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1736796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的雨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昆明的雨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昆明的雨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昆明的雨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昆明的雨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昆明的雨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的雨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昆明的雨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2、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3、感悟作者在亲切自然、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感情。4、链接阅读,体会汪曾祺散文语言的特点。过程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语言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2、感悟作者在亲切自然、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感情。3、链接阅读,体会汪曾祺散文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教学用具:ppt课件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2、搜集七年级读过的古诗并背诵。教学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2、展示古诗文春夜喜雨(杜甫)、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自由回答)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汪曾祺写的昆明的雨。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三、预习反馈:读一读字音。(点名学生单读、带读,全班学生齐读) 鲜腴( ) 青头菌( ) 黄焖( ) 鸡草茎( ) 松毛择净( ) 净炽红( ) 桂花绿釉( ) 花骨朵( )四、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只是仅仅写了雨吗?学习任务:学生互相讨论,谈自己的看法。明确: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

3、的事,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幻灯展示这些事物,用插图创设情境)。2、请问这些与昆明的雨有关系吗?请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明确: 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 a,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b,画中的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都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引出下文对昆明雨的描述,吸引读者。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的雨的感觉。(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丰满、饱和、旺盛、柔和4、 体会了昆明的雨的特点,谁愿意把这篇文章深情地朗读一遍。(抽4位学生朗读,提问:

4、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学习任务: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地、自由地读一遍。(学生读课文)创设情境:请学生表演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娇娇的吆喝声“卖杨梅”,激活课堂。5、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师生共同归纳)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感动等。五、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感动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第二课时一、 导入:自由朗读课文。学习任务:画出自己喜欢的文字,说说喜欢的原因(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二、 研读课文,说说作者在

5、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方法:师生共同讨论,订正答案。1、亲切自然。例如:第7段“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运用口语,亲切自然,如话家常,作者对往事的怀念之情蕴含其中。2、 平淡朴实。例如:第7段在叙写菌子的色、香、味的同时,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与菌子有关的笑话,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增加了文章的情味。3、再如第9段中对大缅桂名字的来历的叙述,平淡朴实,娓娓道来,很有情味。总结:本文选取昆明雨季特有的事物,如仙人掌、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物,叙写了昆明的雨的特点,语言亲切自然,平淡朴实,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6、之情及对往昔生活的深切的怀念。板书设计:昆 特点:丰满、饱和、旺盛、柔和明 语言:亲切自然、平淡朴实的 情感:喜爱、留恋、感动、怀念雨 三、链接阅读1: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学习任务:阅读汪曾祺的散文故乡的食物,体会作者亲切自然、平淡朴实的语言,以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怀。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四川有“炒

7、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

8、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

9、。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

10、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有一年,我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

11、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提示:故乡的食物多用短句、口语词,不用什么修辞手法,叙事多用聊天谈话的口吻,关注日常食物,但喜爱生活、关注人情以及思乡之情始终贯穿于文字的背后,并在不经意处自然流淌。提问:请大家仔细阅读,选取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学习任务:1、每个人先独立阅读,思考,整理,然后小组合作交流。2、组长发言,其余可质疑,可补充。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组长1:多用短句,如第一

12、段“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短句带来的效果是简单、平易,如叙家常,没有那种“写文章”的痕迹。组长2:第一段在说“家乡的炒米与四川的炒米糖不同时”,特意点出家乡的炒米不是作坊做的,而是自己家里炒的,显示出炒米更家常也更亲切的一面。组长3:第二段写炒炒米包含着当地风俗人情:请人炒,但花费不多,显现出人情位;不是时时都有,要到过年才有,愈觉有感情。组长4:第三段“把舀炒米的柚子壳是如何制成的一一将来”,非常有生活气息。组长5:第五段“谈吃炒米的情况”:平常的吃法是拌糖,佐以酱姜,再滴香油,蛋瘪子的吃法。从最平常也是最简单的吃饭谈起,说到

13、自己如今的口味,再叙说“惯宝宝”是略为奢侈的一种吃法,人情俱在其中。组长6:提到战乱时靠炒米充饥的一件事,从作者的叙说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孩子的眼光中只觉好玩,但今日回顾不免明白了炒米这样可以急就的食物之存在是“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有关系的”。可见,在叙说食物时透出了作者对乡土的关怀之情。老师总结:这几位同学分析得很好,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从容委婉,如叙家常,接近于“叙谈体”。平易且口语化,同时又注重语言的锤炼。既有古典的韵味,又有民间口语的鲜活。四、课外作业:链接阅读2阅读汪曾祺散文翠湖心影,完成下列题目。翠湖心影汪曾祺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

14、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

15、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湖水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杀。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投过翠湖。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来了。因为他大概还不太想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