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2033357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471自考认知心理笔记(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第一章总论第一节认知心理概述一、认知心理的X围和意义1、认知心理的X围认知心理是由感觉、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想象、思维、言语等诸多心理综合。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关于事物的表现认识,属于认知的低级形式;记忆为想象和思维提供知识、经验,使其能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们是认知的高级形式。注意贯穿在各个认知过程之中,保证它们有成效地进展活动。认知的高级形式依于认知的低级形式,它又反过来调节和影响着低级形式。2、认知心理的意义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按照认知心理的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提高工作质量学习认知心理有助于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二、认知心理的实质1、人的认知来源于

2、客观现实客观世界的事物不断地影响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并通过人脑,产生诸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2、认知的能动性人反映客观现实,是通过实践活动在主客观联系中进展反映,是客观的东西通过人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的折射,并以此去改造现实,这就是人的心理反映的能动性和主观性。人的心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三、个性倾向性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个性倾向性的特征:积极性、选择性。其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这些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程度的积极性组织自己的行动,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现实进展反响。四、认知心理的意识性人的心理意识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只有结合人的行为,

3、才能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人的认知包含意识成分,也有的没有被意识而存在着。五、个体认知开展1、个体认知开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认知心理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有一个从出生到成熟的开展过程。其开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阶段性是指年龄阶段,它是从许多具体的、个别儿童认知开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本质的东西。连续性是指个体从出世时起是一个矛盾统一、由量变到质变,由一个特定开展阶段,过渡到较为成熟的下一阶段。2、认知阶段的划分乳儿期出生到一周岁婴儿期一岁到三岁幼儿期或学前期三岁到六七岁童年期或学前期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十四岁到十七八岁让皮亚

4、杰的认知阶段的划分:感觉运动阶段(出生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7岁以上)3、认知年龄特点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确定学制,安排教育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教学方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节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二、脑的结构脑是由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的复杂连接构成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的高级部位。周围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43对神经构成的,它包括着大量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具有传导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三、脑神经活动的根本规律在同一时间内,大脑只有某些区域的神经

5、细胞处在积极活动状态;而另一些区域的神经细胞却处在安静状态。前者称为兴奋,后者称为抑制,它们是神经活动的根本过程。兴奋和抑制这两个神经过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兴奋和抑制失调,就会导致一些疾病发生兴奋和抑制处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中。它们可以从一点向四周扩散,也能集中到一定区域,由于兴奋集中的加强,又会使周围区域的抑制得到加强。这称之为负诱导。相反,由于抑制集中的加强,也会引起周围区的兴奋加深,这称之为正诱导。兴奋和抑制是大脑活动的根本过程,它们是按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规律进展的。四、神经系统的根本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根本活动方式是反射,这也是心理现象产生的根本方式。1、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动物和人

6、的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响。反射活动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前三个环节是承受信息并对其进展分析的机构,也称它们为分析器。2、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下来就有的、不经学习而会的动作叫无条件反射,后天经过学习获得的反射称之为条件反射。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它形成的机制是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大脑皮层内形成的两个兴奋灶的联系,根据两个兴奋灶产生的时间、空间和强度的特点,强兴奋灶对弱兴奋灶有吸引作用而形成两者的接通。从这两个兴奋灶的接通来看是生理现象。但同时无关刺激变成了

7、非条件刺激的信号,从揭露刺激物的意义和作用来看是心理现象。巴甫洛夫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语言、词汇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由于人有第二信号系统,人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下,不仅能感知,而且能进展抽象思维,从而使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化。人能够认识事物开展规律,既可以推知过去,也能预测未来,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3、经典性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 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工具性条件反射原研究斯金纳4、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异同刺激型和反响型之别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刺激在先,应答行为在后,强化物是与刺激物相结合

8、,使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强化作用主要是增强刺激和反响之间的连结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反响型。操作反响发生在刺激之前,强化物是与反响相结合,强化作用主要是增强操作的强度。被动反响和积极活动状态之别操作条件反射是使有机体处在积极活动状态,它作出某种反响是为了得到某种刺激,所以它把作出反响当成是取得某种刺激的工具。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把狗牵到实验台上,被动地承受强化。五、合理地使用大脑脑神经细胞具有高度灵敏性,也有脆弱性。经常用脑可以增强脑的灵敏度,大脑长时间工作会产生疲劳,在疲劳状态下,注意力就不能集中,思维活动变得迟钝,记忆力明显地降低。适当地休息,课间10分钟的休息。睡眠就是一种保护性抑制。通过

