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大题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71550706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大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病理生理学大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病理生理学大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病理生理学大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病理生理学大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大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大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请简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机制。 答:(1)凝血系统激活和抗凝与纤溶功能减弱是广泛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 凝血系统激活的原因和机制是: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临床上严重创伤、烧伤、外科手术、产科意外等 都可促使 TF 大量释放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 DIC 的发生;广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严重感染、严重酸中毒和持续广泛的组织缺血缺氧等都可以损伤 VEC,造成凝血抗凝调控失调。受损 VEC 表达大量 TF 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引发 DIC; VEC 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加剧凝血反应和血栓形成。血细胞大量被破坏,血小板被激活;促凝物质进入血

2、液,促使血液凝固的发生。(2)凝血物质消耗、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是造成 DIC 止血、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2.请简述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吞噬功能,能清除血液中的凝血 酶、纤维蛋白原及其他的促凝物质。肝功能严重障碍可促进 DIC 的发生发展.肝脏合成蛋白 C、ATIII、纤溶酶原减少;肝脏灭活 IXa、Xa、XIa 能力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如休克)。3.简述机体处于 DIC 时的功能代谢变化(或主要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出血,具体表现为皮肤瘀斑,紫癜,咯血等; 机制:凝血物质被消耗;纤溶系统被激活,水解纤维蛋白和很多凝

3、血因子; FDP 的形成;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器官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急性肾功能障碍,呼吸衰竭,肝功能障碍等; 机制:器官内广泛微血栓的形成;原发疾病引起的病理变化和症状;器官系统间相互影响引 起的病理变化。休克;机制:广泛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纤溶、激肽、补体系统激活,导致血管扩张,通透 性增加;冠脉内血栓,导致心肌缺血,心输出量减少;微血栓形成,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机制:当红细胞随血流通过纤维蛋白丝时,不断受到冲击和挤压,造成红细胞发生机械性损 伤,导致外周血涂片可发现新月形、盔甲形、星形、三角形等变形红细胞,即裂体细胞。4.试述 DIC 的分期及其各期的特点。1.高

4、凝期:凝血系统被广泛激活,凝血酶产生增多,血栓形成增多,表现血液的高凝状态。(1)凝血时间缩短(2)复钙时间缩短(3)血小板黏附性增高2.消耗性低凝期:微血栓大量形成,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而减少,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有出血表现。(1)血小板数量减少(2)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3)凝血时间延长(4)复钙时间延长3.继发性纤溶期:凝血酶、XIIa、激肽、纤维蛋白沉积在血管内皮、组织细胞被破坏等使纤溶酶原大量转变为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1)凝血酶时间延长(2)“3P”试验阳性(3)D二聚体检查阳性简述发热的三个时相及其热代 谢特点、临床表现.答:体温上升期:指调定点上移后,传出神经系统控制

5、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升至新 调定点水平的一段时间。特点: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 临床表现: 畏寒,皮肤皮白,严重者出现鸡皮疙瘩;高温持续期:当体温升高至调定点的新水平时,体温便不再上升,而是在调定点水平上下 波动。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临床表现:自觉酷热,皮肤干燥、口渴;体温下降期:由于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中枢发热介质的消除,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 点返回正常水平,机体出现明显的散热反应。 特点:散热增加,产热减少,产热小于散热,体温回降;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出汗或大汗,血管扩张,严重者出现脱水、休克。2.简述发热的第三个基本环节。 答:发热包

6、括以下基本环节:内生致热原的生成: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致热信息的传递:外周致热信息经神经或体液通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中枢介质的产生;重置体温调定点:在中枢介质的作用下,体温调定点上移;信息比较:来源于中枢和外周的体温体温信息与调定点比较,通过传出神经系统控制产热 和散热,此时机体进入急性期反应3.请阐述发热时物质代谢特点及机体机能变化特点。物质代谢特点:三大营养素分解代谢加强,糖分解代谢,糖元贮备 ,乳酸,脂肪分解 ,脂肪贮备,酮症、消瘦,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体温上升期:尿量减少?体温下降期:脱水机体机能变化特点:(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小儿热惊厥,。(2)

7、循环系统:心率增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3)呼吸系统:血温升高?、酸性代谢产物增多(4)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散热增多(5)消化系统:副交感抑制,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减少,胃肠蠕动减弱,食欲降低(6)免疫防御功能的变化:一定程度发热:功能增强,抗感染能力增高,免疫细胞功能增高Pathogenesis of HE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l) Reversibility of symptoms2) Dissemination of disease region 3) No clear evidence of morphologic alteration 4) Accompanied

8、with biochemical abnormality 肝性脑病的分期Clinical presentation1.Sleeping disorder Apathy Childishness轻微的性格和行为改变2.Confusion精神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扑翼样震颤3.Drowsiness昏睡、精神错乱4.Coma肝性昏迷肝性脑病的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s of HE 1.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2. Acid-base disturbance 3. Abuse of sedative and anaesthetics 4. Rena

