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否定词考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1736843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否定词考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语否定词考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语否定词考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汉语否定词考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汉语否定词考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否定词考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否定词考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语否定词考源 兼论虚词考本字的基本方法潘悟云提要 虚词考本字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必须同时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语音对应关系,第二是历史层次划分,第三是特殊音变规则。同时要考虑两条原则,第一是从合不从分原则,第二是语素对语音优先原则第二是语义对语音优先原则。文章以汉语否定词“不”、“没”为例子,对以上的方法与原则进行了讨论。关键词 虚词 考本字 语音对应 历史层次 语音弱化规则 否定词 历史来源一汉语方言语法研究中,虚词本字最难以考定,权宜的做法是用同音字替代或造方言字来解决。这种方法用于共时描写是可以对付的,但是如果碰上研究虚词的语法化过程,各地方言的互相比较,就会遇上麻烦。第一人称北京写作“我”

2、,梅县写作“亻厓”北大中文系 1995,余干写作“阿”李如龙、张双庆 1992。就是在同一个吴语太湖片中,近指代詞在上海说“搿”许宝华、陶寰 1997,崇明說“個个”张惠英 1993,宁波说“该”汤珍珠、陈忠敏、吴新贤 1997。如果真的把这些方言的不同说法,都看成是不同来源的语素,方言史与语法化有许多文章就不好做了。为什么虚词的本字考释会碰到困难呢?这得从本字考释的基本方法谈起。梅祖麟先生(1995)给目前方言学界考本字的基本方法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称叫觅字法,即根据方言的读音,在广韵、集韵一类韵书中找到一个语音与语义上最能对得上的字,即定为本字。例如,上海话“虚肿”说h tsoN,上海话的h

3、对应于中古晓母,对应于中古咍韵或山咸摄二等。根据这种对应关系,在广韵中能够找到的音义最接近的字是呼绀切的“感頁”字:“面虛虚黃色”。虽然晓母覃韵在上海话中应读作hO,但是中古与覃韵比较接近的咸韵读作h,所以认为它来自覃韵还免强可以说得过去,至于声调对不上就不去考虑它了,反正声调对不上的本字有的是。觅字法显然有一个假定作为前提觅字法显然以一个假定作为前提:中古的一个音类到现代方言只有一种演变结果,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方言的现代读音到对应的中古音类中去觅字。在许多情况下,用觅字法确实能够找到正确的本字,但是有时候会碰到一个古代音类有多种现代读音的情况,这就不能简单地用觅字法了。例如,端组歌韵在北京话

4、中变作uo,但是这个音类中的“他”却读作tha,如果它是一个有音无字的词,按照觅字法我们就要到与a对应的古代麻韵中去考本字,自然得不到正确的结果。造成同一类古代音类在现代方言中有多种读音的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汉语方言中有多个历史层次的叠加,一是方言中的一些词受特殊音变规则的支配。由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方言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周边方言不断地接受其影响,形成多个历史层次的叠加,很像地层的结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就是文读层,形成于中古的后期。许多汉语方言的音类与中古音之间所以有比较严密的对应关系,主要就是文读层的存在。觅字法对方言考本字的贡献,就是发现了这个规律,

5、使方言本字的考释有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工具。但是,因为这种方法忽视了其他历史层次的存在,因而会造成本字考证的失误。梅祖麟先生(1995)对此作过很中肯的批评,并提出新的考本字方法:觅音法。根据这种方法,在考本字以前必须先分好方言的历史层次,找出每个层次与方音之间的对应规律,再根据方言读音确定它所属的层次,最后在这个层次内考释它的本字。如鱼韵在上海话有两个层次,文读y,是比较晚近的层次。白读层在舌根音后读(锯k),在舌齿音后读i(徐i)或(猪ts,鼠tsh),所以上面讨论的“虚肿”一词中的h实际上就是白读层中晓母鱼韵的“虚”字。许多虚词的形成时间较早,根据觅字法在文读层中自然考不出本字来,只有到更

