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运动疗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7166823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刺运动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针刺运动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针刺运动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针刺运动疗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针刺运动疗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刺运动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刺运动疗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刺运动疗法一定义针刺运动疗法,简称针运疗法”即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二原理以人体阴阳整体平衡原理为理论来源,根据远道经络辨证取穴, 采用针刺疗法,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部,产生运动针感、针 运热感及疼痛逃移现象,从而达到消肿止痛、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 三优点针刺运动疗法和传统针刺疗法相比,避免了直接接触病人的痛区, 和局部制动疗法相比,又不需等其自然恢复,并把疗效”当场兑现给病人,不仅仅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 绝对静止体位的治 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为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提供一种新的疗法。四治疗方法1针刺疗法(1)远道经络辨证取穴 远道经络辨证取穴是远

2、道和经络辨证取穴 两者的有机结合,以祖国医学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以祖国医学的 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为法则,综合了内经中的巨刺、缪刺和远 道刺,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其远道取穴依据为腧穴的对应治 疗作用,取穴方法为经络辨证取穴。1)取穴依据 腧穴都有治疗与其相对应部位病痛的功能,这种功能 即是腧穴的对应治疗作用,一般分为左右对应、上下对应、上下左右 交叉对应,前后对应等4种作用。 左右对应:即以人体正中矢状线为对称轴,左侧有病,在右侧对 应的部位上施术,右侧有病,在左侧对应的部位上施术。如左腕关节 疼痛,可取右腕关节穴位。 上下对应:包括四肢上下对应和躯体、四肢上下对应,四肢上下 对应不仅

3、是手足相应、肘膝相应、肩髋相应,还可理解为整个上肢与 整个下肢是相对应的。躯干、四肢上下对应具体为:手足与头相应、 腕踝与颈相应、前臂小腿与躯干相应,肘膝与腰相应。八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胁肋支沟取, 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足肩井搜”。除两臂曲池妙”外,均属此 范围。 上下左右交叉对应:为左右对应与上下对应作用的集合。 是指上 肢的左侧穴位有治疗右侧下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 或者下肢左侧穴 位有治疗右侧上肢相应部位病痛的作用(或以右治左)。如在右侧手 三里处疼痛,可取左侧足三里。 前后对应:针对躯体前(后)侧患位,可选其后(前)侧相应部 位的腧穴治疗,用之多

4、效。如:治疗急慢性腰痛,在腹部相对应的位 置选穴,常可收显效。2)取穴方法 为了不妨碍同时进行运动疗法,根据取穴依据,我们 在远离病变的部位进行辨证取穴,其方法有四种:本经对应取穴,手足同名经对应取穴、表里经对应取穴、对症取穴。 本经对应取穴:有两种方法:本经近部(患病处附近)取穴和 远部(患病处远端)取穴,而在针刺运动疗法中,则以远部取穴为主, 以防止妨碍患部关节活动。如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督脉经型)取人 中穴即属此类。 手足同名经对应取穴:手足同名经相通且相应,当某一手经发生病变,便可取其同名的足经上的腧穴进行治疗, 同样当某一足经发 生病变时,也可取其同名的手经上的腧穴进行治疗。如右肘关

5、节疼痛, 疼痛重点在曲池穴(手阳明经),即可取与右肘关节相对应的左膝关 节的犊鼻穴(足阳明经)。 表里经对应取穴:本法是从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作为取穴依据。即某一脏腑经脉有病,取其表里经腧穴施治。 随证取穴:亦称对症取穴。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功能主治而 提出的。如筋病时取阳陵泉穴是因为 筋会阳陵”以上四法,在临床上既可单独选用,亦可在远道取穴依据的指导 下相互配合应用。(2)针刺方法 取穴部位常规消毒,进针后行捻转提插泻法,病人 可出现沉、胀、麻和向患部放射的感觉,谓之 得气”2运动疗法进针后,运针务使 得气”在得气”的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的运 动患部。主动运动宜缓慢,运动幅度宜逐

6、渐加大。被动运动则用力不 宜过猛,要轻缓而柔。损伤在胸腹部都宜配合呼吸运动。如腰部扭伤 在针刺后溪后即可主动或被动地做前弯、后伸、左右旋转等动作,不 受留针的影响,不受原腰痛的限制,活动的结果能使腰痛越来越轻。 人体各部位具体运动方法见临床应用章节。3治疗反应远道针刺疗法和患部运动疗法有机的结合,产生三大治疗反应, 这是其它任何一种疗法所没有的。(1)运动针感运动能使针刺部位产生针感,即运动针感。患部越 运动,针感越强,患部疼痛越减轻,可见运动针感的产生标志着针刺 手法的成功。(2) 针运热感 运动以患处温热、出汗为度,此时患者即感患部酸 软舒适、疼痛消失。这种针刺的同时配合运动使患部所产生的

