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角度解析新媒体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1785901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审美角度解析新媒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审美角度解析新媒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审美角度解析新媒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审美角度解析新媒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审美角度解析新媒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审美角度解析新媒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审美角度解析新媒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一、关键词释义1. 美学 本文在哲学意义上、在美的本质意义上谈论美学,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科 技和人文,与此相关,文中的生态,所指也不仅仅是自然环境,而是指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 人类生命和生存的状态,是本体论上的美学、存在论上的生态。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研究 人如何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并发现生存的确切意义,研究观念如何通过感觉和知觉而碰撞、 综合和形成。当美学观照艺术实践时,它同时观照艺术生产和消费双方。新媒体展现的感官 摄取情景,提供了艺术实践的新类型和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新形式,美学研究理应予以关注。2. 新媒体 如同后现代性相对于现代性一样,本文将出现于现代媒体,如广播、

2、电影、电 视等之后的数字技术媒体称作新媒体。包括电脑和一切运用微处理器、数码、镭射、互联网 的技术设备、电子娱乐产品,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多媒体系统,高科技视频系统,遥感系统, 以及通过数字手段生产的艺术品,仿生信息产品,和各种含有电子内容的输入、输出和存储 设备等等,它是广义的,几乎涵盖了影响当代生活个体和集体生存质量和价值的所有新技术。 一方面,传统媒体、现代媒体和新媒体在时间概念上有了清晰的区分,便于文章表述;另一 方面,作为一个哲学美学概念,它是与特定意识形态结构相关联的技术符码,唤醒了哲学美 学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重新审视,它所蕴涵的时间与空间概念从本体上解构了以往对存在的 理解和解释,打

3、破了关于主体客体的原有认识,重新组合了存在、真实、虚拟。一句话,它 已成为后现代社会和后现代语境的主要构成成分和推动力量,因此在意义内涵上可以称为新 媒体。3. 赛博空间 英文 Cyberspace 的音义合译,指数字技术和全球化网络所创造的虚拟时空、 虚拟社会,它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时空新观念,本文在它的原始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但它已 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哲学美学概念。与此相对应,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时空 世界,作为一种存在,被本文称为肉身世界。4. 瞬间失意 一种心理学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美学现象。意,指意象。这一概念是本文探 讨的重点,将在文中详述。二、数字化时代存在观念的变革上世纪

4、末,尼格罗庞蒂(Negroponte, N.)在他风靡全球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 一书中,通过原子(Atom)与比特(Bit)的区分,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数字化的跨越时空的 存在,他在回答为什么“要把数字化生存作为原子而不是比特来发行”的问题时说,“这 本书的每一页都可以轻易地转化为数字形式,而它原本也是从数字化世界中来的”。他还描 述了数字化对人类生存的翻天覆地的影响,并且认为“数字技术可以成为带领人们走向伟大 的世界共荣与和谐的自然力量” 1 (P3、P230)。很明显,人类科技的发展把我们推入今天 这样一个数字化的生存状态,仅就与审美有极大关联的艺术创作和消费来说,数字技

5、术革命 已经对传统的艺术本体观念产生了势不可挡的强烈冲击,并对建立在纯粹映象、纯粹文本、 纯粹客体或其他形式之上的,包括戏剧、电影、音乐、文学、建筑表现手法等在内的传统美 学观念和审美理论形成解构之势,而伴随着数字革命产生的新媒体及其提供的赛博空间不仅 在这个强大的数字化革命洪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同时为我们的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 考空间和研究领域。那么,新媒体的赛博空间中艺术生产和消费以及美感经验具有怎样的特 性,它与传统美学理论中精神与物质的、主体与客体的、灵与肉的哲学命题又有怎样的关联 呢?一个由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和理论家组成的称作“批评艺术合唱团” ( The Critical A

6、rt Ensemble)的作者群,在电子骚动(The Electronic Disturbance)中对数字时代社会、政 治、经济和文化生存的本质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认为流变性是其特质:“最能表明现今社 会状态的词应该是流变。曾经毋庸置疑的稳定性标志,如上帝或天性,已经被抛入了怀 疑论的黑窟窿,消融着定位了的主体和客体的身份。意义在扩张和浓缩进程中同时流动,天 意和理想的自相矛盾旋即展开。动力场和阻力场,在无边界区域暧昧地休眠。” 2 (P11) 把流变作为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性,消解了原有的规定性、标准甚至秩序,这 是后现代思想中一股强大的潮流。批评艺术合唱团身体力行,打破规范,允