6、早的历史层次中才能找到它的踪迹。苏州话的完成体标记ts写作“仔” 石汝杰 1996,这是方言同音替代。梅祖麟(1980)则考定它的本字为白读层的鱼韵字“著”。这里不只是考出了正确的本字,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两个语言学上的意义,一是把它与古代文献表示完成、持续的常见助词“著”挂上了钩,一是把它与许多方言中的完成、持续体标记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联系于吴语中丽水话的ti或li,青田话的ts,东阳话的di,温州话的z,而且还可跟许多非吴语方言中的体标记“著”相联系。从而,我们就有可能在更宽广的时间与空间上研究汉语体标记“著”的形成、发展与分布。需要指出,某些历史层次所以还能保存于现代方言,主要原因是音变的

7、过程出现了词汇扩散。如“他”字是虚词,使用频率很高,音变的速度就比较慢,当其他歌韵舌齿音变作uo的时候,它还竭力保持中古的thA不变,但是这个时候北京话中已经没有A这个音位了,于是它只得跳到最接近的麻韵a中去,使歌韵的中古层次A在“他”字上保留下来。觅字法在虚词本字考释中所遇到的麻烦除了多个历史层次叠加所造成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虚词受特殊语音规则的支配。前一个原因梅先生的文章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本文则着重分析后一个原因。中国的语法学界对虚词有不同的界定,如代词有归为虚词的,也有归为实词的,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按句法功能分,它自然要同名词同归为实词,如按信息量分,它就要归到虚词。吕

8、叔湘先生(1979)提出封闭类词与开放类词的划分,前者包括指代词、方位词、数词、量词、趋向动词、助动词、介词、连词、助词。封闭类词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出现的频率很高。从信息论的观点看,频率与信息量成反比,所以封闭类词的信息量小,也就是语义虚,这就是“虚词”一语的来历,本文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讨论虚词的问题。因为信息负载小,语音形式就不太重要。如“我已经吃过饭囗”一句,末字可以猜得出来是“了”字,其信息量几乎等于零,所以其读音就非常自由,把它念成l、la、lo大家都可以理解为“了”字。但是其中的“吃”就只能念th,念成tha或tho人家就会听不懂。虚词所以会有特殊的音变规律就是这个道理。当实词语法

9、化为虚词的时候,语音上就发生弱化。弱化在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有如下的表现。声母辅音的弱化表现为语音强度(phological strength)减弱,语音强度弱的辅音发音比较省力。语音强度在发音(articulation)方面按以下的序列递减: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流音半元音零辅音(声母辅音失落),在发声(phonation)方面按以下的序列递减:清音浊音,紧音松音。许多吴语中的复数后缀来自处所词“土耷”。“我土耷”就是“我这儿”,以后引伸为“我方”,最后引伸为“我们”。温州方言的“我土耷”说N435ta05,意义已经虚化为“我家”、“我方”,语音也开始弱化,出现了N435da05、N435l

10、a05的不同读法,其中“土耷”的声母浊化、流音化。衢州话的“我土耷”语义进一步虚化为“我们”,有两种异读:Nu55d/2和Nu55l/2钱乃荣1992,“土耷”的声母浊化,或流音化。松江话的“我们”钱乃荣(1992)记作“我亻那”22nA23,实际上后字就是“土耷”流音化为lA以后,再受前字鼻音的同化变成nA。上海话绍兴话“我们”说NNa1322,“土耷”的声母最后脱落变成a1322,以后与“我”字合成NNa1322。韵母的弱化主要表现为主元音的央化。人们发音的时候,舌头最自然、最省力的位置是不前不后不高不低的央元音,所以实词一旦虚化,元音往往会往的方向变化。如北京的“了”,虚化作体标记以后就

11、读成l。韵母弱化的极端是失落,如罗店的“侬土耷”(你们)有三种说法noN22t/4、n22t/4、n.22n/4钱乃荣 1992,noN的韵母失落以后成了n。声调的弱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为促化,一为零化。实词在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变作轻声,轻声的最重要特点是音长缩短,而入声的特点也是短促,所以虚词很容易混到入声里去。例如,“椅子”在宜兴说成“椅则”/ij33ts/4钱乃荣1992,一方面声调变作促声,一方面主元音央化为。近指代词在其他吴语中有“该”类的读音,上海话读作“搿”g/2,声母浊化为g-,主元音央化为,声调促化为阳入。声调弱化的另一种形式是通常所说的轻声化。“轻声”这个术语并不好,这种声

