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2)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17333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知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片面的。学习者分析:二年级同学年龄小,他们经常把局部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比方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俺感觉特别好,以为自身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

2、学无止境。这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并从中受 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学难点 :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教法:引导法,范读法。 学法:自由读,分段读,默读,研读,分角色读;动手试一试。课前准备:课件,长方形纸。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十三课坐井观天,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齐读课题

3、。2.播放课件:演示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弄清故事中的人物、事情。二一读课文(初读)课件播放学习小建议: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把字音读准,将课文读流利。2想一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 )?青蛙认为( )。小鸟认为( )。3开始读书。4反馈:读完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二读课文(分自然段度读):1.八个小组一个小组读一个自然段。(具体做法:小组自主选想读的段,一组选一段,全班起立,读完一组做下一组,这样学生不会弄混淆。)2.填出学习小建议中的“想一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 天有多大 )?青蛙认为( 井口那么大 )。小鸟认为( 无边无际 )。四三读课文(自由读,找出三次对话。)1.青蛙和小鸟一

4、共进行了几次对话?什么叫“一次对话”,提前要让学生明白。2.用直线画出青蛙说的话,用曲线画出小鸟说的话。3.反馈学习结果。五学习第二次对话。导入:从哪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第二次对话)1.(播放对话二)男女生分角色读青蛙与小鸟的的话。2研读青蛙的话,认识问句。3.指导读好青蛙的话。4.学习小鸟的话。(重点学习词语“无边无际”。)六学习第一次对话。引出:(课件播放树林、大海等图片)师:小鸟飞过树林,越过大海,又飞过了一座座大山,飞得远不远那?有多远呢?小鸟说出来了吗?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次对话,找出来。学习小鸟说的话,指导朗读。七学习第三次对话。

5、引出: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理由是什么呢?1.(课件播放对话三)小声读第三次对话。2.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理由是什么?(一生回答,度第一次对话。)3.指导读青蛙的话,理解青蛙的“笑”。(自以为是的语气)4.指导读小鸟的话,理解小鸟的“笑”。5.小鸟与青蛙的看法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总结故事道理。八本节课随机环节(青蛙跳出井口会看见什么,说些什么?)。(课件演示)。九学习生字。1.学生自学生字。2.教师重点指导“还”字的写法。3.学生练写生字。十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十一结束:送学生一句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板书设计:13. 坐井观天青蛙 井口那么大 眼

6、光狭窄小鸟 无边无际 眼界开阔教学反思: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一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读书,教师还是给一些必要的大方向的读书提示。例如,我在学生第一遍读课文时,就给学生准备了“学习小建议”,既没有把学生限制太死,又不让学生读文时跑得太远。二 学习语文,课上就得让学生读,不断地、不同形式的读,读一遍有一遍的感受。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把握好重点读哪些句子、段落,怎样读出味道。三 对于一篇课文,教师要根据篇

7、幅长短,规定一节课上至少通读的遍数。例如本文,我在设计课时,就已经算好至少要通读4遍。四 研读课文时,千万不要面面俱到,否则,研读不深。坐井观天教学设计方案的修改说明:通过学习,各位专家老师的讲座让我头脑更加清晰,使我研究努力的方向更加清楚了。我的这篇设计没有修改多少,主要因为我觉得我的设计很朴素,很适合我的学生。主要的修改就是学生分段读课文时,为了学生更有新鲜感,为了学生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为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我采用了学生自由挑选段落的方法读课文。让学生全部起立,是因为这样学生不会弄混淆该哪一组读了。我觉得,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改变,只要科学、可行,那么对学生的大脑刺激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加强了学生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