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6氮及其化合物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7217757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4.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6氮及其化合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6氮及其化合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6氮及其化合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6氮及其化合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6氮及其化合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6氮及其化合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试题分类解析 ——考点16氮及其化合物(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总复习同步训练考点16 氮及其化合物1.(2013四川理综化学7)1.52g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50mL密度为1.40g/mL、质量分数为63%的浓硝酸中,得到NO2和N2O4 的混合气体1120mL (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1.0mol/LNaOH溶液,当金属离子全部沉淀时,得到2.54g沉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2 1 B.该浓硝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4.0mol/L C. NO2和N2O4 的混合气体中,NO2 的体积分数是80% D. 得到2.54沉淀时,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是600mL【答案】D解析:A. 设Cu Xg, Mg

2、Yg. X+Y=1.52 X/6498+Y/2458=2.54得X=0.02 Y=0.01 B. c(HNO3)=1000/M=10001.4063/63=14.0mol/LC. nHNO3=14.00.05=0.7mol=nNO2+2nN2O4 nNO2+N2O4=1.12L/22.4L/mol, nNO2=0.04 mol nN2O4=0.01 mol 可知C正确D. 与硝酸反应的NaOH nNaOH=0.7-0.04-0.02=0.64与金属离子反应的NaOH nNaOH=0.06 总NaOH的量 n总=0.64+0.06=0.7 mol 故需要NaOH 700 mL2.(2013上海化

3、学18)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氧化物比还原物多1.75mo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生成40.0LN2(标准状况)B.有0.250molKNO3被氧化C.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5molD.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75mol【答案】CD【解析】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当生成16molN2,则氧化物比还原物多14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mol,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的量为30mol,有2mol KNO3被还原,现氧化物比还原物多1.7mol,则生成2molN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25mol,被氧化的N原子的物质

4、的量为3.75mol,因此,C、D正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计算3.(2013上海化学21)一定条件下,将0.1LCO、0.2LCO2、0.1LNO、0.2LNO2和0.2LNH3混合,然后通过分别盛有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应则尾气(已干燥)A.可能是单一气体 B.不可能含有一氧化碳C.可能存在原气体中的两种气体 D.成分和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关【答案】AC【解析】方法一,洗气瓶排列顺序有6种,若第一个洗气瓶装氢氧化钠溶液,则这时出来的气体有CO、NH3,后面的2个洗气瓶无论怎样的顺序,最后的气

5、体为CO;若第一个洗气瓶装水,则这时出来的气体有CO、CO2、NO,后面的2个洗气瓶无论怎样的顺序,最后的气体为CO、NO;若第一个洗气瓶装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则这时出来的气体有CO、CO2、NO,后面的2个洗气瓶无论怎样的顺序,最后的气体为CO、NO.方法二,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论怎样,最终的气体肯定没有CO2、NH3,而CO与三种溶液都不反应,尾气肯定有CO,若第一个洗气瓶装氢氧化钠溶液,则尾气没有NO(NO+NO2+2NaOH=2NaNO2+H2O),若第一个洗气瓶不是装氢氧化钠溶液,则尾气一定有NO。【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化学计算、收敛思维能力ks5u4.(2013上海化学22)一定量的Cu

6、S和Cu2S的混合物投入足量的HNO3中,收集到气体V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Cu2+和SO42-)加入足量NaOH,产生蓝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得到CuO12.0g,若上述气体为NO和NO2的混合物,且体积比为11,则V可能为A.9.0L B.13.5L C.15.7L D.16.8L【答案】A【解析】若混合物全是CuS,其物质的量为12/80=0.15mol,电子转移数,0.15(6+2)=1.2mol。两者体积相等,设NO xmol,NO2 xmol,3x+x1=1.2,计算的x=0.3。气体体积V=0.622.4=13.44L;若混合物全是Cu2S,其物质的量为0.0

7、75mol,转移电子数0.07510=0.75mol, 设NO xmol,NO2 xmol, 3x+x1=0.75,计算得x=0.1875,气体体积0.37522.4=8.4L,因此选A。【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计算(极限法)5.(2013广东理综10)下列叙述和均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解析:用加热法除去NaCl中的NH2Cl的原因是NH2Cl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A错误;用KSCN溶液鉴别Fe3+是因为Fe3+与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红色Fe()3,B错误;碳酸钙的溶解度小于碳酸氢钙,而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氢钠,C错误;玻璃的主要成分SiO2易与HF反应,所以氢氟酸保存在塑料瓶中,