7、温热感, 称为针运热感。(3 )疼痛逃移现象 在治疗过程中,部分病人患部肿痛明显减轻, 功能大部分恢复,但出现残余体位性疼痛(如外翻、背伸痛等),贝S 保持此疼痛体位,并行大幅度捻转提插泻法,其针感以患者能耐受为 度,疼痛即可解除。然后再继续运动,找到引起疼痛逃移的新体位, 继行上述方法,直到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疼痛 逃移现象。4疗程 留针30分钟,在留针期间进行运动疗法,急性损伤每日一 次,慢性损伤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五临床应用1肩关节周围炎取穴:肩部臑臂内侧酸痛,痛引缺盆,放射至拇指,肩关节后旋、 伸提功能障碍,肩前云门穴处压痛明显,为手太阴经型,取阴陵泉; 肩峰臑臂

8、外前廉疼痛,痛引肘臂,方向至拇、食指,肩关节外展、后伸 功能障碍,巨骨、肩髃穴处压痛明显,为手阳明经型,取条口透承山; 肩关节外廉疼痛,痛引颈项,放射至臑外及无名指、小指,肩关节外 展、上举受限,肩醪、肩井穴处压痛明显,为手少阳经型,取阳陵泉; 肩臑外后廉及肩胛牵掣疼痛,痛引颈项,放射至肘臂外侧及小指,肩 关节内收、内旋障碍,天宗、肩外俞穴处压痛明显,为手太阳经型, 取昆仑穴。若表现2个或2个以上经痛,则可多经取穴。取患肩的同 侧穴,双肩同病取双侧穴。进针后,运动务使得气”在 得气”的同时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患肩,作肩关节外展、外旋、内收、内旋、 上举等各种动作。2急性肩部软组织损伤取穴:肩

9、凝穴(条口透承山),阳陵泉透阴陵泉,中平奇穴(经 外奇穴,足三里下一寸,上巨虚上二寸处)。取患肩的同侧穴,双肩 同病取双侧穴。进针后,运针务使 得气”在得气”的同进使患者主 动或被动地运动患肩,作肩关节外旋、内收、内旋、上举等各种动做。 3肱骨外上髁炎取同侧阴上穴(阴上穴在阴陵泉上方 1.5寸处,股骨内髁之高点 下方,内膝眼与腘横纹头联线之中点处,是经外奇穴),阴谷穴。针 刺得气令患者做内外旋转、握拳等动作,病人感觉痛减大半或全部消 失。4指腕关节扭伤扭伤取穴:上下对应点(如腕关节扭伤取踝关节对应点),三阴交。 针刺得气后,在留针期间使患者主动或被动地运动指腕关节, 作屈伸 动作,以患部不痛为

10、度。5失枕取穴:悬钟、后溪、液门透中渚。针刺得气后,嘱病人活动颈部, 作颈左右旋转和前后活动。6颈椎病取穴:后溪透合谷、液门透中渚、悬钟。针刺得气后,嘱病人主 动或被动活动颈部。病人可主动作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环旋运 动;病人被动运动时,医者可点按天宗穴、弹拨胸锁乳突肌、颈部斜 扳等。7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取穴:脊柱正中疼痛,多见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损伤,为督脉型, 取人中穴;脊柱外侧疼痛,多见腰背肌筋膜损伤,为足太阳经型,取 后溪穴;一侧腰痛,牵扯至臀部,大腿根和后部,多见骶棘肌、腰臀 肌筋膜损伤,为足少阳经型,取液门透中渚;腰胀痛及腹,不能左右 回顾,多见合并腹膜后组织损伤直接刺激腹膜或交

11、感神经链,或合并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为足阳明经型,取手三里。针刺得气后,在留 针期间指导或帮助患者主动或被动的运动腰部。 病人能站立者,主动 作前俯弯腰、左右旋转、下蹲踢腿等各种动作;病人不能站立者,卧 于硬板上,医者协助病人作斜扳、后伸扳、运旋叩打等动作。若在运 动过程中出现残余体位性疼痛(如前屈痛、侧弯痛等),则保持此疼 痛体位,并行捻转提插泻法,其针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疼痛即可解 除。8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腰痛自臀部沿大腿外缘下行,经小腿前外侧至足背疼痛, 多见L45椎间盘突出,为足少阳经型,取液门透中渚;腰痛自臀 部沿大腿后侧外缘,经小腿后侧至足跟疼痛,多见 L5S1椎间盘脱 出,为足

