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一点研究和看法毕业论文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1963772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一点研究和看法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一点研究和看法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一点研究和看法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一点研究和看法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一点研究和看法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一点研究和看法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一点研究和看法毕业论文(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毕 业 论 文题 目:关于资产减值损失的一点研究和看法年级:09级学号: 姓名: 专业:会计(涉外方向)指导老师: 二零一二年四月十日 【摘 要】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对于企业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这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务操作上都很不完善。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力求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从而有助于其作出投资决策。本文主要讨论研究了减值会计的理论和实务问题,及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对策。【关键词】资产减值 资产减值会计 会计

2、信息目 录1 引言 22 资产减值会计概述22.1 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 22.2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 42.3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 43.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起点-决策有用观 54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54.1资产减值的确认 54.2资产减值的计量 74.3资产减值的披露 95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105.1不提或者少提资产减值,虚增利润 105.2利用流动资产减值可以转回,通过“大额计提,巨额转回”调节利润116针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126.1企业内部机制方面.126.2企业外部方面13参考文献15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资产的价值也

3、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资产最新价值小于其账面价值时,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需计提资产减值,其真实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就是资产减值。计提资产减值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增强信息的有用性,企业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将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泡沫予以消化,提高资产的质量,使资产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未来获得经济利益的能力;同时,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通过确认资产减值,可使利益相关者相信企业资产已得到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具信心。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相对滞后,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八号就是专门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准则,新准则体现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特征,明

4、确了所有资产减值的运用原则,对具体规范的范围做了进一步的界定,使得会计人员容易理解和操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在与国际趋同的过程中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对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和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资产减值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从我国目前资产减值计提的现状来看,许多企业为了业绩“好看”等原因高估资产价值,对计提减值准备存在抗拒心理,没有按照规定计提,部分企业滥用稳健性原则计提减值准备借以调控利润,使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企业操控利润的“调控器”。实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方面表明了企业

5、在执行会计准则时对资产减值处理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另一方面表明了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体系尚不健全和完善,导致在会计实务中操作的随意性较大。因此,有必要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基础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研究,为资产减值会计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通过对我国会计实务在计提减值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从而促进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而健全和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体系。2 资产减值会计概述2.1 资产减值的相关概念(1) 资产资产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要素,是研究资产减值会计的首要问题,因为它决定了资产减值会计应对哪些对象计提减值准备。会计界对于资产定义处在不断的

6、发展变化中,并随着人们对资产认识的不断加深而日趋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资产定义为“企业是由过去事项而由企业控制的预期会导致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资源”。2006年2月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该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性,其重要的实践意义是:可以根据资产的定义将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不良资产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剔除,这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资产的定义尽管在表述上不同,但是二者所反映出的资产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资产是一种预期会给企业带

7、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这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是资产的最重要特征,资产之所以成为资产就在于其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由企业拥有或控制;资产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不能是预期的资产,已经得到了国际会计界的普遍认同。(2) 资产减值资产减值是指因外部因素或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发生改变而导致资产的使用价值降低,使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有: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新工艺、新技

8、术的开发利用使得原有的固定资产、技术、产品等快速被淘汰;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一般情况下,这种减值是非预期的、偶然的。通常情况下,人们容易将资产减值同资产损耗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将二者加以区分,资产损耗有两种类型: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而消耗导致资产价值降低,这是正常的、可以预期的经营损耗;由于内部保管不善而导致资产价值降低,如火灾或人为毁损等,这是非正常的、无法预期的非经营损耗。资产减值同资产损耗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表现为资产自身价值的减损,但是两者又是不同的。经营损耗将其价值转移到其所生

9、产的产品上,通过产品的销售得到补偿,资产减值则不能通过产品的销售得到补偿,只能通过企业所有者权益得到补偿。非经营损耗与资产减值导致资产减值的原因不同。如果资产发生减值而不予确认,必然高估资产价值,这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因此,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合理估计资产减值损失。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资产减值是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差额。(3)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会计就是在会计期末根据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孰低原则将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减值的一种会计核算模式。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10、,合理估计资产的减值损失,并对可能发生减值的资产进行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资产减值会计弥补了传统的成本计量模式的缺陷,更真实地反映了资产的价值和企业的经营业绩,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4)资产减值会计体现了资产的本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资产的本质所在,资产意味着未来预期的经济利益,资产的账面价值反映了资产的真实价值。在持有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实际价值时其差额就是资产减值,这部分价值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即不符合资产定义,因此不应再作为

11、资产而应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仍以虚高的账面价值表现其价值就违背了资产的本质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计提减值损失,如实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是资产定义的内在要求,体现了资产的本质特征。2.2资产减值的计提范围企业所有的资产在发生减值时,原则上都应当对所发生的减值损失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资产减值包括所有资产的减值,而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只规范了非流动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其他资产减值则由其相关会计准则来规范,如存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等。2.3资产减

12、值会计的发展历程(1)国外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资产减值的会计思想最早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当时的商业会计实务中,人们已经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19世纪存货计价的稳健思想广泛传播到欧洲大陆,德国在其公司法中确立了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标志着资产减值的会计思想得到了法律的认可。1975年,FASB发布了FAS12某些有价证券会计,允许企业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记账,明确提出以永久性标准来确认短期投资减值。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导致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的大幅增加,FSAB于1975年出台SFAS5或有事项会计准则,提出了或有损失的可能性标

13、准,极大地推动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为适应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要求,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各国相继出台了有关资产的减值规范,全面推进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1998年4月,IASC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开会发布和实施IAS36,对完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规范资产减值实务,增加减值测试的操作性,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具有重要意义。(2)国内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我国最早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制定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2年1月1日起执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最早提出了计提坏账准备金的规定,但没有强制要求。随后在1992年7月1日起实施

14、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1992年会计变革适应了经济体制与企业经营形式的变化,要求对应收账款、存货计提减值准备,形成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雏形。1998年,我国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跌价准备,计提方法和计提比例由公司自行确定,这增加了上市公司选择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余地。1999年11月21日我国财政部要求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的要求计提相应资产的减值准备。2001年初,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突出对谨慎性

15、原则的要求,进一步要求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并把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纳入报表体系,成为资产负债表的第一附表,成为我国近期的一项会计改革。近几年的年报显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成为某些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这主要是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转回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有一定的主观性。为了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和 相关信息的披露,2006年初,我国财政部在借鉴IAS36和结合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践的基础上,颁布了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应计提资产减值,且“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比较具体的规定了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