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隔震和消能减震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0.98KB
约9页
文档ID:471701515
隔震和消能减震_第1页
1/9

12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一般规定本章适用于设置隔震层以隔离水平地震动的房屋隔震设计, 以及设置消能部件吸收与消耗地 震能量的房屋消能减震设计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符合本标准第 3.8.1 条的规定,其抗震设防目标应 符合本标准第 3.8.2 条的规定注:1 本章隔震设计指在房屋根底、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橡胶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 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 平地震作用,到达预期防震要求2消能减震设计指在房屋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的相对变形和相对速度提供附加阻尼,以消 耗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到达预期防震减震要求说明】 2001 版隔震层位置仅限于根底与上部结构之间,本次修订,隔震设计的适用范围有所扩大,考虑国 内外已有隔震建筑的隔震层不仅是设置在根底上,而且设置在一层柱顶等下部结构或多塔楼的底盘上12.1.2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确定设计方案时,除应符合本标准第3.5.1 条的规定 外,尚应与采用抗震设计的方案进行比照分析说明】 本条 2001 版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考虑到随着技术的开展,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方案分析不需 要特别的论证,本次修订不作为强制性条文,只保存其与 3.5.1 条关于抗震设计的规定不同的特点——与抗震 设计方案进行比照,这是确定隔震设计的水平向减震系数和减震设计的阻尼比所需要的,也能显示出隔震和减 震设计比抗震设计在提高结构抗震能力上的优势。

12.1.3 建筑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以下各项要求:1 结构高宽比宜小于4 且变形特征接近剪切变形,其最大高度应满足本标准非隔震结构 要求;高宽比大于4 的结构采用隔震设计时,应进行详细分析,必要时通过试验确定2建筑场地宜为I、II、III类,并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根底类型3 风荷载和其他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标准值产生的总水平力不宜超过结构总重力的 10%4 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层的设备配管、配线, 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以适应隔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说明】 本次修订,对隔震设计的结构类型拟不作限制,修改 2001 版规定的根本周期小于 1s 和采用底部剪 力法进行非隔震设计的结构在隔震设计的方案比拟和可行性论证时仍应注意:1 隔震技术对低层和多层建筑比拟适宜,但不应仅限于根本自振周期在 1s 内的结构,因为超过 1s 的结 构采用隔震有可能同样有效,国外大量隔震建筑也验证了此点,故取消了 2001 版结构周期小于 1s 的限制2 根据橡胶隔震支座抗拉屈服强度低的特点,需限制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载,结构的变形特点需符合剪 切变形为主且房屋高宽比小于 4 的要求。

对高宽比大的结构,需进行整体倾覆验算,防止支座压屈或出现拉应 力超过 1MPa3 国外对隔震工程的许多考察发现:硬土场地较适合于隔震房屋;软弱场地滤掉了地震波的中高频分量, 延长结构的周期将增大而不是减小其地震反响,墨西哥地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1 版的要求仍然保存,当 在IV类场地建造隔震房屋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和专项审查4 隔震层防火措施和穿越隔震层的配管、配线,有与隔震要求相关的专门要求2021 年汶川地震中,位 于 7~8 度区的隔震建筑,上部结构完好,但隔震层的管线受损,故需要特别注意改良12.1.4 消能减震设计可用于钢、钢筋混凝土、钢-混凝土混合等结构类型的房屋 消能部件应对结构提供足够的附加阻尼,尚应根据其结构类型分别符合本标准相应章节的设计要求说明】 本条仅在文字表达上有所改良12.1.5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时,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应符合以下要求:1 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参数应经试验确定2 隔震装置在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到达免维护要求3 消能部件的设置部位,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4 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要求,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检测,确 保性能符合要求。

说明】 本条继续作为强制性条文与 2001版相比,主要变化是:1. 将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组合在一起,统称隔震装置2. 隔震装置的免维修年限,明确为“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即50 年3. 为了确保隔震和消能减震的效果,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的性能参数应严格检验其中隔震装置中的隔 震支座采用相应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检验;而尚未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隔震装置和消能部件中 的消能器,应采用本章 12.3 节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对黏滞流体消能器等可重复利用的消能器,抽检数量适当 增多,抽检的消能器可用于主体结构;对金属屈服位移相关型消能器等不可重复利用的消能器,在同一类型中 抽检数量不少于 2 个,抽检合格率为 100%,抽检后不能用于主体结构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应由第三方完成12.1.6 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和消能减震设计,尚应符合相关专门标准的规定;也可按抗震性能 目标的要求进行性能化设计说明】 本条与 2001 版的规定相比,明确提醒可采用隔震、减震技术进行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12.2 房屋隔震设计要点隔震设计应根据预期的竖向承载力、水平向减震系数和位移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隔震装置 及抗风装置组成结构的隔震层。

