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第二次作业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71642827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第二次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信息第二次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信息第二次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信息第二次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第二次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第二次作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二、教学重点1鱼的主要特征。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四、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课件、鱼的骨骼标本、解剖盘、玻璃缸、活鲫鱼若干条、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小烧杯、吸管、一支毛笔。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2分钟)1播放:水底生物歌曲,引导学生观看。2质疑:同学们,生活中你们最了解、最常见的水生动物是什么?过渡:鱼有哪些主要特征?它

2、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与人类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鱼的知识。观察水中的各种动物。回答:鱼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引入新课。课堂教学(30分钟)课堂教学(30分钟)课堂教学(30分钟)(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1展示:鲫鱼的骨骼标本和骨骼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脊柱和脊椎骨。2组织学生列举生活中有脊柱的动物和无脊柱的动物。3归纳总结:除鱼类外,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身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我们之前学习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脊椎动物中的第一个代表鱼类。(二)多种多样

3、的鱼1展示:淡水鱼和海水鱼图片。讲授: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占脊椎动物一半以上。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中。2质疑:多种多样的鱼都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又有什么主要特征?(三)鱼的主要特征1质疑:如果我们人类来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强调鱼之所以能够生活在水中,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2组织学生活动: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1)取一条鲫鱼,放在解剖盘中,观察外部形态。思考: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的阻力?(2)鲫鱼体表有什么覆盖物?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

4、这对鱼的运动有什么好处?(3)将鱼放进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观察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请结合教材20页“鱼的结构标注图”,辨认各鱼鳍名称。(4)仔细观察鱼的运动,小组讨论:鱼的运动只靠鳍就能完成吗?(播放视频:剪掉鱼鳍后,鱼的运动情况)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确:(1)鱼的体形和体表黏液等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游泳的阻力;(2)鱼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以及各种鳍的协调作用游泳。3组织学生活动:观察鱼的呼吸(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思考:水流入鱼口后,会从什么地方流出?(2)用吸管吸取一些蔬菜汁,慢慢滴在鱼口前约1 cm处,观察蔬菜汁流入鱼口后,从哪里

5、流出来?质疑: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播放视频:鱼鳃的作用。使学生明确: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明确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主要是在进行呼吸。(3)轻轻掀起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鳃的结构图,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鱼鳃适于水中呼吸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鳃鲜红色,毛细血管丰富,利于气体交换。第二,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完全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质疑: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模拟实验:用毛笔的笔头模拟鳃丝,演示其在水中展开和出水粘连的状态,给与学生提示。4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鱼适于

6、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1)生活在水中;(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3)用鳃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四)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展示:红烧鱼、年年有余(鱼)的年画、剪纸等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鱼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2展示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的破坏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域环境、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仔细观看骨骼标本和骨骼图片,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回答问题。观察图片,认识常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根据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观看视频,进一步明确:鱼是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来游泳。 总结

7、归纳与交流。分组观察,说出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观察实验现象,说明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观看视频学习,明确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观察鱼鳃的特点,思考回答问题。总结归纳观察毛笔在水中和出水的状态,体会鳃丝在水中展开扩大接触面积而离开水后相互粘连减少接触面积的特点。归纳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说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观看图片或视频,认识到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通过直观教具,明确脊椎动物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感知鱼的多样性。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明确各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视频辅助学习,突破

8、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用蔬菜汁替代墨水,渗透爱护动物的情感。视频辅助学习,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采用模拟法,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鳃丝适于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保护鱼类资源、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意识。课堂小结(3分钟)引导学生谈一谈对本节课的收获。思考并总结。及时总结,加深记忆。课堂练习(5分钟)出示练习题,组织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与点评。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测。六、板书设计第四节鱼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有无脊柱二、多种多样的鱼三、鱼的主要

9、特征1生活在水中;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3用鳃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四、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七、 教学课前反思: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并了解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中反思一:由鱼水关系引出鱼适应在水中生活的特点,学生说出了以下一些特征: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光滑的体表能减少游泳时的阻力;鱼鳔控制鱼体在水中的沉浮;鱼能在水中捕食;鱼在水中产卵;身体的侧线可感知水流;身体是“梭状体”,可减少游泳时的阻力.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的答案超越了教材上的内容,所以需要持之以恒地引导他们思考。课中反思二:学生已在学习中提及到了鱼的“侧线”、“鱼鳔”的作用了,可适当展开,简要介绍。课后反思: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鱼类的特征,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但在课堂上存在局限性,只能借助多媒体播放视频、动画来辅助学生们对实验的观察。课本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采用模拟法,只能引导学生设想一些可行的方法,比如“捆扎法”、“剪除法”、“丝线缠绕法”,尽管方式不一样,但目的都是让研究的变量(某种鳍)不能正常活动,至于效果只能等到课后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