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71525801 上传时间:2024-0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探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 要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过程是指儿童在社会中成长发展时心理变化的过程。作为儿童社会化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家庭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心理的进程,而父母在这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尤为重要。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进程百利而无一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可以规范儿童社会化心理生活的基本行为;第二,可以培养儿童积极主动融入社会的习惯;第三,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友善和谐的关系群体圈;第四,可以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儿童的社会化心理发展对于儿童未来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从介绍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心理的影响出发,阐述影响家庭教育的因

2、素,进而提出做好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最后总结促进儿童积极健康实现社会化心理需要注意的事项。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心理注意事项目录一、研究缘起1二、文献综述1(一)核心概念界定1(二)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2(三)关于社会化心理的研究2(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3三、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作用3(一)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3(二)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3(三)家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建立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3(四)家庭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角色意识4四、初入园幼儿在园社会化调查结果分析4(一)幼儿社会化观察结果分析4(二)不同年龄段社会化分析5五、基于幼儿社会

3、化心理培养的家庭教育建议7(一)创造和谐家庭氛围7(二)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针对性的在实践中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7(三)鼓励儿童在园积极与他人交往8(四)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8六、儿童社会化心理与家庭教育的注意事项9(一)过分依赖学校教育9(二)过分注重孩子的独立和学识,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9结语10参考文献11致谢12一、研究缘起儿童社会化心理,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习得各种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心理转变过程。儿童社会化心理这一过程,使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社会文化逐渐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进而

4、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一个生命降临到人间,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在家庭里长时间的生活和成长,儿童通过家庭长辈的教育和影响渐渐掌握了生活中各类社会文化规范,慢慢了解和熟悉各项生活技能和传统道德习俗。在长期的影响和成长中,儿童的体格成长和品格塑造不断完善。家庭为儿童的生活活动提供了主要的场所,家庭影响了儿童社会化心理的方向,家庭为儿童人生第一次的定位提供了帮助。家庭为儿童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行为互动和心灵沟通方面提供了直接的帮助。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过程中,家庭提供给了最早、最直接的场所,家庭教育则是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经有关人士研究发现,虽然个体在各个时期都经历着社会

5、化心理的影响,但是一生中接受社会化心理的最佳时期是学前期。“大多数大脑研究人员确信, 在一个人一生中头四年里, 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那是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如果这是真实的话, 那么, 家庭, 而不是学校,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 而不是教师, 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单位是家庭,因此其对儿童社会化心理的影响最为关键。在儿童的生活模式中,主要是抚养者担当着言传身教的角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使儿童逐渐掌握社会知识、社会规范和生活经验。家庭教育的优劣,不是单方面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心理

6、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儿童的行为和表现对于父母的行为也有一定影响,双方的相互作用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进程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二、文献综述(一)核心概念界定与本文相关的两个核心概念为家庭教育及社会化心理。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明晰社会化心理,需明确社会

7、化的概念。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个体的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社会化心理便是促使个体向社会化转变的心理特性。(二)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叶立群(2017)在家庭教育学中提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家庭的教育功能在不同方面可能表现出强化或弱化的趋势。但只要家庭存在,家庭的教育功能就不会消失。可见,家庭教育是家庭的永恒功能。2018年陈建强研究员主持的21世纪初上

8、海家庭教育发展预测研究课题采用了如下家庭教育质量指标:家庭德性质量;家庭智能质量;家庭审美质量;亲职教育和亲子教育质量。骆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进展综述一文中从四个方面表述了青少年家庭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的演进,这些都是对青少年家庭教育概念内涵与外延发展的重大突破。(三)关于社会化心理的研究国内外关于儿童社会化心理的探究比较少,对于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较多。涂尔干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足够的同质性”,在儿童的内心初步确立为集体生活所必须的“相似性”,即形成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

9、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青少年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时便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和共同性。”(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整理之后,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家庭教育的探究多是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上,同时也有对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的探究。对于儿童社会化心理的研究则比较少,多数仅仅是对儿童的社会化问题进行的探究。同样,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则更少,故而本文的探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三、家庭教育对幼儿社会化心理的作用(一)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由于人类生活具有一

