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文化背景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1963567 上传时间:2023-10-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文化背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文化背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文化背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文化背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文化背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文化背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文化背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方美学差异及其文化背景简要:摘 要 作为传统中国典型绘画方式的中国画与西方油画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主要表达在:中国画表达的是一种意境美,油画表达的是写实美;中国画有画以载道的哲理意蕴,油画那么更摘 要 作为传统中国典型绘画方式的中国画与西方油画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主要表达在:中国画表达的是一种意境美,油画表达的是写实美;中国画有“画以载道的哲理意蕴,油画那么更加注重某种感性的愉悦。两者绘画技巧的不同间接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即传统中国文化偏向于艺术型文化,而西方文化那么表现为科学型文化。本文源自决策与信息 2022年12期?决策与信息?杂志是在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的提议下,致力于中

2、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宣传而创立的中国决策信息第一刊。该刊原由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现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归口管理,湖北省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主办的综合性期刊。关键词 中国画;油画;美学差异;艺术型文化;科学型文化中国画是中国的典型绘画方式,油画是西方的典型绘画方式。西方的油画最早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徐悲鸿、林风眠等学子留洋归来而逐渐为国人所知。中国画与油画在绘画技巧、取意写景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两者的比拟既有利于理解两者之间的美学差异,也有助于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一、意境美与写实美中国画凸显的是一種意境美,西方油画主要凸显的是写实美。所谓

3、意境美,就是通过绘画表达出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用传统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对“道的感悟。?道德经?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认为“道是无法言语的,是一种“玄之又玄的精神境界,也是传统中国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境界。中国画就表达了这一点,通过对人、物(甚至是虚构的人、物)的绘画来表达画者感悟到的某种意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画有一种“画以载道的意蕴,绘画本身不是目的,表达意境才是最终目的。所谓写实美就是画者通过对外部物象的观察和描摹,在参加作者感

4、受和理解的根底上,再现外界物象,并通过这种具象艺术为观者带来审美愉悦,这就是写实美。以世界十大著名油画为例:?无名女郎?入睡的维纳斯?蒙娜丽莎?女占卜师?宫娥?海伦娜弗尔曼肖像?珍珠女郎?吹笛少年?向日葵?西斯廷圣母?,这十大名作都属于写实油画。虽然这些名作在写实中似乎也表现出超越画像本身的魅力,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向日葵?,但总体上还是以写实为根基。中国画并非不写实,其写实是以一种虚化的意境方式表达出来,或者说,即使写实也是以表达意境为主。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为例:?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这些画

5、似乎在写实,但实际上却是在表意。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看起来人物场景众多,似乎属于写实一类,其实并非如此,这些场景都是作者根据神话故事创作出来的。此画配以诸多诗词(以画配诗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表达的是一种缥缈出尘的神仙生活。那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仅仅只是写实吗?并非如此。作画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通过繁杂众多的人物绘画表达的是盛世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民风民俗。正是中国画摈弃了呆板的写实方式,因此在绘画技巧上往往注重气韵流动、留白留残。对此钱钟书曾有评论:“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

6、;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1 1354从绘画技巧上来看,中国画普遍采用散点或无点透视,其技法的上下完全取决于画家的“游目会心,或者说取决于画家自身对“道的领悟。对“道的领悟就是对境界的极致追求,中国画正表达了这一点。追求境界的极致,而绝非对人、物的具象化描绘,因此中国画往往展现为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这正如南朝宗炳所说“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三尺,体百里之迥2 444。基于此,所以对于同样的山水就有不同的绘画要求,以表达不同的旨趣。如宋代郭熙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

7、之平远。2 449宋人韩拙又说:“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2 451显然,对山水绘画要求的区分,表达的是一种或“深远或“幽远的意境。禅画是中国画追求极致境界的产物。其特点和特征在于:禅画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脱纯洁,在脱尘境界的简约笔墨中表达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境风骨。禅画大量运用了留白、留残的艺术表现手法,甚至整幅画面只有寥寥数笔,但这寥寥数笔却表达了强烈的意境之美,能够引导观者从中领悟到画作蕴含的真意。禅宗是中国外乡文化孕育出来的最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强调的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即不通过语言文字的刻

8、板解释,而是通过隐喻、象征等方式趋向对“道(佛性)的领悟。禅画完美表达了这一点,通过画面的隐喻或象征引导观者体悟画面背后隐藏的意境。可以说,禅画是中国画强调意境之美的典型。再看西方传统油画,其对艺术形象的追求多是一种“逼真的美。“逼真意味着对客观事物的具象化完美再现,其根底是对外界事物的临摹或模仿。这一点与西方哲学强调主客相分(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分开的)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因为主客相分在美学上走向的就是模仿论。比方,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看来,“模仿是一种创造创造形象而不是创造实物“是这些东西(即模仿对象)的影子,不是这些东西本身3 29。这种思想一直影响到近现代,因此达芬奇在谈画家时说:“他的作品

