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71522743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3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活的环境》课件和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人教版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王健 (江苏省兴化中学225700)设计思路: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是“情景导入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小结拓展评价”。本章的引入是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

2、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问题探讨中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在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细胞外液的

3、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教学过程是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围绕这个资料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要点。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学时采取了先复习渗透作用再引入渗透压的概念,并且结合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和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学时简单提一下即可。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

4、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学设计是围绕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的技能训练,具体安排是把它作为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独立完成。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能力方面尝试建构人体

5、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具准备:1投影仪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之前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展示: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播放图片,学生观看并思考)师: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生1:边防战士生活环境寒冷,炼钢工人生活环境炎热,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师:还有同学来补充一下

6、吗?生2: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师:很好,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时,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什么?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什么是内环境?什么是稳态?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这就是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1节!推进新课板 书: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P2问题探讨,思考并讨论。课件展示: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

7、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生1: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生2: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师;回答得很好,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人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板 书: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

8、/3)体液 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师: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相比,谁多谁少呢?生1:感觉应该是细胞外液多 ,比如我们人体内血桨的量很多啊!生2:不对,应该是细胞内液多!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生:细胞外液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P3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展示:1、血液全是体液吗?提示:血液不全是体液,因为血液中除了液体部分血浆外,还有大量的血细胞。2、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提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3、

9、内环境是指什么?“内”的含义是什么?提示:“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来看,细胞外液属于其生活的外界环境,其内环境为细胞内液;而从人体来看,细胞外液是内环境。4、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血浆。5、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组织液。6、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淋巴液。7、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血浆和组织液。8、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9、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有什么异同?提示: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

10、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1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能不能说全身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

11、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板书:(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演示多媒体,学生观看、阅读、思考、讨论)教师要结合教科书中的图和课件讲清讲透上述问题,教学时可采取问答的方式,可以适时的提示。师: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板书:二、细胞外液的成份 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引导学生分析教材P4资料,教师提示。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

12、、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提示: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提示: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4、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提示: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课件展示:二、细胞外液的成份1血浆中约90%为水;

13、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学生阅读教材P5相关内容,并结合P4表,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课件展示: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

14、些性质?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提示:7.357.45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提示:37左右(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

15、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思考与讨论)将学生分组讨论教材P5问题。教师结合下图归纳总结。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H2CO3H+ + HCO3-。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