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教育的方法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2177227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4.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教育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我教育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我教育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我教育的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我教育的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我教育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教育的方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义指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又称 自我修养。即人们以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为基础,而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监督自己去 实现这些目标,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狭义即自我批评。德育的一种方法。编辑本段沿革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封建主义的自我修养。如孔丘强调立志,要求人们”志于道了 择善而固执之”。他还提倡内自省,内自讼,要求人们自觉地改过迁善。大学说的君 子必慎其独,也是一种自我修养的功夫。孟轲强调德性涵养要依靠自得,他说: 君子深 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 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马克思主义者的

2、德育论认为,教育同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 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 者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毛泽东提倡在人民内部让人民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 己”,提倡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并且指出: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 基本方法。这对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改造人们的思想言行,促进人民内部的安定团结,起 了良好的作用。编辑本段任务自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予以适当 的指导,充分发挥他们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 己努力的目标。要帮助受教育

3、者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他 们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要培养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 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要指导受 教育者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见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不是 个人孤立地闭门修养,而是强调要结合实践和学生的集体活动来进行。学校中的中国共产主 义青年团、中国少年先锋队和学生会都是受教育者集体地进行自我教育的组织,教育者要充 分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让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使自我教育收到更好的 效果。编辑本段意义教育的制高点是自我教育。教师和父母

4、的最大魅力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通常都依据他人的反馈 而实现的,就像人们通过照“镜子来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 识,就需要教师和父母的反馈作用。相反,最让孩子伤心、失落的师长是这样白一凡事都 喜欢做交通警察,总是用一种惩罚和评判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编辑本段要性自我教育因素是影响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对成人、成才的重大作用,过去 一直被人们忽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认识自己,要求自己,调控自己和评价自己,自己教 育自己。当然,自我教育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环境和他人教育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

5、但是它一旦生成,就积极地反过来发挥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成长,而且随着人的成长, 它的作用在四个因素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最终,它在人的成才各种因素中,成为最重要 的因素。回顾人类历史,所有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高度发展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和 能力。自我教育因素与他人教育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 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 人人皆知的道理。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把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 变成了自我要求,并把它付诸实现的时候,教育目的在他身上才能真正实现。相反,没有自 我教育的所谓教

6、育,就会变成一种野蛮的灌输,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实际是一种反教育。当然,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仍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只不过这种教育是在尊 重在孩子前提下的一种引导,而且目的是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教育名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越来越得到大家承认。教育实际是由自 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组成,而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 的发生相应的变化,自我教育将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学生都 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而如果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这些目的肯定是不能真正达到的。编辑本段作用自我教育最终要塑造孩子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品质。自我教育的过程,

7、是通过四个环节来运行的,如果能坚持长期进行自我教育,反复运行 这四个环节,那么这个过程就有可能稳定下来,在个体身上转化为一些可贵的品质,最终形 成具有自信、自强、自立、自尊品质的独立人格。1,通过自我认识培养自信的品质自信,是指自己对自己有信心,自己相信自己的实力和潜力。自信,需要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所谓正确认识自己是指如实的认识自己,全面地认 识自己,发展地认识自己。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一靠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的实践,取得体验;二靠别人 的准确的评价,在别人正确的帮助下认识自己。所以,自信是指建立在科学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信心。自信并不是人主观地认为自己没有缺点,而是

8、相信自己能克服缺点,自己有克服缺点的 能力;自信也不是教条地认为人应该没有缺点,而是相信自己既使有某些缺点,也不影响自己 从整体上仍是优秀的,值得骄傲的。自信并不是盲目地认为自己超过别人,而是不会因自己有某些缺陷而全面贬低自己,否 定自己,失去前进的勇气。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有潜力,自信的人认为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不 同于别人的特色,都可以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因此,自信又是建立在对整个世界的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对自身的一种信念。2, 通过自我要求培养自强的品质自强就是有进取心,善于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激励自己,有一种奋发图强,战斗不息 的精神。自强是出自内心自愿的要求,而不是教师、家长一厢情愿从

9、外部强加的;自强,是在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基础上,有目的,有打算,自己积极提出来的对自己 的要求,而不是一时冲动的感情用事,更不是出于嫉妒的盲目攀比。自强有不同的层次。一方面受到年龄条件的制约,一方面受到认识水平,尤其是价值观 的影响。因此,从动机到内容,可以将自强分出若干等级,如为满足生存需要,为满足生理 欲望的需要,为满足情感的需要,为满足虚荣心的需要,为满足实现远大理想的需要等不同 层次的自强。3, 通过自我践行培养自立的品质自立就是勇于实践,敢于负责,顽强地克服困难,扎扎实实地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自立体现了务实的作风和做事的能力,而不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自立,需要 自觉地做实实

