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71607078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的认识和加减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5的认识和加减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5的认识和加减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5的认识和加减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5的认识和加减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的认识和加减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 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使学生认识符号“”、“V”、“ = ”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 内数的大小。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 以内的加、减法。 能运用 5 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教材说明1、本单元教材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 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

2、(如下页 图)。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 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 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2、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15 各数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5 以内各数,在整数集合中是最为简单的几个。由于数小,抽象程度较低,儿童理解也比较 容易。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对5以内各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15各数的特点和儿童 的生活经验,所以把15的认识集中起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使教学时间大大 缩短。认数和加、减计算穿插进行,适当结合。 认数和加、减计算穿插

3、进行、适当结合是本册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在本单元已经 明显体现。本单元的纵线结构是:15的认识 15的加减法 0的认识的加减 法。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分散写数字的难点,使学生在认数字的时候,有 比较多的时间练习写数字,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字的写法。另外,把加、减计算和认数结合起 来进行教学,既有利于加深对5以内数的认识,又有利于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 加强数概念的教学。数概念教学的基本结构是: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 较和数的组成。教材以儿童的生活区域为背景递次展开,同时以醒目的标题摆放在可爱的“毛 毛虫”身上呈现给师生。如第15页让学生经

4、历数物体的过程抽象出15各数;第16页从 教学2的认识起,都强调在前一个数上添上1,就得到下一个数: 1添上1是2, 2添上1 是 34 添上 1 是 5;在第 17 页以“比大小”为标题、第18 页以“第几”为标题、第19 页以“几和几”为标题,将一个个知识点单列出来,以突出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数的序数含 义和数的组成的教学。(4)适当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数数、比较数的大小都离不开集合、对应、统计 等理论,但这些内容又不宜对小学生诠释。因此,教材中采取适当渗透的办法,通过图形和 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不会 加重学生的负担。例如,在数

5、数时,实质是先要对实物进行分类,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 然后依次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一、二、三一一对应(进行数数), 指到最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数。又 如,在第17 页引入“比大小”时,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的图 画象形图渗透统计初步知识。(5)注意将数和图形适当联系。一方面,结合认数和加、减计算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 方形、圆等作为实物教具;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直观地反映出某些图形的特征。例如,认3 和 4 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使学生初步看到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有 4 条边。(6)素材的选取

6、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材每引入一个概念都精心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儿童 生活情境,便于儿童在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如学习15 各数的认识时,教材呈现一幅野生动物园图,让学生通过数喜爱的各种动物,抽象出15 各数。又如,通过让学生看第18 页的排队购票图和“全家福”照片,理解序数的意义。(7)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之间对数的大小的感知、数与数之间关系的发现,计算方法的选择等都存在着差异。承 认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体现算法多样化,是本册教材编排的一 个重要特点。本单元的加、减法教学中,就充分体现了

7、算法多样化的特点。例如,计算4+1=? 时,教材呈现了三位小朋友的 3 种不同算法:有一位是用“点数”的方法算出得数的(1, 2, 3, 4, 5);还有一位是从一个加数“4”开始数,添上1 个一得5 的;另一位体现了较高一 个层次的思维水平,根据数的组成(4 和1 组成5)算出得数,三种算法体现了学生的不同 心理特征,也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都得到认可。又如,计算 5-2=?时,教材也呈 现了三位小朋友的 3 种不同算法。不管哪种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 都体验到成功。课题一 1 5 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416页,练习二中的第14 题。素质教育

8、目标: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15 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 的数序。能认、读、写 15 各数。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良好的学习习惯。 写数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的习惯,认真端正的学习态度。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情操。 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体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利用“野生动物图”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 良好愿望。教学重点:15 的基数含义和写法。教学难点:15 的写法。教学过程:教学第1415页的“野生动物园”图:创设动画情景。教师出示“野生动物园”图:一位教师带4个学生来到野生动物园游玩;动物园里有

