: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教学重点: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第1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 业:见自测板书设计:略时间 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 齐鲁长勺

2、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2、揭示目标: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曹刿(gu)又何间焉(jin)肉食者鄙(b)牺牲玉帛(b)小信未孚(f)登轼而望之(sh)吾

3、视其辙乱(zh)夫战,勇气也(f)望其旗靡(m)2、积累下列词语: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背景资料: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

4、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3、感知内容: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

5、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三、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6、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

7、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

8、“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9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四、质疑: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五、自测: 1、背涌课文第1段。2、完成“朗读背诵”题一、二和“辨折比较”题四。六、 自结: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

10、收获?第2课时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作 业:见自测板书设计:时间 教学过程一、导向: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2、揭示目标:研读第二部分研读第三部分归纳总结全文二、自学:1、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

11、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三、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

12、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1、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13、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2、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课文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这一仗能不能打,以及战后的总结,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略。3、谈

14、谈你对曹刿和鲁庄公的看法。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曹 刿:聪明、智慧、勇敢。有军事才能,热爱祖国,敢于直言上谏。鲁庄公:愚蠢未有远谋四、质疑: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五、自测: 1、背诵并默写全文。六、自结: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3、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

15、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七、教后记:附译文:鲁庄公十年,齐国派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即将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当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何要参与进去呢?”曹刿说:“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入朝觐见。曹刿问:“大王您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养身的东西,我从不敢独自享有,一定会拿来分给大家。”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普及,人民不会跟从你的。”庄公说:“用来祭神的牛、羊、猪、丝织品等的数目从不敢虚报,对神一定说实话。”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被人神所信服,神是不会赐福给你的。”庄公说:“大的或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查清,也会按照实情来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此来作战,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