8、正确。答案:命题意图:元素化合物6.(2013上海化学2)氰酸铵(NH4OCN)与尿素CO(NH2)2A.都是共价化合物 B.都是离子化合物C.互为同分异构体 D.互为同素异形体【答案】C【解析】氰酸铵是离子化合物,尿素是共价化合物,他们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是同分异构体的关系,因此选C 7.(2013上海化学7)将X气体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入Y气体,有沉淀生成,X、Y不可能是选项XYASO2H2SBCl2CO2CNH3CO2DSO2Cl2【答案】B【解析】A项将SO2通入BaCl溶液,不反应,部分O2溶解在水中后与后来通入的H2S 发生反应生成2H2S+ SO2=3S+

9、2H2O 生成S沉淀,B项始终不反应无现象,C项反应为2N H2+ H2O+ CO2BaCl2=2NH4Cl+BaCO3 D项发生反应:SO2+ Cl2+2 H2O=H 2SO4+2HCl2BaCl2+H2SO4=BaSO4+2HCl 因此选B ks5u8.(2013安徽理综8)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选项A中的物质B中的物质C中收集的气体D中的物质A浓氨水CaONH3HOB浓硫酸Na2SO3SO2NaOH溶液C稀硝酸CuNO2H2OD浓盐酸MnO2Cl2NaOH溶液【答案】B【解析】该装置

10、分别为固液不加热制气体,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以及采用防倒吸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A、氨气不能使用向上排空气法,错误;B、正确;C、铜与稀硝酸反应需要加热,且吸收不宜使用防倒吸装置,错误;D、制取氯气需要加热,错误。【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实验基本原理(气体的制备),实验装置、仪器的使用。9.(2013江苏化学4)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A.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B.二氧化硅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放氢氟酸C.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用来干燥氯气D.氯化铝是一种电解质,可用于电解法制铝【参考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范畴,这些内容都来源于必修一、和必修二等

11、课本内容。A.源于必修一P99第8行原文。B.源于必修一P76第9行原文。C.源于必修一P87第3题及必修一P85第7行材料。D.氯化铝从选修三电负性差值来看,它属于共价化合物,熔融情况下不导电,不能用于电解制铝。必修二P88P89都介绍了工业上用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制铝。【备考提示】看来高三一轮复习围绕课本、围绕基础展开,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复习途径。10.(2013江苏化学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A.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2B.若甲为SO2,则丁可能是氨水C.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盐酸D.若甲为N

12、aOH溶液,则丁可能是CO2【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范畴,有一定的难度,代入逐一对照验证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A.若甲为焦炭,则乙为一氧化碳,丙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B.若甲为二氧化硫,则乙为亚硫酸氢铵,丙为亚硫酸铵,亚硫酸铵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铵。C.若甲为铁,丁为盐酸,则乙为氯化来铁,氯化来铁可能再与盐酸反应。D.若甲为氢氧化钠,丁为二氧化碳,则乙为碳酸钠,丙为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11.(2013福建理综10)下列有关试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A.分液时,分液漏斗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到处B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

13、碳酸氢钠两种固体C.配置0.100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D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知识点】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鉴别、离子的检验、化学仪器的使用等知识。【答案】D【解析】A 项,分液时根据“下流上倒”的原理,打开活塞让下层液体全部流出,关闭活塞,上层从上口倒出;B 项,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产生CO2),而碳酸钠受热无变化;C 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转移步骤中必须用到玻璃棒,作用是引流;D 项, NH4+的检验方法: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在试管口放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如果变蓝色,那

14、么原物质中有NH4+。12、(2013广西理综27)(15分)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C同族,B和D 同族,C离子和B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型化合物。A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C和E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中性。回答下列问题:(1)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填元素符号);(2)由A和B、D、E所形成的共价型化合物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 (用化学式表示);(3)A和E形成的化合物与A和B形成的化合物反应,产物的化学式为 ,其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为 ;(4)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5)单质D在充足的单质E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在不充足的E中燃烧,生成的主要产物的化学式为 ;(6)单质E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1)Na(1分) Cl (1分) (2)PH3(2分) (3)NH4Cl(2分) 离子键和共价键(2分)(4)H3PO4(2分) (5)2P5Cl22PCl5(2分) PCl3(1分)(6)Cl2H2OHClHClO(2分)【解析】由题干信息,找准关键点:(1)A、B、C、D、E的原子序数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