9、l insufficiency 5. Infection 6. Protein-rich food1.试述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答 :( 1 ) 血 液 缓 冲 系 统 是 维 持 酸 碱 平 衡 的 第 一 道 防 线 : 常 见 的 缓 冲 对 是 H2CO3/HCO3-,H2PO4-/HPO42-,HPr/Pr-,HHb/Hb-。其中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是血液中最主要的 缓冲系统,它的特点是:缓冲能力强;可以进行开放性调节;仅能缓冲固定酸。(2)肺通过控制挥发酸的释出来维持 pH 的相对恒定:肺通过改变肺泡通气量来控制挥 发酸的释出的 CO2 排出量,使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

10、接近正常,以保持 pH 的相对恒 定;(3)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调节作用;(4)肾脏通过排酸保碱作用来维持 pH 的恒定:主要体现在碳酸氢钠的重吸收、肾小管 的泌 H+作用和磷酸盐酸化。1.肺心病的形成机理? 答:形成机理如下:肺泡缺氧 CO2 潴留所致血液氢离子浓度过高,引起肺小动脉收缩和长期肺泡组织炎症波及 肺 A 以及慢性缺氧导致血粘度增加引起肺动脉高压,致使右心负荷增加;缺氧、酸中毒等损害心肌,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呼气困难时,用力呼气使胸内压升高,心脏受压,心脏舒张受限;用力吸气使胸内负压升 高,心脏收缩受限。这两面的因素都能促使右心衰竭。2.请思考呼吸衰竭的发病机理和急性肺损伤导致 AR

11、DS 的机制?发病机理:限制性通气不足:吸气动力不足或弹性阻力增加导致肺泡扩张受限。 阻塞性通气不足:由于气道狭窄或阻塞所致肺泡通气量不足。机制:致病因子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肺:(1)透明膜形成引起弥散障碍(2)肺水肿引起肺内分流,弥散障碍(3)肺不张引起肺内分流(4)肺血管收缩微血栓引起死腔样通气。 以上因素共同导致低氧血症引起ARDS。3.试述肺性脑病的概念及形成机理? 由呼吸衰竭引起的以脑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常见于II型呼衰。形成机理:(1)CO2,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头痛(2)H+,N.C酸中毒,CNS(-),N.C破坏.(3)O2,血管内皮受损,脑间质水肿引起颅内高

12、压,ATP,脑细胞水肿同样引起颅内高压。1.试述脑死亡的判断依据?答: 1. 不可逆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2. 自主呼吸停止,(经人工呼吸抢救 15 分钟不能恢复);3. 瞳孔散大且固定,对光反射消失;4. 颅神经反射消失;5. 脑电波消失;6. 脑血液循环停止;2.简述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研究方法。 答:(1)学科性质 :1.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及桥梁学科;2.是一门理论性、实验性较强的学科;3.是一门新兴的有发展前途的学科。(2)学科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疾病 时机体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3)研究方法:动物实验、临床研究

13、、流行病学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形成了两种主要的机制,即自由基损伤作用机制和钙超载作用机制。阐述一下这两种机制是如何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的。(1)自由基损伤作用机制:自由基生成增多的机制:1.黄嘌呤氧化酶增多致使在黄嘌呤氧化过程中生成大量自由基;2.吞噬细胞呼吸爆发过程产生大量自由基;3.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受损是自由基的主要来源之一 ;4.儿茶酚胺增加和氧化产生自由基。自由基的损伤机制:1.1.膜脂质过氧化.2.细胞成分交联,抑制蛋白质功能。3.染色体及核酸破坏。(2)钙超载损伤作用机制:钙超载发生的机制1.生物膜损伤使其对 Ca+的通透性增加,Ca+内流增加,细胞内发生钙超载;2.缺血时,ATP

14、合成减少,无氧糖酵解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以及缺血再灌注时的自由基损伤 均导致了 Na+-K+-ATP 酶活性降低,细胞内 Na+含量明显升高,从而激活 Na+/Ca2+交换蛋白 反向转运,导致细胞内钙超载;缺血时,细胞内高 H+,亦可导致细胞内钙超载;3.线粒体 ATP 合成功能障碍.使 ATP 依赖性离子泵功能障碍,促进钙超载的发生;4.儿茶酚胺增多是促进细胞内钙超载的原因之一。钙超载引起再灌注损伤的机制:1.促进氧自由基生成;2.激活多种钙依赖性生物酶,细胞结构受损;3.线粒体功能障碍;4.导致严重心律失常。1.请简述四种缺氧的发病原因和血氧指标变化特点。(1)低张性缺氧:发病原因:吸入气中

15、 PO2 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指标: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动静脉氧压差均降低。血氧容量正常或者降低。(2)血液性缺氧:.发病原因: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高致使氧不易释放;高铁血红蛋白血症,CO 中毒.指标: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容量、血氧含量、A-V血氧差下降。(3)循环性缺氧:发病原因:全身性循环障碍(见于心力衰竭和休克)和局部性循环障碍(见于动脉硬化)指标:血氧分压、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容量正常,A-V血氧差增大。(4)组织性缺氧:发病原因:组织中毒(如氰化物中毒),线粒体损伤,呼吸酶合成障碍。指标:血氧分压、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容量正常,A-V血氧差减小。2.请阐述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一、对细胞代谢的影响有利方面:细胞利用氧能力:线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