10、在在的工作,需要具有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基础。自立又是指一种独立工作的能力和敢于负责的态度,而不是那种处处依赖别人,毫无创 见,喜欢随大流的心态。自立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品质。只有通过自我践行才能产生自立的品质。自我践行是四个 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不去践行,自我认识,自我要求都会成为纸上谈兵。教师和家长 要设法帮助学生完成由想到做这极其重要的一步,这一步看似简单,却是关系到动机的远大 或渺小的实质性的一步,涉及到事情的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一步。4, 通过自我评价培养自尊的品质自尊,就是自我尊重。究竟自己应该尊重自己什么?自尊要有个标准,自尊的核心问题 是评价标准,所以苏联心理学家科恩说:、自

11、尊心就是个人的价值判断,自尊也就是自己要 捍卫自己的价值追求标准。自尊应该是体现了社会价值的一种自我价值追求,是指向深远的人生目标的追求,而不 是为了虚荣心,为了面子的肤浅的价值追求,更不是出于狭隘目的,寻求私利的价值追求的 自尊。著名的詹姆士公式是:自尊=成就/追求。这个公式对于每一个人都是适用的,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真正的具体内容又可能是 完全不一样,原因就在于,对成就、对追求,每一个人的标准可能不一样。因此,在现实生 活中,每个人的自尊表现又很不同。例如,有的人把为人类发展做贡献,作为自己的追求; 而有的人则把生活享受作为唯一的追求;甚至有的人把面子作为重要的追求。因此他们的 自尊表现

12、必然不同。虽然表现不同,但对每个人来说,因为它是人的最根本的追求,所以在 重要性这一点上,又是完全一样的。应该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标准建立自尊,用正确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所做所为,用正确的 价值追求,形成自己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准备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对人类做出贡献,用这 种方法提高自己的价值。要使孩子具有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又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超 出物质利益的浩然气节。编辑本段自我教育形成的过程自我教育是一个由四个环节组成的动态结构。一般的人都是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提出 自我要求;在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下,不断地通过实践过程中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 调节,力争达到一定预期效果

13、;然后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对自己进行评价,通过这一评价, 形成对自己的新的认识。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教育循环上升过程。自我认识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怎样认识自己, 就会怎样要求自己,就会按自己认定的角色去生活。不过,人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比如,人对自己的长相的认识,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因为,人从生下来到死去,都不可能直接看到自己的脸,最多只能隐约看到自己的鼻子尖, 人对自己长相的认识是从水面、镜子、照片和录像间接认识的。但是照片上的形象是不是真 和自己的长相一样,还需要旁人的确证和自己的推断,经过长期的实践过程和思考分析,才 能逐渐形成

14、比较正确的稳定的认识。一岁多的孩子,第一次照镜子时,往往还不知道镜子当中的形象就是自己,有的觉得好 玩,伸手去摸,有的以为是另一个小孩在对他微笑,也有的甚至因为不知是何物而感到害怕。 别人告诉他镜子当中那个孩子就是你时,他还不十分相信,慢慢地通过他观察镜子中的妈 妈和真实的妈妈是一样的,才会逐渐通过推论,确认镜中的形象就是自己。小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的认识就更不容易,开始也只是把成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认识, 妈妈说我吃饭吃得快,老师说我写字写得好。把他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同样也要 有一个反复统合的漫长过程。一方面,小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逐渐增加了对自己的认 识。比如,在赛跑中如果他经常跑在

15、别人前面,就会认识到自己在奔跑上有优势;在搬运重 物时,他能搬别人搬不动的东西时,他才会知道自己的力气大另一方面,小学生这时会 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他人评价(比如上一年级后,就会在家长评价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老师的 评价)。这些评价,有时相同、相似,而有时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些来自亲身实践和多种的他人评价,尤其是互相矛盾的评价,将激发孩子思考,促使 他不断地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他将得到 比较客观的自我认识,但仍不能保证都是正确的。一般说自我认识是否正确,这要看自己的 心理品质和周围环境条件如何。当前,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笨,有的就是盲目地相信教 师或

16、家长对他错误评价的结果。可见认识自己并不容易。自我认识的内容很广泛构成自身的一切都是自我认识的内容。对最基础的物质层面的认识:有对自己的机体的物理认识,如身高,体重,头发长短, 皮肤黑白;对生理层面的认识:如胃口好坏,出汗多少,心跳快慢,体态胖瘦,身板强弱;对机体活动力的认识:如力量大小,跑得快慢,跳得高低,扔得远近.对心理层面的认识:如情绪的稳定和易变,记忆的长久和暂短,内向或外向,能力高低, 气质类型等等。直到对社会文化层面的认识:如爱集体,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理想,人生观,价值观, 知识积累,爱好特长,行为习惯等等。这些组成了人的自我认识,这一内容和西方心理学说的自我概念是一致的。据研究,4、 5岁,10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