9、应该像镜子那样,如实反映安放在镜前的各物体的许多色彩。作到这一点,它仿佛就是第二自然。3 120显然,在达芬奇这样的绘画巨匠看来,写实性是绘画的第一要求(这一点显然与中国画的特点是很不相同的)。曾创作?泉?大宫女?土耳其浴室?等名作的安格尔也说:“造型艺术只有当它酷似造化到这种程度,以至把它当作自然本身了时,才算到达高度完美的境地。艺术的表现手法最好是不露痕迹。3 324安格尔的说法与达芬奇几乎如出一辙,都强调的是对自然物的完美模仿。显然西方油画追求的是一种写实美,追求的是对艺术对象的完美模仿或再现;越将对象表现得生动逼真,画作就越被认为是趋向于自然的、完美的。可以说,当中国画强调不拘泥于具体

10、人物而表达某种抽象的意境的时候,西方油画强调的却是对具体人物的“逼真的模仿。二、哲理意蕴与感性愉悦由于中国画追求意境之美,有“画以载道的意味,因此中国画往往追求一种哲理意蕴的表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中国画追求的便是“以形写神“离形得似“以形媚道,这显然是具有浓郁的哲理意味的。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表现在画作上,画家往往通过(山水等)绘画来表达自身(仁、智)的志向或旨趣,这就是以形媚道的含义。以绘画技巧而论,中国画的意境不仅在笔墨之中,更在笔墨之外,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2 444。所以中国画特别讲究虚

11、实的安排,在写实中表达意境,虚实相生,圆融不二。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画特别讲究画家自身的修养,画家越能到达与大道“玄同的境界,那么其画作越能“传神,这与西方强调绘画本身而不与画家自身的修养相联系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中国一切艺术品,亦可见作者之心,西方人那么放其心于文学艺术中,非能存其心于艺术中4 271。譬如,清代画家郑板桥擅长画竹,所画竹子源于现实,但其内蕴意境又高于现实,表达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的风骨,而这正是画家自身气节的最好描述。我国表达“画以载道哲理意蕴的画作很多,最为著名的是南宋廓庵禅师所画的?十牛图?。如果从西方

12、油画的角度来看,无非是看到了十幅关于牛的绘画而已;而从禅画的角度来说,?十牛图?本身不是画牛,而是通过隐喻、象征形象地展现了修行者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悟道的整个过程。第一幅图“寻牛,配有偈颂“从来不失,何用追寻。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这实际上并非指牛丧失了,而象征的是“心牛(即本心、初心)迷失在了红尘之中,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立志求道。第二幅图“见迹,并非指找到了牛的踪迹,而是指通过修正体悟终于有时机见到本心。其余八幅图为“见牛“得牛“牧牛“骑牛回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还源“入廛垂手,外表上是说牛,实际上说的是修道者终于得见本心、体悟本心、修行得证大道

13、、度化众生的过程。可以说,?十牛图?将禅宗哲理简明扼要地表现了出来。与中国画强调哲理意蕴的表达不同,西方油画更多追求的是一种感性愉悦。所谓感性愉悦,更多地表现为感官的享受(快感),或者说,油画追求的是一种通过画作本身给观者带来感官上的快乐,这正如达芬奇所说:“绘画给予眼睛以快感。3 114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主张艺术是一种模仿的同时,也认为“绘画的乖巧与着色能给人以快感3 32,对此古罗马的普罗塔克也认为,“人们对绘画的喜悦与惊异起于图画的逼肖3 37。显然,相对于中国画追求意境在绘画之外的意蕴相比,油画追求的就是绘画本身所带来的的感官愉悦,即追求绘画本身所具有的着色、线条、光影、明暗等因

14、素,以到达对人、物的惟妙惟肖的模仿,从而给感官带来快乐;而中国画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而更加强调的是精神的感悟。柏拉图曾这样说:“(绘画)真正的快感来自美的颜色、美的形式。3 28而中国画所说的真正的快感却不是感官的,也不是美的颜色与形式本身,而是画作背后表达出的对“道的领悟,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而不是感官快乐的追求。从绘画对象本身來看,中国画对自然物(尤其是山水景色)的描绘非常多,这与传统士大夫寄情山水、超越世俗的志趣相关。而油画对于自然风景的描绘固然也不少,但其对不穿衣服的人体的描绘却是传统中国画所没有的。这同样表达了西方人追求感官的愉悦,认为人体(包括男女裸体)也是一种美的认识相关。

15、如西方油画中的名作?入睡的维纳斯?法庭上的芙丽涅?躺在沙发上的奥达丽斯克?浴中的苏珊娜?达娜厄?爱神与普赛克?展现的都是男女裸体。油画中之所以有大量的裸露人体,其起源于古希腊。因为在古希腊文化中感性的、健康的、完美的人体是最美的,因为神就具有最健美的身体,因此对人体的描绘就一直延续下来。而在强调礼仪道德传统的中国人看来,对男女裸体的描绘却是大伤风雅,甚至是离经叛道的。1920年近代著名画家刘海粟第一次将人体女模特引入教室,在当时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轰动,刘海粟也因此遭到了各方的批判和抨击,被称为“文妖和“艺术叛徒。1926 年 5 月,统领江南的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还下令取缔美术学校模特,刘海粟甚至遭到他的密令通缉。显然,在传统中国人看来绘画表现的是一种“道,狭义地说,这个“道与强调礼仪的“道德相关;而引入人体模特与当时整个社会的道德风俗格格不入,自然会遭到打压。这一点与西方油画很早以前就有裸体男女画作的气氛是完全不同的。三、艺术型文化与科学型文化中国画与油画本身存在着美学上的差异,从其文化背景来说,两者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钱穆曾对此有简单而深刻的概括,“西方文化主要在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