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3000字读后感(共4页)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1979384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3000字读后感(共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资本论3000字读后感(共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资本论3000字读后感(共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本论3000字读后感(共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资本论3000字读后感(共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3000字读后感(共4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关于对卡尔马克思所著的资本论的读后感我讲一下我对于本书作者的认识吧,毕竟读的是他的作品,在这感谢一下他写出这本书。人们对于马克思的第一印象吧,首先他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个伟人。然后,从小学过来对于伟人的认识来讲,他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最后,我要说一下自己的偏见:我不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哲学家,嗯、顶多算半个。有人可能就要说我没有资格去评价这样一个随随便便拿出一样成就就比自己生平成就还要高的伟人,确实,就是承认了这一点,我才说这是偏见。也是挺惭愧的,毕竟对他的所有了解不过尔尔居然还很脸皮厚得有了自己的偏见。至于产生这一

2、偏见的缘由呢、以为他所处的背景与他所面对的社会问题和他所做的主要事情,马克思是在面对资产阶级对于无产阶级的统治背景下才进行的思考和行为产生,不可避免的、这其中必然带有了一种“指向性”,那么这就不是我所理解的最为纯粹的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当然,这的确是在那个背景下针对于那个问题而进行的哲学思考。也许是个人只是单纯的喜欢哪些对于最基本的问题进行的哲学思考的偏爱才会有这种莫名其妙的偏见吧。有这种小孩子气的偏见真是抱歉啊!好在这个社会无心跟一个小孩子计较是吗?由于学院中各种琐碎事项以及所处3个部门的大小事项,在为期不过4周的时间内去读这样一本著作,个人是认为不合理的,作为一个小男孩子我稍微抱怨一下。在

3、这样及其不认真的阅读中我对于资本论的认识我即在下文中谈到。那么首先,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大体上运用了唯物史观的观点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而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一个理科生从高一就放弃了政治而整理出着一段话我还是很佩服

4、我自己的。马克思以资本论一书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的事实。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是如此提及的:“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劳

5、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

6、剩余价值。也就是上段所提及的资本主义的秘密。作为一个以后是想要从商的我来说,马克思这种人无疑是最讨厌的告密者,因为他清晰的告诉所有的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们他们被骗的事实。好在当今我国国家性质并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甚至是半资本主义社会,我看不到社会中人与人互帮互助的一面,反而全是利益问题,好在的是、我喜欢。其实,我们将剩余价值理论换个方法表示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整个工作日a必要劳动时间a剩余劳动时间b。a在稳定的生产方式的前提下是固定的,所以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必然通过a的增加而增加b,而a在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情况下是续渐减少的,所以在a不变的前提下,这种不变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b在续渐地增

7、加。后面的情况所造成的后果是:由于a的减少而使劳动力的价值降低,然而它被剥削的程度更大了。以上我大体谈到了马克思创作资本论在当时的主要目的以及简略的方法,下面我将从几个小的方面,较之上文更为具体地说下我对于这几个小方面的理解和认识。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

8、产品。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二是劳动产品。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因为可以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要生产产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后,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形成价值。因此,交换这一过程在这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商

9、品交换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交换创造财富。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财富的获取是通过堆剩余价值的剥夺。商品因为交换过程而从他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他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受咯。这过程在此是一种社会的物质交换。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商品到它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入消费领域。商品因为有交换因此有了货币,有了在市场的流通。商品的直接流通方式wgw,但作为资本货币流通形式却是gwg,gwg之间是有意义的,因为其中gwg,g=g+g即是于原来的支付的货币额加上了一个增值额。这个增值额超过原价

10、值的余额,称为剩余价值。因此,商品以货币为媒介,通过交换,创造了剩余价值。也就是创造了财富。由此可见,交换是商品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商品实现其意义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通过粗略的看过此书后最深刻的便是对于商品和交换这两个名词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呃.并且不可避免的加深了对于成为一名剥削下层劳动人民的奸商的渴望,加深了对于金钱的热爱.后面那点是日常生活中常受刺激产生的,也是由前一点刺激而再次加深的想法。以上便是对于资本论该书的读后感想、其中有认真去了解的部分,也有玩笑般想法摆脱日常枯燥的一部分。最后、再次对自己的不认真阅读表示歉意、对自己的不知天高地厚感到抱歉。完。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