9、大象, 右边大树旁有犀牛在休息,还有羚羊和长颈鹿;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草丛中鲜花开放。 数一数画面中的人和物。让学生观察画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或 多少只)。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数画面上人和物体的数量时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小的,再数数目大的。) 用15各数表示画面中的人和物。 、同桌交流说一说人和物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图中的人或物。 当学生说“1 个太阳、1 头大象”时,告诉学生,一个太阳、一头大象都用数“1”来表示。并在大象图下面贴上“1”。同时让每个学生找出数字卡片“1”,摆放在桌子上

10、。并提问:“这 幅图中还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以用1来表示?” 、 2、 3、 4、 5 的教学过程和 1 的教学过程相同。15 各数的形状的认识。 、在学生用15各数表示出图中的人和物以后,闪动5张数字卡片,学生对着自己摆的 15这5张数字卡片,每个人发挥想像,同桌说一说, 15这5个数字各像生活中的哪些 东西?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15各数的形状特征: 1像小棒, 2像小鸭, 3像耳朵, 4像小 旗, 5 像秤钩。 、教学数字儿歌。5、根据15各数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教师:“请你拿出 1 根小棒,摆放在数字1的下面。”学生操作,可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请你拿出 2根、 3根、

11、4根、 5根小棒,分别放在数字卡片2、 3、 4、 5的下面,并 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摆摆看。”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让摆的好的学生上台展示。 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个数可用15各数表示。第 16 页上的“做一做”。教师端出 3朵红花,并提问:“不用出声,在心里说老师拿出了几夺小红花?请你用其它物 体或数字表示和老师一样多的红花数。”先让每个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图画卡片或数字卡片 在桌上摆出来。然后请用不同方式表示的学生上台展示。(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学生对数的 基数含义的理解。)教学数序:逐次感知15的数序。师在黑板上摆一根小棒,问:“老师摆了几根小棒,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在小棒上

12、 方标上“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摆上1根小棒,然后教师提问,“再摆上一根,是几根? 1添上1是几?”学生摆完并回答后,教师展示“1根添上1根是2根,即1添上1是2” 的过程,并在小棒上方标上“2”。在“2”的基础上,依次让学生摆上1 根、再1 根、再1 根,然后教师展示2添上1是3、 3添上1是4、 4添上1是5的过程。整体感知15的数序。 让每个学生将学具卡片“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然后教师提问:“1的后面是几?”“5 的前面是几?”“3 在谁的后面又在谁的前面?”教学数的写法教学 1、 2 的写法。动画展示1、 2的书写笔顺(2遍)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让学生用眼观察; 在桌上划

13、(或书空)1、 2 的笔顺;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 1、2。 提醒学生坐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教师巡视时,发现写得好 的拿上台在全班展示,写得不正确的要及时纠正,以鼓励为主。教学3 的写法。教学方法与1、2 的相同。提醒学生写3时,两个半圆组成的,开口的方向是向左。 教学4、5 的写法。教学方法与1、2、3 的相同。课堂练习:做练习二中的第14题。每道题先教师读题,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再回答。做第1 题时,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圈中是什么动物,然后数一数有几只就在下面的括号里 写几。写数时,要认真、工整。教师巡视时,发现好的应及时鼓励。做第 2 题时,引导学生先看第一幅图,提

14、问:“有几只口哨?用数几表示?”动画将口哨图 与2连起来。然后让学生完成其余3 题。连线时,应要求学生用尺画线。做第 3 题时,使学生明确应根据下面给出的数来涂色。学生涂完后应反馈对正。做第 4 题时,引导学生先想想15 的排列顺序,然后在小旗上填数。课题二:比大小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 17 18页,练习二第 5、6、7、9、10题。 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 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 能用“”、“”、“=”来表示比较的结果。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初步

15、地建立符号感。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情操。 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体验用数表示物体的乐趣。 利用“小猴分食物”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探究新知(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教师播放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 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 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 分水果吗?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 1 个梨、1 个桃、1 根香蕉,够不够?(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 “V ”和“=”1、教学“=”(猴和桃比)。(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表示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 及数字。(2)教师说明:当桃子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的时候,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 (板书:“ = ”),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2、教学“”(猴和香蕉比)。(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子比香蕉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