12、调在北京话中发音较轻,大家才都习惯于这种称呼。实际上,它的主要特征是失去原来的调类,而不是读音有轻重,在上海话二字连调中甚至能读重音,如“木头”中的“头”失去原来的调类,却比“木”读得重。笔者建议把它叫作零调(zero tone),表示原来的调类已经失去,再说很多人作调类描写的时候已经把它标作0,如:“椅子”i3ts0。零调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作短的低降调21。在各种调形中降调是无标记性的。每发一个音节声带必然从振动到停止人们发一个音节声带必然从振动到停止,停止的时候频率为零,所以最自然的声调应该是逐渐降低的。外国人学不好汉语的声调,往往用降调发各种声调,就是无意识地采用无标记调形。各种调形有

13、不同的声调起点,其中最自然最省力的起点是五度制中的2朱晓农之说,加上零调通常较短,这就是零调往往采用21的原因(此观点与朱晓农作过讨论)。在许多方言中,出现于实词前头的单音节虚词,如介词,往往成为前附(proclitic),通常就弱化为这种零调。第二种零调的调形采用前一个音节调形的延伸,如北京话“好的”中“的”字读零调,它的调形就采取了前字“好”的调形214最后的上升部分。当虚词成为后附(enclitic)的时候往往采用这种连调,但是各种方言的情况不完全相同,阴平在北京和温州话中都读平调,但是后头的零调采用不同的类型,“飞去”的“去”在北京话中读短的低降调21,而在温州话中读作“飞”的平的延伸

14、调。虚词的本字考证比实词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它必须兼顾三个方面。第一是语音对应关系,第二是历史层次划分,第三是特殊音变规则。我们虽然批评了觅字法的局限性,但是目的不是否定它,而是补充它,我们只是指出,在古代音类与现代音之间并不只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我们必须在更复杂的语音关系中去理清脉络。通过与某个古代音系的语音对应关系寻找本字,还是我们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这一点,就会乱来一气,走上一声之转的老路。即使划分好历史层次,我们还是要在这个历史层次内部去觅字,即使发现一条特殊的语音规则在起作用,还是要顺着这条规则去觅字。下面,我们打算通过汉语否定词的考源,来说明以上的方法。二汉语的否定词有多种,本

15、文主要讨论否定意愿与状态的一类。而这一类的否定词在各地方言有两种主要的来源,一是“不”,一是“无”。本文主要讨论“不”我们先来讨论吴语的这类否定词,按语音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舒声型。现代温州话中的这种否定词读fu335,所对应的中古音只有这么几种可能,一是歌、模韵的晓母字,一是虞、屋韵的非、敷母。温州否定词不可能是前者,因为在Montgomery(1893)记录的温州话中歌、模韵的晓母字是hu,但是否定词记作fu。同时它也不可能是屋韵,因为它的声调是上声,而不是入声。所以温州的否定词只能是虞韵的非母或敷母字。但是,在虞韵的非组字中实在找不到一个可以作否定词的本字。为了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必

16、须先来讨论在许多汉语方言中出现的一个音变现象我们必须先来讨论在许多汉语方言中出现的一个音韵现象:尤韵唇音读入虞韵。例如,北京话的尤韵唇音读ou,虞韵唇音读u。但是有些尤韵唇音却读u不读ou,这是尤韵读入虞韵:尤韵唇音ou缶否缹牟谋眸侔虞韵唇音u夫符父务附腐付斧抚武舞肤无尤韵读入虞韵u妇副富浮负芣阜浮蜉在切韵时代尤韵是iu,虞韵是io李荣 1956。后来虞韵变作iu,而尤韵则变作iuiu。iu与iu是两个非常接近的音,特别当声母是唇音的时候,读音更加接近。当一些人从另外一些人的口中学习字音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混乱,这就发生了词汇扩散,有些尤韵字读作iu,另一些字则读作iu,就与虞韵合流了:中古前期中古后期尤韵iui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