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复习指要教师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71971006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记》二则复习指要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礼记》二则复习指要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礼记》二则复习指要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二则复习指要教师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礼记二则复习指要虽有嘉肴虽(虽然?)有嘉(好的、美的)肴(用鱼、肉做的菜),弗(不)食(吃),不知其(它的)旨( 味美)也;虽有至(极,最)道,弗学,不知其善(好处)也。是故(因此,所以)学然后(这以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反思)也;知困,然后能自强(勉励,鼓励)也。故(所以)曰:教学相长(促进)也。兑命曰:“学(同“敩” ,教导)学(学习)半。”其(表推测。大概,恐怕)此之谓乎?一、注音嘉肴(yo)自强(qing)兑命(yu)学(xio)学半二、通假字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学”同“敩” (xiao) 教导;后“学”,学习三、古今

2、异义不能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主旨学然后知不足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然后能自强也 古义:勉励,鼓励 今义:健壮的,有力的四、一词多义学 学学半,教导学学半学习其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不知其旨也它的五、重点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6、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六、简答题:1、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2、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

4、明,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强调说明。全文论证严密,结构浑然一体。(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3、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答: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大道之行也 (选自礼记)大道(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之行(施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通“举”,推举,选举)能(名词,有才能的人),讲信修(培养)睦。故(因此)人不独(单独)亲(用作动词,以为亲,奉养)其(代词,他的,指前面的“人”)亲(名词,双亲,指父母),

5、不独子(用作动词,以为子,抚养)其子(名词,子女),使老有所终(终老,养老),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使之成长,即抚养),矜(gu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n职分,指职业、职守),女有归(归宿,指女子出嫁)。货恶(w憎恶)其弃(丢弃)于地也,不必藏(私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自身,自己)也,不必为己。是故(因此)谋(计谋)闭(闭塞)而不兴(兴起,起来),盗(盗窃,偷)窃(偷窃)乱(造反)贼(伤害,害人)而不作(兴起),故外户(泛指大门)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是(代词,这,指上文描述的各种社会状

6、况)谓(称为)大同。一、文学常识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虽有佳肴选自礼记学记;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二、生字选贤与(j)能 男有分(fn) 讲信修睦(m) 货恶(w) 矜(gun)寡孤独 幼有所长(zhng)三、通假字(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推举,选拔。(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四、古今异义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孤:古义:幼而无父的人。今义:父母双亡的人。女有归 归:古义:女

7、子出嫁 今义:回家,回来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古义:指造反 今义:秩序差,不条理。盗窃乱贼而不作 贼:古义:伤害,害人。今义:指小偷。五、一词多义亲故人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译为“奉养”)故人不独亲其亲 (名词,父母)子故人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子,译为“抚育”)故人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为:天下为公 是不必为己 为了独: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老而无子的人。故人不独亲其亲 单单,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阻塞。故外户而不闭。 关闭。之其此之谓乎 代词,这,这种情况大道之行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六、词类活用不知其善也 善:好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选贤与能 贤

8、:品德高尚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选贤与能 能:能干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使老有所终 老:老年人。形容词作名词, 壮有所用 壮:中年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幼有所长 幼:幼童。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故外户而不闭 外:从外面。名词活用作状语故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以为亲,把当做亲人。意动用法。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以为子,把当做子女。意动用法。七、句式特点1.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也”表判断)2.被动句货恶其弃于地也3.倒装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其此之谓乎。(“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作用:宾

9、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八、翻译句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九、课文

10、理解(一)根据提示写出原文1写“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的句子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写“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3写“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4孟子有句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行也一文与此句类似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与“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句子是:故外户而不闭(二)理解课文,回答问题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 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答:“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

11、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大道” 和“ 大同”都是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2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3.请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天下为公”的。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4.“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5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出自本文的成语是、。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矜(鳏)寡孤独:gun gu g d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