9、睡眠使脑神经细胞消除疲劳,功能得到恢复,从而增强了工作和学习效率。必须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脑的运转和健康身体的血液循环,提供充足氧气和营养也是分不开的。有健康的身体,经常进展体育锻炼,也是提高脑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第三节认知心理研究的进展一、哲学思辨阶段柏拉图最早提出理念问题,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根源,灵魂来自理念世界,人体死亡,灵魂又回归理念世界。提出“灵魂回忆说,主X“认知就是回忆。亚里斯多德认为灵魂是生活的动力,是身体的形式;身体是灵魂的工具,灵魂能推动身体的开展。分心理功能为认识功能和动求功能。动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动作等过程。不仅重视感性认识,也重视理性认识,他成为古代研究认知的

10、杰出思想家、哲学家。笛卡尔站在唯理论的立场上,贬低感性认识,认为认识是靠“理性的直观去发现“清楚明白的天赋观念,并以此为出发点,推演出全部知识。经验论的霍布斯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他说“一切观念最初都来自事物本身的作用,观念就是事物的观念,“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物体的运动对感官施以压力,这种压力使神经也动起来,最后传到大脑,在那里产生一种反压,形成对外物的“显现,于是就产生感觉。每一回感觉过程发生以后,都留下剩余运动,这便是想象。对记忆、联想、梦、想象等许多认知现象进展很细致的观察。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分析了人的认识能力,他把人的认识能力分成感性、知性和理性。英语联想主义詹姆士穆勒把人的复

11、杂心理看成是由感觉这种简单元素构成的。人的感觉除了视、听、嗅、味、触五官之外,还有肌肉感觉、消化感觉、痒、触痒感觉。人的复杂心理是通过联想力量把感觉元素结合起来构成的。二、从思辨到实验室的科学研究1879年,冯德在德国的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冯德主X心理学的任务是在实验条件下。对心理内容做元素分析。在他的实验室中,通过实验观察、对感觉、知觉、注意、反响、联想等认知过程进展了研究。艾宾浩斯是最早把实验法应用于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从中得到了关于记忆数量的结果,从此打破了以为实验法只能用于简单心理过程研究的成见。德国的GE缪勒把客观法和内省法结合起来,对记忆进展了研究,对费希纳所用的心理物理法

12、进展了改良和补充,成为后来认知心理学常用的方法。三、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的影响把人看成是承受信息并加工信息的信息传送装置,试图借用信息论中“编码这个概念去说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他们认为通过信息编码,能增加传送信息的能力。把计算机作为实验工具,对认知过程的设想进展模拟。计算机能快捷、确切,而又不受干扰。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推动着认知心理学的开展。第二章注意第一节注意的概述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事物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心理活动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它永远是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从众多事物中选择人要反映的对象。集中指人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

13、抑制而不予理会,以保证对选择的对象有鲜明的清晰的反映。心理活动指向某一事物,必然对该事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反映;为了更完善地了解客观事物的变化,清楚而完善地反映某些客观事物,就必定指向该事物。二、注意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有机体的周围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身体各局部器官也要发生调整性变化,以便适应环境。注意是意识的指向和集中,总伴随有外部表现,外部表现和它的内心状态并不总是相对应的掌握外部表现的特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实际意义,了解学生上课时注意集中的情况,判断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从而不断地改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三、注意的选择性功能与其理论注意的选择性功能把意识集中反映一切事物中的某些事物,而对其余

14、的事物不加意识或意识得比拟模糊。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认为头脑在信息加工系统容量方面是有限的,因而神经系统的某个部位设有过滤器装置,致使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首进入神经系统时,产生着对信息的过滤或阻断作用。2、衰减器理论特瑞斯曼认为当信息通过衰减器时,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能够通过并反映在人的意识中,而不被注意或不被追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阻断,只是其强度减弱而出现衰减。3、主动加工模型理论在记忆中储存的信息构成一个加工模型的“主动整合器,由感觉活动所获得的全部信息,都要受到这个模型检验。还存在被动的自主装置。四、注意的生理根底1、定向反射与注意定向反射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引起有机体有关器官朝向该种刺激物,以便有效地应付变化着的环境的反响过程。定向反射在动物和人的生活中具有巨大意义。使有机体趋向活动目标,也可以逃离不利于机体的生存情境。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它构成了注意的初级生理根底。具有选择性的主动探究行为,如此是一种社会行为,是训练的结果。它如此是在无条件定向反射根底之上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