10、定的规范性,人们为了实现这种规范制定了各类复杂而又系统的行为准则。只要当人们掌握、遵守和适应了这些规则,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个才能从各自的生活中获得他们想要的自由。儿童通过接受家庭教育,渐渐掌握了社会生活规则,经过父母等长辈长期的知识灌输和家庭教育,在日复一日耳濡目染的影响中,儿童渐渐将长辈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慢慢融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之中。长辈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设置一些奖惩机制,在这种奖惩面前,儿童通常会按照社会规范的行为去执行,逐渐提高行为能力。或者是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对各种人格形象的模仿,逐渐熏陶形成儿童的正义感和善良美德。(二)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

11、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是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个体社会化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儿童并不是天生存在亲社会行为能力,要养成这种行为需要经过教育和训练。儿童通过接受适当的家庭教育,了解和经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呵护,了解家人之间相互的体谅与照顾,通过大量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再加上儿童心理认同感的强化,当儿童以后碰到相似情景时,这些亲社会行为就会很好的表现出来。(三)家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建立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人是群居动物,在现代社会生活必须学会交往。交往是对人最基本的要求,交往能力的高低是个体能否适应社会重要指标。儿童

12、的交往分为两类:一是儿童与父母等长辈的交往,二是儿童与同龄人的交往。儿童与父母及长辈的交往表现在有意无意的观察中,通过与长者的交往获得处理各类问题和与不同对象交往的能力。儿童与同龄人的交往则表现在他们通过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与同龄伙伴们分享和验证,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和处理争执与矛盾的能力。(四)家庭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角色意识根据社会学的理解,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角色意识就是个体对这种期待的认知和态度。正确有效的角色意识通常能帮助我们探讨“我是谁?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等人生最为基本的问题。从儿童来到人世的那天起,就已经处在了一定

13、的人际关系之中,就已经被社会生活赋予了某种角色。经过后期潜移默化或灌输式接受的家庭教育,儿童通过与父母或是其他的长辈们实际的交往与互动,渐渐明白自己是谁,渐渐明白应该怎样和生活中的其他成员相处,渐渐明白自己能够做什么来获得自己所期望的东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儿童的角色意识不高,不明白每个角色的意义,不明白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那么在儿童的社会化心理过程中会受到阻碍和束缚。四、初入园幼儿在园社会化调查结果分析(一)幼儿社会化观察结果分析为了有层次的进行初入园幼儿在园社会化的调查,本研究共开展3轮观察活动。表3-1 入园三阶段小班入园社会化情况观察结果维度名称情绪管理生活自理规则社会化人际交往学

14、习活动社会化总分2018/9/1入园初期最小值87615743最大值2025202520110均值16.520.831621.4216.591.25题均值4.134.1744.284.134.152018/10/1入园中期最小值991013849最大值2025202520110均值16.7920.9216.7521.516.6792.63题均值4.24.194.194.34.174.212018/11/1入园后期最小值11207171477最大值2025202520110均值18.2923.5418.2123.1218.88102.04题均值4.574.714.554.624.724.6在第一

15、轮观察中,情绪管理(平均 4.28分)的社会化最好,而规则社会化(平均 4.00分)水平相对较弱;情绪管理和学习活动(问题的平均分数是 4.13)是相似的水平;从标准差来看,幼儿在生活自理维度上差异相当大,而人际交往维度的差别最小。 在第二轮观察中,情绪管理(问题平均分为4 .30)在所有方面都是最好的,而学习活动(平均分为 4 .17)相对较差;生活自理和规则社会化(平均得分为 4.19)水平相似;从标准差来看,幼儿在生活自理维度上差异相当大,而规则社会化维度的差别最小。在第三轮观察中,学习活动(平均分为4.72)的社会化水平有所突破,而规则社会化(平均分为4.55)水平相对较弱。然而,所有维度的问题平均分相对平等。从标准差来看,幼儿在规则社会化维度上差异相当大,而生活自理维度的差别最小。(二)不同年龄段社会化分析幼儿阶段是一个成长迅速的阶段,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社会化差异。研究根据观察对象具体出生年月日换算出三个年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