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书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2153257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1“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书申报村名: 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 推荐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 申请单位联系人: 赵亚慧 联系电话: 13848980284 申报时间: 二00九年九月 制表单位: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二00九年七月填表说明本表用于申报“全国生态文化村”。表中设计了申报时应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料。申报单位需认真填写,并同时上报其他所要求的申报材料。具体包括:1.“全国生态文化村”申报书一式三份;通过书面和电子版两种方式同时上报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秘书处。2.封面页上的推荐部门,是指省级生态文化协会或林业主管部门。3.申请单位,是指“全国生态文化村”候选单位。4.本表除基本情况外,还应

2、按照全国生态文化村遴选管理办法(试行)中的五项遴选条件,即“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文化繁荣、生态产业兴旺、人与自然和谐、示范作用突出”作简要概述。5.本表用A4纸打印。一、基本情况村名林西县新城子镇七合堂村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新城子镇全村人口(人)902全村户数2281女性(人)469人均年收入(元)80002男性(人)433高中(含高)以上学历村民数(人)207全村土地面积(公顷)21551居住区面积(公顷)14全村住房(间)9462森林面积(公顷)2008100年以上的住房(间)03耕地面积(公顷)804工厂区面积(公顷)2林木覆盖率(%)895公共休闲场所(人工)面积(平方米)60

3、树龄超过100年的古树(株)0申报理由: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七合堂村还是光山秃岭、沟壑纵横,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人均持有粮不足300公斤的典型国家级贫困村。为寻求七合堂脱贫致富之路,镇、村干部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与探求,借助国家政策扶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终于在摸索中找到了适合七合堂村发展的道路,建成了三个基地加庄园的产业示范区,形成了“阳坡满山杏,阴坡尽是松,山下野果满地红的生态景象”。共发展果树400公顷,辐射带动周边460公顷,年产水果1200万公斤,山杏树500公顷,退耕还林276公顷,栽植松树1460公顷,杨树210公顷亩,走上了生态立村之路,闯出了“内蒙野果”品牌水果。被中央宣

4、传部、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列为“全国绿色小康村”,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国家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区”,被自治区林科院定为“科技支撑项目示范区”,被自治区列为“环境教育基地”。如今,七合堂村依托生态建设成果,逐步由农业、林果单一型产业向多层次、多链条产业发展,狍子、鹿、獭兔、笨鸡等农户庄园经济与农家乐、采摘节、生态观光等旅游产业实现有机结合、互促共进;草业、杏核等生态经济贸易远近闻名;群众思想活跃,具有想致富、谋发展的吃苦精神和科技思维;产业纵深发展的基础逐渐巩固,现有1500吨冷储库企业一家,形成了“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型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二、

5、生态环境情况走进七合堂,路边的垂柳、丁香、丝绵木枝叶繁茂,农家院里的山核桃树连成一片,宽大的芭蕉树、盆景果树、花卉装点着庭院。金秋八月的七合堂村,内蒙野果处处飘香,到处都是绿叶衬托下的红色的果实,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近看,村庄掩映在茂密的果园中,放眼远望,常绿树种樟子松牧场防护林随山势蜿蜒曲折伸向远方,保护着农田、果园和牧场;远处,绿色的“蝙蝠山”在展翅低飞,“龙头山”在翩翩起舞,“驼山”在蛰伏,“群象山”在奔驰。这里春季是花的海洋,夏季是绿色的天堂,秋季是野果的家乡,冬季有苍松翠柏映衬。七合堂村共有土地面积2155公顷,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林木面积由原来的210公顷增加到了现在的1918公

6、顷,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0%增加到现在的89%,十几年来共栽植果树400公顷、山杏500公顷、松树330公顷、杨树210公顷,封育天然山杏、虎榛子、绣线菊478公顷,原来的光山秃岭变成了今日香飘满川的花果山,生态文化旅游事业逐步发展。在农业生态建设上,七合堂村把环境保护与有机农业发展相结合,耕地面积由原来的400公顷减少到70公顷,农田和果园全部施用有机肥灌溉,全面推广管灌、滴灌,小杂粮注册为“老三区小杂粮”,成为林西县的农业特色产品;天然绿色野果注册为“九佛山”牌内蒙野果,名声享誉区内外。七合堂村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生态文化情况七合堂人文化生活丰富,以生态文

7、化为载体的各类民间活动、节日活动日益深入到日常生活。春季杏花、桃花与果树盛开时的“踏青赏花节”,夏季的二人转和流动影院,农历6月13敖包会都为人们创造娱乐与学习、交流技术相融合的平台。秋季9月12日为内蒙野果的采摘节,现已成功举办六届。采摘节期间,区内外的客商签订水果合同,来自各地的游客们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新农村生活,观赏旖旎田园风光。正月,春节的东北大秧歌表演,更是热闹非凡、喜气洋洋,欢乐的气氛一直延续到元宵节。为巩固封山禁牧成果、鼓励舍饲圈养举办的“斗羊节” 更具特色。 2001年户户安装上了有线电视,丰富了群众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目前,有些家庭实现了宽带上网,坐在家中就