7、许其作品不计版 权地大量复制,将所有现代的文学艺术所倍加珍视和钟爱的价值和品质一股脑地用新的批评 方式来摧毁。当然,我们有理由怀疑这种观念形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肯 定他们对数字时代流变性的界定是有相当道理的。而实际上,这也不过是对海德格尔(M.Heidegger)和巴舍拉(G.Bachelard)的空间观念,哈威(D.Harvey)的时间空间化美学 思想,维德勒(A.Vidler)从弗洛伊德(S.Freud)的“怪诞”概念中演绎的看似固定的空间 和概念都包含不定的因素的学说,以及德里达(J.Derrida)的“去中心”论等哲学问题的一 种更为形象的后现代解读。沃尔特本雅明(Wa

8、lter Benjamin),在他逝世前最后一篇作品历史哲学论纲(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中对艺术作品的迅速时过境迁发出警 告,他说:“每一个不被此刻视为与己相关的过去的意象,都将面临无法挽回的消亡的危险。 以往历史学家伴随心脏狂跳而来的喜讯也许就在他开口的瞬间早已消失在虚空之中。 ” 3(P254)这一观点在鲍德里亚(J.Baudrillard )的口号“航行于超真的地形里”也得以印证。 新媒体是整体流动多变的社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新空间尽管有时被称为虚拟空 间,而实际上它是作为一种存在而存在的,它像季节和气候一样真实,并以各种各样的

9、方式 影响我们人类世界甚至整个宇宙的生态。新媒体所营造的赛博空间、虚拟空间或虚拟社会概 念,大大改变了我们日作夜息其中的肉身世界空间和时间概念。形象地说,数字艺术中时间 的存在不同于肉身世界时间的存在,它没有光阴荏苒,太阳不需要缓慢升起或落下,迎接夏 日温暖的来临不需要熬过冬日寒冷,非线性状态使我们可以在分秒之间从幼年到暮年。时间 和空间的数字裂片在这里发生超现实形式的碰撞,我们的肉身经验与数字观念在赛博空间裂 变,肉身形态在向数字形态转换,促使我们对既有真实概念以及形而上学观念重新思考,与 既有时间和空间概念告别。这种转变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人们的温饱得 到满足之后,工业时代

10、市场对物质生产和消费的需求,正在向信息时代对知识和精神丰富的 渴求转变,精神的愉悦和审美的满足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超过日用品的需求。追 求生命的延长、渴望长寿,越来越被追求生命历程中每一刻的意义和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所 取代、所超越。新媒体的交互性交流与现代媒体单向性的传播相比,把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使其共同参与美感体验,甚至难分彼此。这样的审美不是静观和沉思,也不是单向性 的,而是多元的和动态的,是无边的和开放的,生产和消费存在于一种流变的动态关系之中。 似乎可以这样说,“审美”更多地是在“感受美”,美感产生于感受的经验而非审视当中。当 我们认真审视新媒体艺术生产和

11、消费形式时,我们会发现,新媒体已不再只是一种传播工具, 新媒体艺术也不是肉身世界艺术品的数字翻版或模拟,我们不能把电脑屏幕上的数字照片等 同于洗印照片,数字照片的任意开合,以及放大、缩小、美化和变型,在无质感的空间中可 以轻易实现,而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身份则相互交织,水乳交融,难以分辨。三、赛博空间的美感特征赛博空间的真实性不仅表现在它的存在在本体论上是真实的,还表现在其中的审美体验同样 是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审美体验紧密关联着生理的美感,或愉悦或痛苦,或快乐或伤心,或 喜忧参半或悲喜交加,虚拟空间或数码幻觉可以在使用者或参与者(传统概念中的读者、观 众或审美主体)身体上生成伴有意识和意义的特殊审