12、太阳经型,取后溪透合谷;具有足少阳经型及足太阳经型的 特点,全小腿痛,多见L45合并L5S1椎间盘突出,为混合型, 取液门透中渚及后溪透合谷。针刺得气后,指导或帮助患者主动和/或被动运动腰腿部。运动以患处温热出汗为度,此时患者即感腰腿部 酸软舒适,疼痛消失。9膝关节痛膝关节痛包括增生性关节炎、髌骨软化症、风湿寒性关节痛、风 湿性关节炎、膝关节扭伤、骨折后膝关节后遗疼痛等。取膝痛穴(屈 肘成直角,肘横纹内、外侧端,一肘两穴)。用28号毫针针刺2.5 3.5寸,进针得气后,使患者活动膝关节,作行走、屈伸、下蹲等各 种动作。运动以患膝温热,出汗为度。10急性踝部软组织损伤取穴以外关为主穴。外踝部损伤

13、配阳溪透太渊;内踝部损伤配神 门透阳谷。针刺得气后,使患者主动或被动的运动踝关节,作屈伸、 旋转、内外翻、行走、跳跃等各种动作,运动以患部不痛为原则。11跟骨刺取穴:足跟内侧疼痛,压痛者取神门;足跟外侧疼痛,压痛都 取养老;足跟正中、下部疼痛、压痛都取足跟痛点(大陵穴下0.8寸)。 针刺得气后,在留针期间使患者主动或被动的运动足跟部。嘱患者用 足跟着地行走、跺脚,踩在木棒等硬物上由轻到重自行滚压足跟痛点, 或者医者以痛为俞,用木棒叩击、压推患足跟,被动运动患部。12胸胁屏伤取穴以胸痛点(拇指指间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为主穴。配穴: 胸前部损伤者配内关穴,腋中线损伤者配合谷穴,腋后线损伤者配外 关

14、穴。在留针期间让患者尽可能的做深呼吸、咳嗽动作,由小到大的 转动身体。六与传统治疗方法的比较1与传统针刺疗法的比较传统针刺疗法是在疼痛处施术,在治疗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时,病人难以接受,特别是伴有肿胀、 瘀血等病理变化的病人往往拒绝医生触摸, 在这种情况下,针刺运动 疗法即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由于其针刺是远道取穴,从而避免了直 接接触病人的疼痛区,使医生能在健侧仔细寻找对应点从容施术。传 统针刺疗法治疗后往往在患部遗留酸、麻、胀、重等针感,不能立刻 见效,而针刺运动疗法在针刺的同时即嘱病人适当活动患肢,疼痛立刻减轻或消失,活动自如,把 疗效”当场兑现给病人。针刺运动疗法 的诞生不仅仅改

15、变了几千年来传统针刺疗法单一、 绝对静止体位的治 疗状态,而且提高了针炙的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丰富了针炙的治 疗手段,为中国针炙学理论增添了新内容。2与传统口服药物、局部制动疗法的比较对于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传统的处理方法,除了注意局部休息 或者做一些理疗外,就是口服药物、局部制动,等其自然恢复。这是 一种比较消极的治疗,恢复慢,耗时长,且往往遗留功能障碍。而针 刺运动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恢复快、疗效好,并且未发现针刺运动 疗法加重软组织损伤的现象,穷其原因有二:一是运动疗法有其康复 的原则,二是针刺疗法有镇痛不全,肌松不满意的特点。损伤早期的 运动并不是无限制的运动,而是有其康复的原则:主

16、动为主,被动为 辅,主动活动宜缓慢,被动活动宜轻缓而柔;不痛为度,不断调整, 具体掌握,运动量以不疲劳为度,活动强度在最大限度内;严禁超负 荷运动,区分不利与有利的锻炼方式,如严禁快速转动等。在针刺疗 法中,针刺镇痛是一种生理过程,不可能使肌体的痛觉机能消失殆尽, 即不象全麻病人痛觉消失、肌肉完全松驰,仍有镇痛不全,肌肉松驰 不够的特点,则又保证了适当肌张力和痛觉防御系统,使病人在清醒 状态下能有效地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打消了临床上运动会增加软组 织损伤的顾虑。七技术创新及其原理1运动针感 针刺的同时运动患部,针刺 得气”使患部疼痛锐减,运 动自如,而运动使针刺部位产生针感,这样远近结合,上下呼应,有 利经络气血的疏通, 通则不痛”故出现患部越运动,针感越强,疼 痛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