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排版参考示例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176231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排版参考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毕业论文排版参考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毕业论文排版参考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毕业论文排版参考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毕业论文排版参考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排版参考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排版参考示例(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 东 工 商 学 院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毕业论文GRADUATIONTHESIS论文 题目 Title Of Thesis 中国教育不匹配的收入效应:基于CHNS数据的实证分析 分院(系别)Department 统计学院 专业Speciality 统计学 班级Class 统计072 论文作者 Author of Thesis 徐 聪 日期Date 2011年6月9日 论文指导教师 Advisor 许启发 指导教师职称The Title of Advisor 教 授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中国教育不匹配的收入效应 :基于CH

2、NS数据的实证摘要 本文利用1997年和2006年CHNS调查数据,依据ORU模型考察中国教育收益率的变化,将教育收益率分为教育匹配、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收益率。首先通过增加控制变量,发现控制个体异质性后教育匹配与教育不匹配收益率的差距减小。其次,分全样本、性别和城乡三个数据集,比较其教育匹配和教育不匹配收益率的OLS与分位数回归结果。实证结果表明中国1997年和2006年教育匹配收益率为正,教育过度收益率为正,但小于教育匹配收益率,教育不足收益率为负,且三者均随时间增大。均值回归(OLS)忽略了工资结构中一些重要的特点,分位数回归结果揭示了教育收益率在整个收入条件分布中不均衡,在收入条件分布的

3、低分位点上高,在高分位点上低。工作经验的收益率随着时间而减少,但可以弥补教育不足带来的收入惩罚。1997年和2006年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且有增大的趋势,教育收益率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关键词 教育收益率 教育不匹配 收入效应 分位数回归The effect of education mismatch on income in China:empirical analysis from CHNS data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turn of schooling, which is divided in to the return of educati

4、on match, overeducated and undereducated, empir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in the paper by CHNS (Chinese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data on 1997 and 2006. In order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ORU model, which is divided in to the return of education match, overeduca

5、ted and undereducated, empir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in the paper by CHNS (Chinese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data on 1997 and 2006. First, by adding the control variables, it turns out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return to education match and mismatch decreases, after controlling individual hetero

6、geneity. Secondly,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return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 of OLS and quantile regression through full sample, gender sample and area sample. The results of estimation shows that on 1997 and 2006, the return of overeducated is positive, but lower than the return of required e

7、ducation and the return of undereducated is negative. Average effects (OLS) ignor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income structure and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is not constant across the condi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They are higher for those at lower quantiles

8、 and lower at higher quantiles in the condi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Return to experience decreases with time, but it can make up for the earning penalties which caused by under education. Income inequality expanded in China and the return to education ha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Keywor

9、ds: Return to education; Education mismatch; Effect on income; Quantile regression目 录一、引言1二、计量模型与方法4(一)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测度方法4(二)教育对收入分布影响的测度模型51.ORU模型及其扩展62.ORU模型的均值回归与分位数回归6三、实证研究8(一)数据选取与描述统计8(二)中国教育不匹配现状9(三)教育不匹配对收入分布的影响101.教育匹配、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收益率的特点152.教育匹配收益率与教育不匹配收益率之间的差距163.教育收益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174.工作经验收益率与教育收益率1

10、8(四)教育不匹配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19四、结论与政策启示20致谢语 22参考文献23一、 引言由于中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的计划型分配影响着人们的就业思想,人们很少关注受教育水平与工作岗位的匹配问题。伴随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则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人们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更加关注教育经济对个人经济收益的影响(赵宏斌,2004)赵宏斌. 教育过度与收益风险. 教育理论与实践J, 2004(24), 6, 13-17.。从1999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后,教育规模的显著增长,从1999年扩招以前不到700人万增加到2010年的

11、2979万人,2005年后超过美国总规模世界第一。短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增长迅速,但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变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100%逐年下降,到2007年约有100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失业的困境,同时伴随着大学生毕业起薪下降,人才高消费等现象。从数据表面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过剩,看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度教育。但按照Martin Trow(1973)Martin Trow. Problems in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R, Conf

12、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Paris, 1973, June, 2629.的划分,毛入学率15%50%属于大众化教育教育,但我国的毛入学率从不到10%增加到2011年的24.2%,刚刚迈过大众化教育的门槛,远低于与经合组织国家51%的毛入学率。同时,1992年以来,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从没有超过3%,全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也一直在3.5% 以下(黄志岭等,2010)黄志岭, 逯 岩, 樊小钢. 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实证研究J, 财经论丛, 2010, 6, 16-22.,我国仍然是教育和人

13、力资本欠发达的国家。所以,从实证分析研究我国教育过度的现象以及其对收入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十分有意义。 对过度教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6年,R. FreemanRichard B Freeman. 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M, Academic Press, 1976.注意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过度投资引发的潜在问题,他在其出版的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中首次提出了“过度教育”这一概念,即教育供给超过了社会需求。随后Duncan和Hoffman(1981)Duncan, G., & Hoffman, S. The incidence and wage e

14、ffects of overeducation 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81, 1, 7586.根据个体实际受教育年限与其从事工作所需教育年限比较,分成超过、相等、低于,分别对应“过度教育”、“教育匹配”和“教育不足”三个概念,首先使教育匹配与教育不匹配的测度方法量化,并且他们把Mince方程(1974)Mincer, J.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earnings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4.扩展到过度教育领域,利用扩展的Mince方程估计教育匹配和教育不

15、匹配收益率,他们为过度教育所做的开创性研究为后继者提供了正确的思路。美国教育经济学家Levin等(1985)TasangM. C. , Levin H. M. The Economics of Over-education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1985, 4, 93-104.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后提出过度教育包含三个含义:(1)相对于历史上受过同等教育的人,其经济收入或地位下降;(2)受过教育的个体未能实现预期的职业目标或对事业成就的期望;(3)工作者掌握的工作技能超过其从事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教育与收入两者的关系一直是世界关注的话题,所以讨论过度教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