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71733398 上传时间:2023-1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2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学习白描手法,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3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古代文人往往志趣高雅,如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却“调素琴”、“阅金经”,不亦乐乎。陶渊明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其实,现代人也可做一些雅事,寻找一些雅趣:比如春可踏青,夏可于乘凉之时数星星,秋可赏枫叶。请同学们建议一下,冬天有什么雅事可为呢?(看雪)雪景和月景等美好的景物都是“赏”的,为什么不是湖心亭赏雪呢?这个问题我们待会儿再来探讨。 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湖心亭看雪。(板书课题) 请问同学们:题中的“湖”指的是哪一个湖?(西湖) 好,让我们向着西湖出发。我有一个想法:吟诵着与西湖有关的诗篇向着西湖去该是一件多么有诗意的事情啊。来,咱们来一个西湖诗赛:以小组为单位,背诵和西湖有关的诗篇,看哪个组背得最整齐、声音最嘹亮。由老师提示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

3、子,淡妆浓沫总相宜。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二读通文意 我已经陶醉在历代文人墨客对西湖的吟唱之中,陶醉在同学们琅琅的书声里。说起西湖,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不可不读。请大家把课本翻开到205面,听老师朗读全文(配乐)。请学生自由读,再请学生齐读。1、找出不认识的字,老师正音。拥毳( cu )沆砀(hng)( dng )雾凇( sng )打更( gng )铺毡( zhn)2、请大家结合课下注解读这篇短文,把难以疏通的字词加上记号。3、同桌之间把难以疏通的字词拿出来讨论、解决,做相关检测题。再请同学两两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3、整体感知:文章叙了一件什

4、么事?(明确:赏雪。板书:叙雅事。)三读懂文旨 读通文意是学好一篇文言文的第一层次,读懂文旨是一个更高的层次。大家能完全读懂这篇文章吗?有没有什么疑惑?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身是一种能力。咱们比一比,看谁独具慧眼,能发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老师也有两个问题想和同学们讨论讨论:1、文章结尾写道“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很显然,在舟子眼里,“痴”就是“傻不拉叽”的代名词,

5、在你们眼里,觉不觉得张岱“痴”呢?为什么? 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作提示:张岱“痴”的对象是什么?明确:山水。有言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此痴情于山水正说明张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仁人智士。超脱于世俗。 反过来看舟子之见又是怎样一种见解?明确:愚人之见。俗人之见。 在当时那个社会里,是和舟子持同样见解的人多呢,还是和张岱一样超脱的人多?从文中的哪一个字可看出来?(独) “独”字给我们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它能让我们联想起哪些古诗文里的哪些句子? 明确:爱莲说里有“陶渊明独爱菊”,又有“予独爱莲”。陶渊明、周敦颐都是一些不慕名利、不随流俗的高洁之士。在这一点上,张岱与他们堪称知音。2、文首“独

6、往湖心亭看雪”与文尾“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文首的“独”主要反映的是张岱心境的孤独,舟子乃一俗人,不可能与之产生心灵的沟通,孤独感由此而来。这样的张岱,渴望的正是与人心灵的沟通,到亭上巧遇两人,那两人大喜,张岱又何尝不是大喜?因此,“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要读出惊喜之情。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强饮三大白”后,才“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正是应了白居易的名句“相识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3、你还认为作者是在“赏雪”吗?悟悟主旨: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湖中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遗世独立,高洁傲岸),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

7、)的怀念之情。 小结:在淡淡的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已包含于其中。这是怎样一种超脱的情致啊。本文将叙事与抒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板书:抒超脱情致)四美读文章 1、我想我们已经理解了张岱的情感世界,设想你即张岱,摇头晃脑读文章一遍,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2、读后点评五品读精妙语段 在反复的聆听中,同学们最爱的是文中的哪一段文字? 明确:写景的文字。(板书:绘奇景) 一杯好茶需要慢慢地品,才能收获每一缕茶香,一段好文细细地品,才能体会每一个妙处。品一段好文可以通过刚才这种美读法,也可能运用想象画面法、比较揣摩法、背诵积累法。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方法“奇文共欣赏”。 1、指名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联想画面

8、。 试用几个词形容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明确:清新、淡雅、空阔。) 把这段文字换为“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如何?为什么?此处的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的“一”含义是否相同? 明确:不同。原文极力表现大自然的空阔悠远,改后无法体现。此处的三个“一”极言物与人之小,“上下一白”的“一”极言大自然之大,两相比照,景致更为奇特。“粒”本是用来形容物的,此处用来形容人,有何妙处? 明确:表明人与物合为一体,与大自然合为一体,正所谓“天人合一”。 如果删去“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会怎样? 明确:单调,了无生趣。景和人在此相映成趣。景堪称奇景。 4、 如果让你根据这段

9、文字画一幅画,你觉得画成中国的水墨画好还是西方的油画好?为什么? 苏轼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此刻的西湖是“浓妆”还是“淡抹”? 5、这段文字的写法让你联想到哪些古诗文?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天净沙秋思、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同点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只抓主要特征去写。这种写作手法叫作白描。 引申:白描可用于绘景,也可用于写人。写一个人的外貌时,无须长篇大论,只用寥寥数笔抓住他最本质的特征即可。如描绘鲁迅:矮而瘦小的个子。一根根竖起来的头发,一字型的胡须。 请一生为模特,其它同学现场白描之。6、背诵竞赛指名背全班背六语文活动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和一群女孩子喜欢吟诗作赋,他们组织了一个诗社,定期聚在大观园里边喝酒边赛诗。今天咱们学习了这篇叙雅事、绘奇景、抒脱俗情臻的美文,也来热闹一回吧。咱们来一个击掌传花:花落谁手谁就得吟两句与雪有关的诗句,吟不出,罚唱与雪有关的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