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72027862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一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一、(21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敕(chi)造 赦(she)免 新正(zheng) 少不更(geng)事 B畏葸(xi) 崔嵬(wei) 俨(yan)然 间(jian)或一轮 C冗(rong)长 尧(yao)舜 监(jian)生 冠(guan)冕堂皇 D便(bian)宜 炮(pao)烙 藩(fan)离 弃甲曳(yi) 兵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饿殍 鳏寡 纶巾 肝脑涂地 B. 跬步 幽咽 隼头 礼上往来 C. 潺头 踌躇 执拗 佛反盈天 D. 桌帏 偏辟 嬴得 不经之谈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

2、一句是: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B.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决不谩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上新词。C.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质量的。D.以发给每人一百元钱后遣散的方式来应对民工集中追索欠款,得龙建筑公司的这种做法也是扬汤止沸,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帮助的。4选出与例句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例句: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A.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B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C. 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

3、者不生,即使厌见着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B范美忠说:如果有关部门认为他没去救学生自己先跑就不配当老师从而取消他的教师资格,是违背了教师法。C国家审计署公布:汶川地震承诺捐款到帐至少百分之七十以上。D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书乞骸骨:请求一死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行走C 位在廉颇之右:表方位 D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一起,共同。7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

4、项A小学而大遗 B衡下车,治威严C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D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二 、阅读文言文,回答8一13题(18分,每题3分)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5、,以送公子。 / 8加点字读音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A数遗魏忘及公子书 B数请魏王 C公子亲数存之 D请数公子行日9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看望、拜访”意思的一项是:A公子亲数存之 B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C公子过谢侯生 D公子闻之,往请10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公子有急A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B公子从车骑 ,虚左C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卒廷见相如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或师焉,或不焉B直上载公子上坐C晋鄙不授公子兵D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1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例句:自书点所记,未之有也A此人力士 B此乃臣效命之秋也C何功之有哉 D臣乃市井鼓

6、刀屠者。1对侯生北乡自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侯生后悔为信陵君出谋划策,但悔之晚矣,只能以死谢罪。B侯生的选择是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封建道德观念。 C侯生是以此激励信陵君坚定意志,下定事必成功的决心。D侯生虽然对信陵君尽了忠义,但欺骗魏王又是不忠。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全声誉才如此。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9分,每题3分)信用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制度,现代社会是建立并运作在信用制度之上的。现代信用制度是在古代信诺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民俗民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现代的“信用”与古代的“信诺”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用”字。古代人的信诺是一种人格操守,是由自然经济和

7、人身依附关系所决定的一种个人道德品质;而现代人的信用制度则是一种契约关系,是由工商经济和相互依存关系所决定的一种互惠制度。古代的信诺只是涉及到少数人的事情,而现代信用制度则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古代人是否守信诺,只会造成道德上的益或损;而现代人不遵守信用制度所受的惩罚主要是经济和法律上的。 现代信用制度,包括信任关系、信用项目、信用卡和各种信用贷款等,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现代信用制度具有加快资金周转、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宏观作用。对个人来说,具有化困难于无形、集众力于一身的社会促进功能。就拿信用贷款来说吧,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资金短缺的时候,不借贷就会失去一次发展机遇,中国

8、不少的知名企业家都是靠借贷起家的。新的观念告诉我们,对个人来说,信用贷款不是消费,而是投资。现代人应该变信贷负担为实现人生目标的阶梯,变信贷压力为坚决履行信用的动力。 社会人群相互的信任关系是推行现代信用制度最基本的要素,是发展信用制度的基础。现代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黏合剂,否则就没有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或可靠的朋友。具有信任特质的人更容易接受他人,更容易接纳新生事物,更容易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助力,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目前国内不少人对信用制度还不太适应,助学贷款在大学校园里受阻就是一例。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的一种,它的需求量其实很

9、大,可是一些贫困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对此却并不感兴趣。助学贷款打破了小农经济以季、年为基础的自然平衡原则,即便是采用国家贴息的形式,在一些学生家长看来也是“寅吃卯粮”,这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观念所不允许,自然被家在农村的学生家长视为畏途。虽然大学教育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但是鉴于对未来工作不确定性和还贷压力的考虑,在助学贷款实施伊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无法立刻接受“未工作,先负债”的理念,他们还没有勇气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国目前实行信用制度的法律条件不够完善规范,社会信用程度普遍比较低,信用风险较大,信贷手续复杂,这些都影响了信用制度全面有效的推行。 14文章论述了现

10、代的“信用”和古代的“信诺”,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是从现代信用制度和古代信诺哲学的产生原因、涉及范围,奖惩办法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二者的区别的。 B“区别在于一个用字”的意思是说:“信用”不仅体现了古代的“信守承诺”,而且突出了“信”在现代社会的使用价值。 C古代的“信诺”讲的是道德品质和人格操守,强调“义”;现代的“信用”只 讲经济上的互惠,强调“利”。二者是对立的。 D现代的“信用”已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古代的“信诺”仅是一种哲学理念,它们都与社会经济形态无关。15“助学贷款在大学校园里受阻”的最根本原因是:A大学教育使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虽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但仍然滞后。 B目前实行信用制

11、度的法律条件不够完善规范,社会信用制度普遍比较低。C信用风险较大,信贷手续复杂。D大学时期不能外出工作,还贷压力太大。1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但由于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原因,现代人尚无法接受。 B现代社会不能没有信用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解决个人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困难。 C现代人要具有信任特质,要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发展同步。 D现代人不守信诺,法律条件又不完善,再加上千百年旧观念的束缚,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举步维艰。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718题。(8分)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

12、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 却是松梢露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17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3分) 18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5分) 五、背诵(10分)19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1)江间波浪兼天涌, 。(2) ,诸清沙白鸟飞回.(3) ,望帝春心托杜鹃。(4)七十者衣帛食肉, 。(5) ,功在不舍。(6)羌管弄晴, 。(7)念去去,千里烟波, 。(8)莫听穿林打叶声, 。(9) ,赢粮而景从。(10)廉颇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六、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20分) 江湖苏轼 在历史长长的小巷里,有一个人总会让我们为之倾倒。他总是站在千年外

13、的月光下,峨冠博带,长须飘飘,脸上挂着一副顽皮的笑,看着我们,让我们自惭形秽,自觉污浊不堪;让我们在岁月的驿路上奔波得精疲力竭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对照着他想想:人,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才能称之为人。 这个人,就是苏轼,中国的文人苏轼。 翻开苏东坡文集,你的眼中就会出现这个人的影子。这个古代的读书人,他正手执锄头,躬耕于东坡,生活很苦,却回过头告诉你“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在世俗的人们赏菊时,他竟吃菊,吃了还夸能长寿,这可真让当时朝廷的某些人大失所望。 在宋朝的文人中,只有他永远属于江湖,一如他文中的鹤,潇洒地展展翅,从宫廷里飞出,飞望“西山之阙”,与白云相逐,与江湖为伴,率性而行,自由自在,永远活在青山绿水之间,活在诗词歌赋之中,活在民间传说里,千余年了,苦则苦矣,却风流,潇洒。 他少年得志,名士风流,很有一些同年和诗酒唱和的朋友,再加上他的名头,只要他愿意,只要他稍作暗示,就会重新回到那个金碧辉煌的地方,避免漂泊之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