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71501241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耿马县耿马镇弄巴完小 尹秀玲 在山区小学从教多年,一直被中高年级学生的写作问题所困扰:学生对写作只是抱着应付态度,不能发自内心去写,不爱写甚至怕写。每次提起写作他们都会感到头痛、心烦,上写作课只是熬时间,有的学生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还会去抄作文书,完全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假话连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的因素,也受到学校教学秩序和教师素养方面的影响。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山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工作的实际,分析各方面原因,探索能培养山区小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与方法。一、山区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的原因分析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是一所典型的山

2、区小学,因此,造成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自身生活环境与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在多年的山区小学学生中高年级作文教学、批改中,发现山区的小学生在作文中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有时并非他们自身想表达的意思,即由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缺乏,很多时候他们无法用合适的书面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他们写时觉得无味,甚至心烦,而读他们文章的人更觉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怕写、厌写作文,有时就算内心有想写的东西都不太愿意去写了。 此外,笔者从教的这所山区小学,包括学校周边的村寨,均坐落在一个斜长山坡上,村民们多以半圆形茅草土墙房为居室,这样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山区人民崇尚自然和神灵的生活习俗,

3、学生长期受祖辈们生活习俗的影响,继而又影响到了学习:对自然的神秘向往和对神灵的精神崇拜,形成了山区人民耿直豪放而稍显倔强的性格,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似乎把作文这种抒发细腻感情的事情,看作是一种有些阻碍性情发泄的障碍,因此,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太习惯去观察,留意身边所发生的新事物,不太愿意耐心地去推敲能表达真情实感的词语句子,因此,抄袭便理所当然就成了他们应付老师的手段。 (二)来自学校教学秩序及教师素养方面的影响学生不爱写作文,并非完全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师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由于我校是一所百分之百农村小

4、孩的山区小学,老师们总是担心孩子不会说,更不会写。也正由于这种担心,低年级的教师都太注重学生的词语教学,而忽视了整体的说写训练。因此,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已在不知不觉中把说话、表达以及写作拒之门外了。而教师素养方面,从我本人来看,在早几年的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虽也意识到低年级学生只注重词语积累而对写作无兴趣可言,但也没有被写作警钟敲醒,甚至还更加机械地试图用单个的词语来引导学生连缀成篇。直到一而再再而三地读到那些生搬硬套、索然无味和照搬照抄的文章,面对一双双纯真的眼睛后,被他们称为老师的我才猛然惊醒:本是些耿直豪放的纯真孩子,不能一直只写这种令人乏味的文章。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我试图用以下方

5、式方法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二、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与方法无论是生活、家庭环境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是学校教师教学阻碍了他们写作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都是兴趣问题。因此,分析各方面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重点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笔者将结合自身从教经历,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山区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从一年级起激发学生说话兴趣,打好写作基础之前提及由于担心学生表达能力,多年来,纵观我校低年级课堂,都很难听到孩子们法子内心的心声,只是一味地积累字词。 不说当然也就不会写,因此,低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启发学生说话,让他们想也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课堂中启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家人和

6、自己;描述身边美丽的景色等等。此外,课后多与学生交流,在学生每次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都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说汉话的信心。只有日常会说、爱说了,在写话中才有的说、喜欢说,也才能为中高年级的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二)中年级结合教学和生活实际积累、运用素材,激发写作兴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也十分强调语言和积累,“没有积累,更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更学不好语文。”此处所说的积累包括两部分:课内阅读中积累的书面文字知识和生活中留心观察的生活素材。 1、课内阅读积累 我校的学生由于家里没有课外读物,阅读主要指教材中课文的阅读。在教学中,我也

7、深深体会到教材是珍贵的学习资源,运用得当,以文引文,可以扩展孩子的写作思路。现在的课文一般浅显易懂,学生易于理解也易于模仿。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多读多悟,边读边交流。在师生、生生交流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为写作打好基础。此外,针对我校学生实际,以及课文编排的特点,在教材课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如学习了一组诗歌,就引导学生写自己的诗;学习了一组写景的课文,就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边的景物,写一篇描写自己家乡景物的文章;学习了一组童话故事,就引导学生续编故事,还可根据自己在大人们那听来的本民族传统故事,改编甚至自编故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善于鼓励,大部分课文不但能开启学生

8、思路,更能让他们举一反三地积累运用大量词汇语句,使得写出的文章不但词语句子恰当通顺,也能充满感情,更能给今后的写作形成底蕴,得心应手。 2、生活素材积累 课堂中书面知识的积累运用,能开启学生写作思路,丰富写作词句,而生活中的素材积累则能写出学生的真情实感。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必须教会学生用心眼留心观察生活。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大部分作文空洞无物、言之无物,而其中并非山区学生无情无感。纵观他们富有纯真的生活和豪放直爽的个性,缺乏的只是发现美、留意美的心眼。针对这一情况,在日常教学中,我不但引导、教会学生细心观察留意身边的人、物。如在校园中学会观察校园中的景物和同学们课间游戏时的生动神态,从而写