8、能了解水果的市场行情。2008年,村里安装了手机塔,农民交流信息更加方便。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镇财政列有专门的经费。除每年采摘节10万元的活动经费外,2007年为该村投入资金8万元,扩建了村级娱乐活动场所和设备,完善了以活动为载体,以生态发展为举措,以进一步提升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为目标的制度建设。为了保护生态,村里制定了“生态建设村规民约”、“诚实守信村规民约”、“内蒙野果合作社”、“有机粮生产销售合作社”“、特种养殖合作社”、“生态种植办法”等,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文化的内涵。四、生态产业情况七合堂村以林业起家,以水果业发家,以生态文化旅游业强家。全村2155公顷土地,有林面积近1918公顷,森

9、林覆盖率达到89%。其中果树面积达到400公顷,人均近0.5公顷,水果收入是农民主要来源。生态产业链条随生态建设的发展不断升级和多样化。从林果业、苗木培植,到果树矮化盆景、绿化草坪、樟子松育苗基地、核桃基地试验和育苗等,产业类型日益增多,群众以生态产业发家致富的思路日益开阔,以农家乐、观光赏花、特种动物观赏、采摘节等旅游项目正在逐步兴起。七合堂村已有200公顷野果进入盛果期,年产水果800万公斤,仅水果一项年人均纯收入近8000元,今后几年每年仍将以人均纯收入1000元的速度递增。樟子松、杨树和大扁杏、山核桃等后续产业也非常具有增收潜力。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条件下,七合堂村在果树和退耕地间种紫花

10、苜蓿,每亩产优质牧草粉100公斤,价值在200元以上,为村里的特种养殖奠定了物质基础;在退耕地混交樟子松,既改善了林分结构,也提高了林业的产出量。近几年来栽植樟子松20万株,平均高已有1.5米,以每株100元的价格计算,产值达到了200万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造大扁杏、山核桃在这里已经试验成功,正在大力推广。在种植业的基础上,七合堂村马匹舍饲圈养也获得了成功,逐渐减少家畜的数量,增加马鹿、狍子、野猪、山鸡的饲养,为生态旅游业创造了条件。五、人与自然和谐情况经过十几年造林、管护,七合堂村生态得到较好的恢复,山清水秀,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昔日的荒山秃岭又重新披上了绿装,各种鲜花竞相开放,多年不见

11、的狍子、山兔、野鸡又出没于林间、田野,林茂粮丰,物种呈现多样性。当人们走进七合堂村,仿佛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很高,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维护,形成了降水小气候区,人居环境日趋改善。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求,实施了林果节水灌溉、林业节水工程等项目。七合堂村办理了野生动物驯养手续,进行了禁牧围封,群众自我管护意识增强。由于林业的快速发展,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群众的保护生态意识逐年增强,植树造林积极性和保护环境意识逐渐提高,达到了

12、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效合一,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六、示范作用情况近年来,随着七合堂村内蒙野果产业逐步走向科学化、规模化、市场化,林果产业被越来越多的群众认可,成了党员干部、致富能人理想的受教育场所。七合堂村也开创了户户有能人,人人懂技术的科学发展之路。每年春季,县、镇两级都要组织果农到七合堂村学习剪枝、嫁接、施肥、防虫等林果技术。2007年林西县在海棠湖实施了3000亩七合堂庄园经济再造工程,为支持海棠湖果树产业发展,七合堂村为海棠湖输入技术人才70余人,培训果农技术人才300余人。同年引入1500吨冷储库企业,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果农”的发展模式,拓展了周边市场,提升了果农信心

13、。73户庄园经济示范户,通过林权改革、荒山承包,化零为整,以户为单位建造起了庄园,造林、种草、打井每户至少发展一种果树盆景、云杉栽培、狍子、笨鸡、獭兔等特色产业,人均收入万元。这些典型成了全县学习的示范,其经验在林业、国土、农经等部门进行了推广。七合堂村的成绩得到了上级的认可,被中央宣传部、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定为“全国绿色小康村”,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国家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实验区”,被自治区林科院定为“科技支撑项目示范区”,被自治区列为“环境教育基地”,被自治区林业厅确定为“新农村建设屯绿化示范村”。被赤峰市人民政府授予“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七、其他材料1.有关村落布局、民居建筑、

14、庭院设施、文物古迹、生态景观、历史典故、文献资料、口碑传说等相关的具体证明材料。2.村地图一张。要求电子版,手绘、计算机打印均可,区域颜色要求森林为绿色、农田为黄色,其它为白色。地图大小、比例尺、标注自定。如果有条件可提供反映近期本村森林覆盖率的卫星遥感图。3.反映村容村貌和村内生态文化高清晰度的照片3-5张,要求电子版。4.如果有条件,可提供反映本村生态文化不超过20分钟的影像资料。5.反映本村生态文化状况的其它材料。八、相关部门意见所在县人民政府意见部门名称(章) 年 月 日 省(区、市)林业厅(局)意见部门名称(章) 年 月 日专家遴选委员会评审意见主任委员签字: 年 月 日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认定意见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盖章) 年 月 日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