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说起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1979581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说起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说起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说起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说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说起(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说起 摘 要杜甫名篇兵车行中“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不合情理吗?从唐朝的兵役制度说起,首先古人的结婚年纪和当代人相比是相对较早;其次并不是全部的丁男全部必需服兵役:有钱有势人家的男子往往能够逃过兵役,一般百姓也不是全部丁男全部要服役。这两句诗反应了不义战争给广大劳感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关键词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役制度 结婚年纪 深重灾难笔者在教授杜甫名篇兵车行时,讲到“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两句诗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男子全部埋没随百草了,那么女子还能嫁给谁呢?怎么可能犹得嫁比邻呢?杜甫是不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杜甫

2、借此想表示什么呢?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唐朝的兵役制度说起。唐朝早期实施府兵制,府兵从军府州的成年男丁中征发,每三年或六年选点一次。唐高祖武德七年定制:男子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至唐玄宗天宝三年改为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根据正常的征兵制度,征兵范围在二十一岁至六十岁的男子之间。“或从十五北防河”是不合兵役制度的,杜甫或许是从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化用过来,以此表现百姓的服役时间之长。而我们知道,古人的结婚年纪和当代人相比是相对较早的。唐太宗贞观元年下诏男二十岁、女十五岁即可成婚;到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下诏又将婚龄降为男十五岁、女十三岁。李白长干行中有“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3、。因此说,“生女犹得嫁比邻”是合情合理的。当然,男子结婚后到了服兵役年纪还有可能被征发当兵,因此才有了“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惨送别场面。其次,并不是全部的丁男全部必需服兵役。唐初要求,府兵是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中挑选。士兵出征频繁,而勋赏不行,因此有钱人家就钻空子千方百计逃避兵役,有的出钱雇人替代,有的勾结官吏,假托出家当和尚。也就是说,有钱有势人家的男子往往能够逃过兵役。一般百姓也不是全部丁男全部要服役,白居易新丰折臂翁有诗句“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意思是说每户人家三个丁男需要有一个服兵役。这么说来,“生女犹得嫁比邻”更有情理上的可能。其实,

4、杜甫只是想借此表现统治者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在传统农业经济社会中,“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而战事的频繁,“生男”往往“埋没随百草”,使大家这种观念发生了改变,“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因为男子一旦被征发去当兵,就基础等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能活着回来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是战死沙场,可能尸体全部找不到,也无人掩埋,“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么悲惨的结局,怎能让百姓心灵不受伤害呢?当然,是不是真的生女就比生男好呢?“嫁比邻”从表面上来看要好于“随百草”,因为女大家毕竟保住了一条命。然而是否能够说女大家比死去的征夫们更幸运呢?答案是否定的。男大家全部被征调上前线了,全家的重

5、担就落在了女人的肩上。她们要照料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除了繁重的家务,还要耕种田地,收获了粮食还要向官府交纳多如牛毛的赋税。假如说生活上的这些困难还能挺过去的话,女大家还要忍受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那就是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她们面对着夜空,想着远方的丈夫:能不能吃饱饭?冬天有没有棉衣?在哪里打仗?有没有危险?会不会死去这些想法会整天折磨着她们,而这种折磨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很可能是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一个柔弱的女子经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我们能说她是幸运的吗?这么活着不是比死去更痛苦吗?总而言之,不论是“嫁比邻”,还是“随百草”,全部反应了不义战争给广大劳感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作者介绍王前茂,江苏省泗洪中学老师,关键研究高中语文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