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202844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 页数:99 大小:31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上册语文教案(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桃花源记 教案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2、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

3、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4、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5、)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第二课时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6、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7、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

8、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

9、、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

10、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

11、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

12、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

13、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

14、: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

15、。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