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以德育德分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1953017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以德育德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学教师以德育德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学教师以德育德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学教师以德育德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学教师以德育德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以德育德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以德育德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师以德育德分析 摘要:高素质的公民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构成因素。落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中学的德育工作应有新的作为。本文针对中学阶段“育德”的紧迫性和现状,从五个方面探讨中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育德”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教师;以德育德 2018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对于师德的表述有:意见第6条: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

2、。第7条:弘扬高尚师德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学生的品质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公民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主渠道是学校,高尚品德的培养关键在中学。笔者认为,落实意见,新时代中学师资队伍建设应将“以德育德”作为重要抓手。 一、人成长的阶段决定“育德”的紧迫性 (一)受教育的关键阶段。科瑞克报告将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划分为四个关键期,分别是5岁7岁,7岁11岁,11岁14岁,14岁16岁公民教育内容纳入现有初等教育已有的相关课程之中。(二)与家庭冲突的高发期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天然地改变小学

3、时对家庭的完全依赖,强烈要求自由的活动和人际交往空间,其认识和判断标准从遵从师长向遵从朋辈、崇尚新异过渡。虽然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最为持久和重要,但此阶段在交友活动、物质需求、学习方法方面极易与家长产生冲突,现实中绝大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纠正无能为力。(三)违法犯罪的危险期。此年龄段发育速度高出小学时的一两倍,胆量、力量明显增强,违法犯罪的机会增大。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犯罪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此阶段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和“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年龄段,一旦违法犯罪不仅造成对社会的危害,而且对当事人和家庭未来的影响更直接、更大。(四)道德品质培养的淡漠期。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大量富有社会责任

4、感的企业和有识人士,通过各种途径为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努力,期望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当今,成功学的多元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社会各阶层。一是社会上,一些人以拥有房屋、名车、财富、粉丝数量作为成功标准。二是一些中学在教育上,以“升学率”“重本率”作为指挥棒,学校管理者和师生最大目标是得“高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相比之下显得软弱。 二、中学阶段“育德”的内容方式和主要矛盾 我国初中设立思想品德课,高中设立思想政治课,高校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系列的公民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教育,学生确立基本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中学阶段“育德”体系如下:(一)德育课程体系设置。1.以政治

5、课作为核心课程:7年级(8个单元):笑迎新生活;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主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8年级(8个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崇尚公正和正义。9年级(4个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满怀希望迎接明天。2.以历史课作为主要课程:一是中国古代史: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和社会、政权、民族、经济等7个单元。二是中国近代史:包括反抗侵略、近代化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战、解放战争、经济和

6、社会、科技与思想文化等7个单元。三是中国现代史:包括建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建设、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外交、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等7个单元。四是世界古代史:包括人类文明的开端、亚欧的封建社会、古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等3个单元。五是世界近代史:包括步入近代;殖民地、无产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垄断资本主义、近代文化成就等5个单元。六是世界现代史:包括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发展、科技文化等8个单元。3.以语文课作为隐性课程:中学教材的古诗文,不仅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而且是“育德”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学生一生影响深远,对教师自身的师德提升也有重要

7、作用。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设置为:高中阶段14篇,初中50篇,初中新课标新增16篇。收录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共50人的文章,其中有尊师重教、修身治国、报国忧民、亲友情谊、水山寓志。但由于教育压力主要来自应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德育内容难以在语文课有限的课时内有效传授。(二)我国德育存在的问题。对比美国加州,从课程体系设置看,我国德育教育安排总体是科学合理的。其中历史一社会科课程:7年级:世界历史和地理中世纪和早期工业化时代;8年级:美国历史和地理成长与冲突:9年级:历史社会学科选修课:10年级:世界历史、文化和地理现代社会;11年级:美国历史和地理继续发展和变化:1

8、2年级:美国民主和经济原理。我国德育教育在内容、范围、体系等方面均不逊色于美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以下简称指南)总体目标: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品德基础。指南落实依靠意见。我们认为要正视目前存在的四对矛盾:1.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心理健康、优秀传统文化、信念、价值观、生态文明是中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5个教学体系。当前形式大多高于内容、活动普遍高于课程,甚至德育不作考试,以一次活动作为全年的德育教育。以可有可无的“开卷考查”,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是否合格的

9、等次,就算完成了德育。2.内容好与传授迟的矛盾。中学德育教育根据大纲组织教学活动,由于按年级教学,课程分布未必能切合到学生的求知实际,在知行统一、学段衔接上需要完善调整。可将一些课程提前,以切合中学生生理阶段、交往范围、学习环境的变化,适合其兴趣点和关注点。如将七年级的“笑迎新生活;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主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设置在小学六年级。将八年级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崇尚公正和正义”设置在七年级。以更贴近现在孩

10、子生理成熟的求知阶段,能更有效地减少青春期带来的家庭教育问题。3.说教多与实践少的矛盾。中学在升学的压力下,难以组织大量的实践活动,多数会结合实际,通过校训、雕像、标语等进行渗透式隐性教育,虽然难以量化测量育德效果,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德育途径。德育教育非念即背,缺乏实践体验的说教,对青春期的中学生,难以感悟,喜欢更无从谈起,德从何而育?4.单科强与综合弱的矛盾。当前中学教师的资格证制度,反映出对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以两方面为重点。一是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规、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二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中学课程、心理辅导、班级管理。教师资格证制度从宏观上保证了我国中学教师的从教能力。但

11、现实中,中学教师入职后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除了本专业课程的进修外,大多数难以在职业理念、文化素养、品德教育上再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要落实意见,更多依靠教师自我加压。 三、新时代提高中学教师“育德”能力的主要途径 中学教育是塑造灵魂和生命的重要阶段。每位教师不仅要有工匠精神,精心设计本科目的教学形式和环节去精准“授业”,而且要用广博的知识巧妙“传道”,更要做学生的朋友,去大道“解惑”。让教育变得更神圣,其基础是教师的“育德”能力。(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抗压能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再到强起来”有两个依靠:一是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

12、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这是中学教师“以德育德”的真谛所在。中学教师长期面对众多性格、能力、教养不同的群体,职业压力极大,其心理健康状态应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59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好,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基础知识,最起码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乐观、自律、豁达、大同,这要求教师首先要自己战胜职业压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大量关于人生意义、抵抗外界诱惑、修炼从容心灵的精华,所有科目的教师都应主动汲取,成为自身的基因,才能从心灵深处爱学生,体悟教师职业的光荣。(二)用国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教学活动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任何科目的中学教

13、师都应该注重国学知识涵养。近年来国家更加注重教材的国家事权,对教材内容进行更科学的编录,中学教师应跳出只钻研本课程的圈子,以更开阔的视野研究课程,让课程“立体”育人。如醉翁亭记,中学语文教学多从语言、结构、中心思想教学,第一段写醉翁亭所在,引出人与事,第二段描述景色和 参考文献: 1何芳.东西方四国学校公民教育概述J.当代青年研究,2014(2). 2李晓东.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J.中国德育,2017(18). 3蔡雅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龙宝新.从公民成长的梯次性看公民教育的深层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3(1). 5李罡.新时期我国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施途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4). 6王兆憬,白尚祯.西方公民教育发展的时代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1(11). 7侯丹娟,陈文旭.当代东欧中小学公民教育及其特点J.教学与管理,2014(2). 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