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71551143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鲁 迅玉溪师院附中 杜雪梅【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2、把握作者感情开展的脉络 ,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 ,接受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 ,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等精神。还要学习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可以联系时代背景 ,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 ,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 ,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 ,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 ,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 ,从

2、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 ,控诉反动派 ,唤醒麻木的民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弄清楚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的那些事 ,刘和珍为什么而死 ,作者对待她的死情感、态度如何 ,抓住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揣摩体会。2、抓住语、句子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诵读、讨论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 ,今年是鲁迅逝世七十周年纪念。七十年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记念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到他的?故土?寻找过他 ,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寻找过他 ,我们在?社戏?的时候寻找过他

3、 ,而先生的心里却时时记念着别人。从孔乙己到阿Q ,从闰土到祥林嫂 ,今天我们要认识到一位女子就是80年前鲁迅深情记念过的刘和珍君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 ,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这段历史去看一看。二、背景介绍1926年3月18日 ,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 ,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 ,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死47人 ,伤200多人的惨剧。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阴风在呼号 ,血衣在飘

4、荡 ,青年的血迹还没有干透 ,执政府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 ,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 ,白来送死的。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鲁迅先生 ,他把这一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 ,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 ,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三、研习文章一从文章第四局部切入 ,研习第四节。抓住关键句子、词语体会作者在惨案发生后内心的情感。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找出作者直接表达这次惨案发生经过的章节。学生答复。教师明确:第四、五局部。2、学生齐读第四节。问:惨案发生后 ,鲁迅先生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句看出来?学生讨论答复。教师明确:语:“居然

5、、疑心、不料、不信等说明鲁迅对惨案发生的惊愕。“无端:爱国学生是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大旗去援助外交的 ,但段祺瑞主持的执政府却命令士兵开枪射击。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想不到的。但是 ,事实就摆在面前。作者情感:惊愕、悲愤板书:悲愤这种悲愤之情一直贯穿全文。二揭露反动政府的凶残 ,流言家的下劣。1、反动政府的暴行。抓住“虐杀一词 ,分析虐杀的整个过程 A、教师范读第五节。B、讨论分析虐杀过程。问:哪些细节描写突出了这是虐杀?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如“从背部入、“中了四弹 ,其一是手枪、“一个兵说明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乱枪射击 ,以杀人为乐、残无人道的屠杀。这就是他们的“伟绩、“武功 ,作者用反语辛

6、辣地挖苦了执政府的暴行。幻灯显示:“惨象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2、流言家的下劣。三个沉勇而友爱 ,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女子 ,却段政府及其帮凶文人说成是“暴徒 ,“受人利用的。幻灯显示:“流言使我耳不忍闻 ,教师总结: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使作者悲愤到了极点。“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七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 ,使我艰于呼吸视听 ,我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此时此刻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不出话来?悲愤到了极点 ,有很多要说的话却说不出来。再次强调板书:悲愤悲哀伤愤憎恨三赞颂青年1、“但是 ,我还有话要说。青年们的血不能白流 ,鲁迅先生要让中外的杀人者看清楚 ,他们杀害的是一

7、群什么样的青年?学生先试作答复。2、在四十七个遇害的青年之中 ,刘和珍是我的学生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在文章中 ,作者对刘和珍奉献了自己最大的悲哀与尊敬。从文章标题中的“君就可以看出鲁迅对她革命者深深的敬意。让我们从刘和珍身上来看看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作者记忆中的刘和珍是什么样子的。“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一个多么善良温和的女子 ,每遇到什么事都能够一笑而过。3、问:文章中鲁迅追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个别学生找出教师归纳明确:幻灯显示: 毅然定?莽原?-追求进步 坦然对偏安坚毅乐观 黯然虑母校忧思深远 欣然去请愿勇敢无畏这样一个善良温和的女子怎么会是“暴

8、徒呢?这样一个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 ,请愿是欣然前往的 ,怎么会是“受人利用呢?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仅22岁的优秀青年却惨死在自己国人的屠刀之下。3、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的赞颂。品味:“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幻灯出示请一男生读 ,全班齐读。问;什么是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真正勇敢无畏的革命者。他们对黑暗的反动统治奋起对抗 ,他们能把惨淡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他们在敌人的血腥屠杀下毫不回避 ,毫不退缩。哀痛者以为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问:这些革命者以什么为哀痛?以什么为幸福?学生讨论答复。教师明确:哀痛国家民族的悲惨命运 ,为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 ,

9、他们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总结:杀死这样优秀的青年 ,就是扼杀了中国的未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当局者的凶残 ,让鲁迅先生愤慨!青年临难的沉着 ,让鲁迅先生敬佩 ,而我们的国民呢 ,他们的反响如何?四唤醒民众1、请接着这一段看 ,鲁迅先生用了一个转折性的关联词。学生朗读“然而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以时间的流驶 ,来洗涤旧迹 ,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问:淡红的血色、微漠的悲哀 ,说明了什么?学生答复教师明确:除了象鲁迅、朱自清、林语堂等少数觉醒的人起来呐喊外 ,广阔的民众对革命者的牺牲是如此地冷漠 ,甚至过不了多久就会把他们遗忘的。鲁迅

10、深感痛心。烈士的血不能白流 ,为了唤醒麻木的民众 ,鲁迅觉得该写点东西了。幻灯出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现在“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挖掘国民麻木的根源。“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问: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会默无声息?学生讨论并答复教师总结:麻木的国民群体庞大 ,历史悠久 ,他们之所以默无声息 ,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满清的文字狱 ,到今天段祺瑞执政府的武力镇压、流言诽谤 ,这些有形、无形的刀枪已经构成中国专制统治的残暴 ,野蛮而严厉的统治已经使我们广阔民众感怒而不敢言了 ,使我们的民族正义感逐渐衰亡。鲁迅对这类人是深有感受的。看看?

11、孔乙己?中鲁镇酒馆中拿孔乙己当笑料的酒客们 ,看看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女人们。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青年为革命流血了 ,牺牲了 ,其中的价值有多少人看得到。只不过给这些“无恶意的闲人增添了“饭后的谈资罢了。鲁迅痛感人民的不觉醒 ,所以唤醒民众的意识一直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就这样一直沉默下去 ,最后走向灭亡;要么就让这如洪水般的愤怒爆发出来。很显然 ,我们的民族要生存 ,要开展我们必须爆发 ,必须用行动来对抗敌人的暴行。所以鲁迅忧国忧民发出了剧烈的呼告:沉默啊 ,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五鼓舞生者学生齐读:“

1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前行。我们要从革命者等流血中吸取经验教训 ,看到希望的曙光。呼唤所有的有志之士行动起来 ,投身到革命实践中来 ,虽然革命的征程很坎坷 ,但希望还是有的。至少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烈士的鲜血 ,循着烈士的足迹继往开来。呜呼 ,我说不出话来 ,仅以此文作为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四、结束语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 ,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 ,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希望是有的 ,真的猛士 ,将更奋然前行。出示幻灯【板书设计】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悲哀伤 唤醒愤憎恨 鼓舞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