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的验算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应根据水平向减震系数确定;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 8 度和9度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和 40%说明】 本条继续作为强制性条文文字略加修改,删去关于抵抗地基微振动的刚度要求,因微振动对隔震 装置的影响可忽略不计12.2.2 建筑结构隔震设计的计算分析,应符合以下规定:图 12.2.2 隔震结构计算简图1 隔震体系的计算简图,应增加由隔震支座及其顶部梁板组成 的质点;对变形特征为剪切型的结构可采用剪切模型(图 12.2.2);当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不重合时,应计入扭转效 应的影响隔震层顶部的梁板结构,应作为其上部结构的一局部进 行计算和设计2 一般情况下,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输入地震波的反 响谱特性和数量,应符合本标准第条的规定,计算结果可取其平均 值;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输入地震波应考虑近场影响系 数,5km以内取,5km以外取1.253 砌体结构及根本周期与其相当的结构可按本标准附录 L 简 化计算说明】 图 12.2.2 是对应于底部剪力法的等效剪切型结构的示意图;其 他情况,质点 j 可有多个自由度,隔震装置也有相应的多个自由度。

本次修订,当隔震结构位于发震断裂主断裂带 10km 以内时,要求各个设防类别的房屋均应计及地震近场 效应12.2.3 隔震层的橡胶隔震支座应符合以下要求:1 隔震支座在表12.2.3所列的压应力下的极限水平变位,应大于其有效直径的0.55倍和 各橡胶层总厚度3 倍二者的较大值2 在经历相应设计基准期的耐久试验后,隔震支座刚度、阻尼特性变化不超过初期值的± 20%;徐变量不超过各橡胶层总厚度的5%3 各橡胶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的竖向压应力不应超过表12.2.3 的规定橡胶隔震支座压应力限值建筑类别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压应力限值(MPa)101215注: 1 平均压应力设计值应按恒荷载和活荷载的组合计算;其中,楼面活荷载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 标准》GB 50009的规定乘以折减系数;2 结构倾覆验算时应包括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对需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尚应包括竖向地震作 用效应组合;3 当橡胶支座的第二形状系数(有效直径与橡胶层总厚度之比)小于5.0时应降低平均压应力限值:小于5不小 于4 时降低20%,小于4不小于3时降低40%;4 外径小于300mm的橡胶支座,丙类建筑的平均压应力限值为10MPa。

说明】 本次修订,考虑到随着橡胶隔震支座的制作工艺越来越成熟,隔震支座的直径越来越大,建议对隔 震支座选型时尽量选用大直径的支座,对 300mm 直径的支座,由于其直径小,稳定性差,故将其设计承载力 由 12MPa 降低到 10MPa 隔震层的布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应符合以下规定:1 隔震层宜设置在结构的底部或下部,其橡胶隔震支座应设置在受力较大的位置,间距 不宜过大,其规格、数量和分布应根据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隔 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应保持稳定,不宜出现不可恢复的变形;其橡胶支座在罕遇地震的水平和竖 向地震同时作用下,拉应力不应大于IMPa2 隔震层的水平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工、 (12.2.4-1)Z =》K.Z./Kh (12.2.4-2)eq j j h式中: zeq ――隔震层等效黏滞阻尼比;eqKh ―― 隔震层水平等效刚度;Z j ―― j 隔震支座由试验确定的等效黏滞阻尼比,设置很多的消能器时,应包 括该消能器的相应阻尼比;Kj ―― j 隔震支座(含消能器)由试验确定的水平等效刚度3 ;对设防烈度地震的验算,应取剪切变形100%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对罕遇 地震验算,宜采用剪切变形 250%时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当隔震支座直径较大时可 采用剪切变形 100%时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黏滞阻尼比。

说明】 橡胶支座随着水平剪切变形的增大,其容许竖向承载能力将逐渐减小,为防止隔震支座在大变形的 情况下失去承载能力,故要求支座的剪切变形应满足a

对高层建筑结构,尚应按设防 烈度下计算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情况各层倾覆力矩的最大比值,并与层间剪力的最大比值相比 拟,取二者的较大值注:水平向减震系数,宜按隔震支座水平剪切应变为 100%时求得2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依据水平向减震系数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由第条确定的取值减少 其折减系数,当隔震支座只采用普通叠层橡胶支座、阻尼装置只采用速度型消能器、不没置抗 风装置时,宜取水平向减震系数的1.25倍;其余情况,宜取水平向减震系数的1.4 倍3 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结构在6 度设防时的总水平地震作 用,并应进行抗震验算;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尚应符合本标准第 5.2.5 条对本地区设防烈度 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规定4 9 度时和 8 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时,隔震层以上的结构应按设防烈度进行竖向 地震作用的计算隔震层以上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时,各楼层可视为质点,并按本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