12、美感受。类似的情景,可以在这样的状 态下体验:长时间滞留在驾驶模拟器或航空模拟器之中,在生理上你会产生高速奔驰的快感 或运动的眩晕、恶心。也就是说,虚拟的存在同样作用于生理和感官,也同样作用于知觉和 意识。1. 赛博空间里的瞬间失意 为了方便对赛博空间审美经验和美感的把握,我们可以使用保 罗维里奥(Paul Virilio)在消失美学(The Aesthetics of Disappearance)中所提出的一个 概念一一“瞬间失意”(picnolepsia,又译“走神癫痫”)来进行描述。所谓“瞬间失意”, 是指人所经历的一种生理的和认知的缺席状态,是认知形式的不在场或从身体中消失,精神 和肉

13、体此时出现分裂。保罗维里奥说:“这类不在场的情形,可能大量出现我们将用 瞬间失意来称它。但是,对于这种状态,实际上是什么也没有真正发生,消失的时间根 本就没存在过,每一次过程,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他或她的生命长河中极其微小的片段简 单地溜掉。孩子经常成为受害者,而且年轻的瞬间失意状态很快会变得难以(被大 人)忍受,大人总是试图提醒他或她,这种他们没有看到一一但有实际效用一一的情况的发 生。”(P9-10)根据保罗维里奥的描述,这种情形常常可以从白日梦中观察,或者从剧 烈的可以使感官暂时丧失能力的走神状态中观察。许多情况下,一个思想链,一个会话,或 者一个姿势在短暂的失意活动出现时中断,之后仍可

14、恢复。保罗维里奥举例说,瞬间失意 常常会突如其来地发生在吃早餐的时候,而握在手里的杯子经常从主人手中脱落、打翻,往 往延续几秒,其开始与结束都是突然的。诸感官保持警惕,然而却对外在感受封闭。复原也 如开始一样瞬间发生,停住的言谈举止从它们被中断的地方重新拾起,意识的时间自动重新 粘合,并且组成连续的表面上无断裂痕迹的时间。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捕捉为我们研究赛博空间中的美感经验提供了启示。把保罗维里奥瞬间 失意的研究放置在对新媒体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新媒体技术完全能够在其使用者身上诱 导和持续瞬间失意现象。在新媒体的技术、内容和空间之中,认知主体包含在交互状态的瞬 间失意情形之中。这样的审美状态形

15、象地表明肉身生活的数字式中断。在视频和电脑游戏中, 在赛博空间中,不在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无害的想象力下降,而对于那些认为创作活动需 要中介并把失去自我看作创作方式的艺术家来说,它或许是一种意识的变形。为了评鉴这样 一个状态,我们必须认识到瞬间失意是从身体的知觉意识中的生理脱离,但在这种状态下, 它对型构意义仍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赛博空间如果其技术内容和界面足够诱导一种审美经历 的话,那么,这种不在场状态提供了一种可以构成审美体验唯一特殊形式的潜能,即变异的 潜能。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在他的单面人(One-Dimensional Man)中 将艺术变异潜能描述为一种综

16、合的科技实践,他说:“科技文明在艺术和技术之间打造了一 种特殊关系艺术的合理性,它的投射于现实生活的能量,界定尚未意识到的可能性的能 力,从此可以受到正视。它对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而不再是既有工业机器的婢女,不再是用以美化商业交易并抚慰其不幸的婢女。艺术将成为一种 摧毁这种商业交易和不幸的技术。” 6 (P239)2. 虚拟和肉身之关联 正如马尔库塞所指出的,新媒体赛博空间的审美经验毫无疑问是不 仅关联着,而且深重影响甚至改变着肉身世界的现实生活的。我们来观察一下在当代世界少 年中风靡的一种游戏口袋怪兽(也称宠物小精灵,分游戏机 GAMEBOY 版和电脑模拟器 版),通过虚拟世界中生动精灵造型的不断进化,使孩子们废寝忘食地沉浸其中。在这个虚 拟的世界中,精灵的进化需要遗传因素,需要努力来完善自己的能力,需要智力和艰苦奋斗 来实现目标。这简直就是一幅现实世界的真实图画,是人生的旅程,虚拟世界中的精灵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