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情感共鸣探究化学教育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2382230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发情感共鸣探究化学教育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激发情感共鸣探究化学教育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激发情感共鸣探究化学教育优秀获奖科研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激发情感共鸣探究化学教育优秀获奖科研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发情感共鸣探究化学教育优秀获奖科研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激发情感共鸣探究化学教育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和认识特点,遵循优良情感发育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点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例如,在讲“电子云”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叠加法,将氢原子的电子云图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大屏

2、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感,引导学生愉快的入境,领悟原子结构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的产生学习的欲望,就可以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的理解原本抽象的“电子云”概念.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的现象,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

3、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难点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对比、联想、浓缩、提炼等方法,使其中涉及的氧化与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化合价升降、电子的得失等诸多概念清晰的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感到的不是这部分知识的杂乱难记,而是有序、有理、有趣,特别是可让学生从对比中领悟到“对立统一”、“物质守恒”等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三、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科

4、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他学科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趣,以理育情.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在讲“元素化合价”时,可结合我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设

5、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以情育情 情感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事物上,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探索和沟通的机会. 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路、发展思维.教师尽量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学生热情地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