9、一篇有序而充满生机的赞美校园的文章;在劳动中观察同学们的动作神态,写一篇赞美人物的文章;在校外留心上学放学路上发生的同学与同学间的故事,写一篇记事的文章;在家中观察父母亲人的言行美德,写一篇感恩的文章;在村寨的各种民族风俗活动中,民族佳节时,细心观察活动场景,留心人们的激动心情,写一篇充满感情的记叙本民族传统佳节的文章可见,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充满神秘的佤山生活更是处处皆美,关键是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观察。(三)坚持在日记、周记里谈心激趣,培养写作爱好 1、日记中谈出真心“新课标提出:小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而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

10、感动的内容。”因此,在任教前半学年,我引导学生坚持每天写日记。刚开始时,近半数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应付态度,一天写一句两句话就完成了。但我也从不区别对待,对每一篇日记都细心批阅,然后针对实际情况写出激励或是启发的评语,并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日记中与他们谈心。就这么琐碎地坚持了半年,再看每个学生的日记,都能写一页两页,更重要的是能读到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欢喜忧愁,以便更了解他们,为今后的引导打下坚实的基础。2、 周记中互相促进 “周记历时比日记长,有利于学生从一周的经历中筛选出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以便培养学生在积累中选择材料的能力。”因此,在下半学年开始直到毕业,我都让学生改写日记为周记,并定于下

11、一周周一早上进行周记交流:五人为一组互相阅读,互相写出评语,然后选出五人中最好的作品编入班级作文册,进步最大的作品粘贴在班级墙角“每月一览”里。(文册和一览表里均把点评者的评语一起发表)这样做,不仅让写的学生为了得到别人的好评而认真写,从而写出自己最感兴趣、感情深刻的文章,同时也让评读别人文章的学生为了能写出恰当合适的评语而认真阅读,从中互相取长补短。在日记和周记里,可以使学生们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想说的话,也可以使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多一份观察,多一份畅想。(四)结合学校实际,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读写一体化” 之前提到我校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个人几乎没有一本课外读物,不过幸运的是两年

12、前受上级部门关心,获赠一批图书。我利用这些资源,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进行课文阅读,培养学生“读写一体化”。 1、“从读学写。”我首先在所有图书中精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在分出几种类型,如写人的作品,写物的作品,写景的作品,想象的作品等,然后让学生几人一组地交换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并告诉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记录,如摘抄、讨论所得等。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中借内容:从文章思想内容入手,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围绕一个认识点和情感点化开去,从而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借形式:从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入手,让学生学会运用文中表达形式和方法写自己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迁移性练习;借词语:引导学生摘抄积累文章丰富

13、的语句,并学会将他们归类,运用一类词语或一组词语创造性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素材,使之成为自己的活语言。2、“因写而读。”学生在作文时常常被内容贫乏和无法表达等问题所困扰,这可以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得到解决,即以读助写。如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扩展性阅读,即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素材,来充实写的内容。比如在写“克隆人”等科学性文章,单凭山区学生的平时知识是写得有血有肉的,必须多阅读,多了解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此外还可引导学生学会比较性阅读,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内容,选取相同类型的范文,通过阅读比较,找出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以解决自己的作文难题,这一做法既是以上提到的分组分类型阅读。(五)互评互改,提高写作

14、能力“互评”已很好地体现在了周记交流中,而在课堂练笔中,除了互评,互改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在每学期十次的课堂作文练笔中,我选出三次学生互评互改的机会。作文写好后,先收上来,我整体阅读一遍后,再随意下发,让学生们互批、互评、互改。互评即批后写出评语;互改即改错别字,改语句表达形式等等,总之是改他们力所能改的。这样互评互改,在学生取长补短方面的功效起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在每次批改过后,我都让学生写当次批改感受或感想及收获等。如有同学写:“通过这次批改,让我懂得写作文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感情才能让人读着有兴趣。”“通过这次批改,让我发现写作文时一定要用合适的词语和写通顺的句子,否

15、则会闹笑话的。”“通过这次批改,我发现写一遍作文不但内容要写得好,字也要整齐清秀,要不然别人就不想往下读了”实践中虽然互评互改会费时费力,但是只要坚持,对学生每个下一次的作文都会激发兴趣。(六)教师“以身作则”,多写“下水作文” “所谓的下水作文就是把写作比作游泳,要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也会游泳,且教者会游泳,也不能光站在岸上指挥,必须一同下水。”体现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即教师在教给学生写作文时,自己也要与学生一同写作文。 众所周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有理由而且也应该写好文章,至少是会写。更何况我的学生是语汇匮乏的山区小学生。好多教师一般会认为且告诉学生:作文只要把所

16、想写的写出来就行了嘛!但其实只要你一写就会发现问题,感到作文难写。这样一来老师才会设身处地为学生想,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些改革,想方设法引导启发学生写作。再者,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你要让学生爱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因此,每一次课堂作文教学中,我都会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准备好一篇“下水文”。(“下水文”在实际应用中可分为文字式“下水文”和口语式“下水文”两种。)因此,在学生觉得无从下笔时,或说或写给学生做真实的范文。每一次当我照着读完或随口说出一篇文章后,学生们都会投以佩服的目光,且不再发牢骚说“不会写”、“难写”之类的话,而是立刻动笔写之。因此,我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下水作文”不仅能使教师在自己亲自动手后更懂得评价学生作文,宽容学生作品,也可以学习学生作文中的精彩;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对写作忧虑重重的山区学生解决打不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